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专利挖掘之“根”

专利挖掘的对象

在企业中做专利挖掘工作,首先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也就是挖掘工作的落脚点。很多专利工程师新人在面对专利挖掘工作时,经常会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挖掘工作基本落脚点的缘故。

依据笔者的经验,专利挖掘工作中最合适的落脚点应该是挖掘对象,也就是专利挖掘的客体。一些传统的专利挖掘理论认为,专利挖掘的客体就是研发项目中的研发成果。这本身并没什么错,研发成果确实是专利挖掘工作中最重要及核心的挖掘对象。然而,如果仅仅认识到这一层面,对于实际专利挖掘工作的展开并无多大帮助。笔者认为,专利工程师越是把专利挖掘的对象具象化,后续专利挖掘工作的难度就会越小,专利挖掘工作的成效也会越大。

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究竟哪些客体能成为专利挖掘的对象呢?请参见图1。

图1 专利挖掘对象解析图

首先,从研发成果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找到的挖掘对象包括:新的技术方案、项目创新点、新产品设计图和新产品样品等。其次,从现有技术角度出发,我们能找到的挖掘对象包括:公司已申请或公开的专利、公司已上市的产品、竞争对手已公开的专利、竞争对手已上市的产品以及所属行业内其他公开发表的技术文献等。事实上,专利挖掘的对象并不止于笔者列举的上述客体,比如,研发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有时也可以作为专利挖掘的对象,专利工程师们尽可以在各自的工作实践中发现并积累更多的专利挖掘对象。

专利挖掘对象的场景化应用

笔者之所以建议专利工程师先把挖掘对象具象化,是因为不同的挖掘对象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衍生出不同的专利挖掘方法,并达到不同的专利工作目的和效果。

01基于研发/设计成果进行专利挖掘的应用场景

一般而言,基于研发/设计成果进行的专利挖掘工作,大多是在专利布局策略的指引下开展的,或者是为了实施专利布局而进行的。因此,其应用场景较为单一,多数是为了保护公司新的研发成果,并为竞争对手将来进入这一市场领域提前设障。另外,该情形下专利挖掘的方法也较为传统和套路化。

稍有区别的是,针对新的技术方案和项目创新点进行专利挖掘,对于专利工程师的“想象力”和技术背景要求更高,因为在挖掘工作中会涉及到创新点的方案化、创新点的纵向延伸和横向延伸、替代技术方案的扩展以及可申请主题的扩展等等专利挖掘方法的运用。

而针对新产品进行专利挖掘,无论面对的是产品设计图还是样品或原型,更多的不是依靠发散性思维,而是依靠严密的逻辑性思维。因为在进行专利挖掘的过程中,专利工程师首先要对新产品进行系统性地结构拆解,一般而言,产品拆解到越小的单元,对后续的专利挖掘工作就越有利。专利工程师最终在面对一张产品结构树状图进行专利挖掘的时候,新产品上的各个创新点是一目了然的,因此此时的挖掘效率也是最高的,而且在挖掘中也不容易遗漏任何一个可专利点。

02基于现有技术/产品进行专利挖掘的应用场景

不同于第一种情形,基于现有技术/产品进行专利挖掘的应用场景显得更为丰富而复杂,其工作目的/效果更为多样化,其挖掘手段之间的差异性也越大。

A 基于公司已申请或公开专利的专利挖掘

这类专利挖掘通常用于公司的“补救型”专利布局中。实际操作中,一般先通过专利工程师对公司现有全部专利或某一业务板块的现有专利进行系统盘点,寻找公司当前专利布局中的漏洞或缺口,并将这些漏洞或缺口作为专利挖掘的突破点,在技术研发人员的协助下逐步形成完整的技术方案,从而完成专利挖掘以及后面的专利布局工作。

此外,在某些情况下,专利工程师也可以针对公司已申请或公开的某一件或几件特定专利,从微观层面入手,即从撰写、技术、法律、经济等几个角度来分析该专利的质量和价值,找出该专利的缺陷或可改进点,并寻找一种或多种解决方案,继而完成专利挖掘工作。

B 基于公司已上市产品的专利挖掘

与上一类专利挖掘相似,基于公司已上市产品的专利挖掘通常适用于“查漏补缺型”专利布局中。实际操作中,专利工程师一般先将标的产品和该标的产品的已申请专利作一对比,了解清楚该标的产品的哪些系统、模块、单元、装置、零部件和相关方法已经申请了专利,哪些方面还没有申请专利。其次,专利工程师再从那些还未申请专利的方面入手,挖掘出之前遗漏的可以申请专利的创新点和改进部分,形成完整的技术方案,从而完成专利挖掘工作。

