“宣德炉之谜”众说纷纭?
1966~1976年的文 化 大 革 命中,各种古旧铜器,包括铜炉,自然作为迷信品“破四旧”被收集到铜材厂熔掉。虽然后来经文物部门拣选出不少,但已被熔化的自然也不在少数。这是49年后三次铜炉大劫难。
历史上很多人怀疑至今存世宣德炉的真实性。认为,全世界还没有一件宣德炉能被公认为真品。
清代流行榜书。榜书,古曰署书,今称擘窠书。榜书是很难书写的一种字体,从清代铜炉的款识上可以看到,要将榜书缩小在一个小小的方寸之间,真正能做到完 美的很少,甚至连清宫造办处的作品也很难做到笔笔精妙。就清代康、雍、乾三代来说,铜炉款识在间架结构上很难有榜书风格,笔道上也过于纤细。康熙时因时代较早,书体风格尚受明代台阁体书法影响,榜书秀气有余而气势不足。雍正款榜书最 好看,字体或长或方,但更接近于宋体。即便如此也做到了既有法度又不刻意做作。乾隆款榜书最难看,结构松散,体量不匀称,线条轻重及粗细也无变化。
在铜器的收藏门类中,铜炉因其铸造精良、工艺考究、造型古朴,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身,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古玩艺术品,并成为艺术品市场的热门收藏品类 之一。提到铜炉,就不能不提享誉盛名的宣德炉。明代宣德炉的诞生揭开了中国制铜史上的新篇章,其精密温润的材质、典雅圆润的造型,可谓优冠诸炉,甚至被明清文人誉为文玩之首。
关于宣德炉的历史记载,现在咱们看到的主要是一些民间的记载,官方的记载几乎没有。为什么出现这个现象呢?这点得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因为(从)中国传统文化来讲,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盛行。科举制它注重的是文人的文化方面,尤其是《四书》、《五经》等传统的儒家经典方面的修养,对科技方面的东西他们一直是视为雕虫小技,所以对科学技术方面的东西,大多数文人他是不作详细记载的。那么在这种背景下,一般在正史中就很难记载有关科学技术方面的事件和这些科学技术相关的一些人,比如说工匠,他们要在这个政 府里头谋求一个重要的职位不太可能,在很多的情况之下,即使是皇帝比较喜欢他们,他们得宠了给他们授了官,从体制上来说往往也都是不合法的。
据传明宣德三年,皇帝为满足自己玩赏香炉的嗜好,责成宫廷御匠参照皇宫内藏的定、汝、官、哥、均等名窑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料图录,用暹逻国(泰国)进贡的39000斤风磨铜,另外加金、银、锡、宝石等30多种原料,铸造了5000多件各式铜香炉,大多数藏于宫中使用,只有一小部分赏赐给皇亲国戚或者有名望的文武大臣及全国著 名的各大寺院、宗祠、庙宇。
一个好的宣德炉,首先铜质要好,其次型制要入谱,皮色要漂亮,款识要精细。看宣德炉从铜质入手。材质最能说明新老。明代的炉子口薄、底薄,无须加重,但是压手,就是因为铜质好,铜的精炼程度很高。普通的铜经过四炼即可呈现出珠光宝色,而宣炉所用的铜,最精者十二炼,最劣者也有六炼。炼的次数越多,杂质去得越多。 皮壳包浆可以作伪,但是铜胎换不了。所以看炉子先看足底的铜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