另外,针对公司已上市产品,专利工程师还可以换种思路来挖掘专利,即从该产品上市以后消费者或客户的反馈信息来发掘。一般来说,消费者或客户反馈的最多信息都是针对该款产品的功能需求和功能缺陷的。很显然,这些关于产品的功能缺陷和新的功能需求可以作为专利挖掘很好的突破点,一旦在技术研发人员的协助下克服了这些功能缺陷或者实现了这些功能需求,那么,可申请专利的技术方案也就出来了,专利挖掘工作也就顺利结束。

C 基于对手已公开专利的专利挖掘

以对手已经公开的专利作为专利挖掘的对象,其目的性和预期效果也比较明确,主要是阻截对手发展,挤占对手市场。这里也会涉及到两种专利挖掘方法,一种是基于对手已公开的全部专利或某系列产品的全部专利进行分析后的专利挖掘,这种情况下,其实是需要专利工程师分析竞争对手的专利布局现状,找出对手在专利布局中的空白点和薄弱点,并引导技术研发人员在这些技术空白点或薄弱点发力,最终配合完成可申请专利的多个技术方案,从而完成专利挖掘的整个过程。

另一种专利挖掘方法针对的是对手已公开的某一件或几件特定专利,例如竞争对手在某个王牌产品上的几件核心专利或基础专利。针对对手核心或基础专利做专利挖掘的好处在于可以为对手的后续改进研发设障,或者作为将来和对方交叉许可或谈判的砝码。针对对手已公开特定专利的挖掘思路也有两条:一是尽量找出对手在该特定专利的专利撰写以及权利要求布局上的漏洞和失误,并利用新的技术方案去填补这些漏洞和失误;二是尽力去思考该特定专利中的可替换方案(替换其中的某个技术手段或技术特征,获得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效果)和功能/结构优化改进方案(找到技术方案中新的技术问题,并解决该技术问题)。

D 基于对手已上市专利的专利挖掘

和以对手已公开专利为挖掘对象类似,基于对手已上市产品的专利挖掘的主要目的包括给竞争对手下套、阻碍对手改进以及增加谈判筹码等。而针对性的专利挖掘方法也有两种:一种是排查及分析对手已公开的该产品相关专利,挖掘该产品上对手还未申请专利的相关部件和创新点,以及对手已经申请专利但专利公开不充分的相应部件或单元,通过逆向工程或反向设计等方式掌握对方产品相应部件的具体结构和功能原理,形成技术方案后申请专利。

另一种是站在消费者或客户的角度来研究该上市产品的功能表现和用户体验,找出该产品新的功能需求点或改善点,并在技术研发人员的协助下形成解决上述功能需求或完善功能体验的技术方案,从而完成整个专利挖掘过程。

E 基于公开发表的技术文献的专利挖掘

针对已经公开发表的技术类文献,包括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专利文献等,并不限制这类技术文献的所有者或贡献者,既可以是本公司,也可以是竞争对手,还可以是没有市场竞争关系的高校和研究院所等。利用这个资源作为专利挖掘的对象,一方面,在专利挖掘中的技术灵感(技术方案的起源)可以不受限制,因为这类资源足够充分;另一方面,也可以大大节省或缩短公司技术和产品研发的时间或周期。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类资源极为丰富,使用起来的法律风险也较小,但专利工程师在以这类资源作为挖掘对象的时候切忌盲目,不可失去专利挖掘的目标和方向。在实际操作中,专利工程师应该先确定好每次专利挖掘的目的和方向,这往往与公司的专利布局策略有关。在确定好专利挖掘的具体目的和方向后(比如某次专利挖掘的重点是某某领域的某某技术方向),专利工程师可以先借助技术/专利情报检索及分析等方法来获取最相关的一些技术类文献,并梳理出基本技术脉络,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挖掘和形成可申请专利的技术方案,完成专利挖掘的过程。

最后,专利工程师应当明白,在以公开发表的技术类文献作为专利挖掘的对象时(包括前述其他以现有技术/产品作为挖掘对象的情况),如何保障最后形成的技术方案的可专利性是专利挖掘过程中关键的一环,因为专利挖掘并不是现有技术的简单组合,也不是漫无目的的付出劳动。

参考文献书籍:


文源:专利分析师

作者:凌赵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