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绝技:柳枝接骨神术独步蓝星!
春天来了,诗经中有一句特别优美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但是现在很少有人知道优美的杨柳,还可以被中医用来接骨。在实践中粉碎性骨折都可以接好,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
杨柳枝的特点是“无心插柳柳成荫”,随手插在泥土里面都可以茁壮生长,生命力之顽强实在在植物中极为少见。根据取象类比的思维原则,所以古人脑洞大开想到利用柳枝进行接骨,在进行了各种方法进行试验之后,最终终于成功了。
自春秋战国以来,历代中医大拿都记载过柳枝接骨。相传古代扁鹊、华佗等人都很熟练地运用柳枝接骨技术治愈了无数患者。明朝末年的多面手巨擘傅青主在他的《金针度世》里明确地阐述了柳枝接骨的治疗过程。清代的名医程有明运用柳枝接骨的技术独步天下。
一、柳枝接骨方法
直接把自然界的与人不相干的物种拿来嫁接到断裂的人体上,让现代人理解古人的这一想法确实有些困难,这未免与现代生物学、基因学等先进学科有所冲突。但是万物有灵、天地人合一,自然与人和谐相通,这是上千年来中华传统中医的精髓与真理,是我们老祖宗对大自然的感悟。
名医孙思邈指出:“治病须天人合一,天有四时五行,寒暑替代,人亦有四肢五脏,一觉一寝为之应。阳用其神,阴用其精,天人之所用也。”因而人体内有很强的气化功能,能将很多东西都气化掉,并排出体外。
柳枝接骨绝技,据说传自扁鹊,在明末清初的傅青主《金针度世》一书中就有关于柳枝接骨的详细记载。据一些老中医介绍,植入骨中的柳枝,会渐渐被钙化成为骨骼,其中的奥秘就是必须有几味重要的中药材,让柳枝钙化成骨骼,那就是群山之中山沟里无污染的石螺与小螃蟹,前者活血止痛化瘀,后者助柳枝钙化,这不是苍天的造化吗?
傅青主《金针度世》柳枝接骨记载:把剥去了皮的柳枝整成骨形,柳枝中间打通成骨腔状,然后放在两段碎骨头的切面中间,代替被切除的骨头,在安放时,木棒的两端和骨头的两个切面都要涂上热的生鸡冠血,再把一种能生长肌肉的“石青散”撒在肌肉上,把肌肉缝好,在接合部位敷上接血膏,夹上木板以固定骨位,便大功告成。植入骨中的柳枝,会渐渐钙化,成为骨骼。
清代中期的伤科医家钱秀昌在其所著《伤科补要》一书中也记载了杨木接骨的事情,其中写到“吾闻古医者,解颅理脑,破腹湔肠,后世不可复得。而余亲见折足者,医断其骨而齐之,中接以杨木,卧百日耳,步履不爽其恒,岂古医之奇者,其遗术在伤科欤!”因杨柳性质相近,故杨木接骨与柳枝接骨实为殊途同归之举。
前老中医流传的柳枝接骨方法:取与骨骼相等的新鲜柳枝数根备用,甘草水洗净患肢及伤口,然后用镊子取出断骨、碎骨,再用甘草水洗净内部,并用葵花杆芯做成断骨模型。将新鲜柳枝去其粗皮,保其粘液,根据模型切削成断骨,甘草水洗。在其两端浸透雄鸡冠血,嵌入肱骨之中。用线缝合皮肤。掺上接骨丹。四周许外敷接骨丹软膏。全上肢用寸半宽细布带包扎2层,放上杉木夹板,再缠以布带固定,隔日用甘草水洗净缝合口换药,六日一换敷伤口周围的软膏。一月后缝合口伤口完好,六月后接骨成功,并恢复功能。
据《洋县县志》记载有一位医术高手李彦彪(1863~1957),出身于中医世家,从小随父李天佑学医,曾去四川峨眉山投师习艺,练武术、气功10余年。其后,在川北、陕南一带施医治病、习武结友。他运用“内功”治疗骨折、脱臼患者,卓有成效,被群众誉为“神术”。1907年,李为一大腿骨断的小孩用鲜柳枝接骨,施内功后外敷伤药,20余日新骨长成,去木行走自如。1931年前后,赵寿山部队在汉中、城固驻防时,他多次应邀到营地为伤病员治疗,还把自己的武功、医术传授给部队官兵。赵调离汉中时,亲自接见他,并赠他一匹青骡代步。24年,红四方面军一部到达镇巴、西乡山区、李应邀进山给红军伤员治疗月余。红军离开陕南时,赠他一匹枣红马乘坐。
二、解放以后的发掘
柳枝接骨在1958 年被重新发掘以前,一直是以一种骨科方技的形态流传于民间,不但西医师们很少听说,即便是在中医骨科临床中也少有人与闻其详。长期以来柳枝接骨始终保有一层神秘的面纱,常被附会在一些神怪文学和民间传说中。比如唐代的笔记小说《朝野佥载》中就有“凌空观叶道士咒刀,尽力斩病人肚,横桃柳于腹上,桃柳断而内不伤”的记载”。宋代的《太平广记》中也有马举“柳木代骨”的故事。一人云:“仆射左胁一骨折。”又一人云:“速换之。”又曰:“无以换之。”又令取柳木换,遂换之。须臾便晓,所损乃痊,并无所苦。及镇扬州,检校左仆射。(《闻奇录》)
民国时期,湖南地区又出现了用梧桐接骨的例子,“大庸罗方庭(公元1880 ~ 1938 年),长于外科,精通梧桐接骨医术。民国十九年(1930 年),吴子吹尺骨折断,骨质缺损,罗方庭用梧桐接骨,月余痊愈”。由此可见,关于柳枝接骨的记载主要是以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的形式长期流传于各地,但是具体的技术细节人们往往无从得知。而且从材料来看,柳枝、杨木、桑枝、梧桐等多种植物材料都曾被用于接骨实践。到1958 年广西地区还出现了甘蔗接骨,还有人对20 多种植物材料都进行了实验。这表明,柳枝接骨是在民间有一定社会文化基础和大众认知准备的治疗技术,而其在中国南部地区的广泛流传,既表明了人民群众希望战胜骨折伤痛的美好愿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医骨伤科治疗技术的发展水平。
1958 年7月16日,《健康报》上刊登的一篇文章打破了这种局面,该文介绍了武汉市中医院的中医师刘达夫为湖北省大悟县双桥镇的印染工人刘理修的左下腿胫骨顺利进行了一次柳枝接骨手术。令人惊讶的地方不仅在于传说中的柳枝接骨术突然现身于人间,而且它初一问世就是以一例“成功的”临床案例的形式被卫生部所捕捉到。
文中简要介绍了手术的方法,即“用剥了皮的新鲜柳枝制成骨型,中间打通成骨腔状,放在骨头中间,用以代替粉碎了的骨头,接合的地方涂上雄鸡冠鲜血,并敷上必要的药物,经三、四个月的时间,柳枝即变成骨头。”尽管很多细节仍不甚明朗,但是柳枝接骨神秘的面纱已逐渐被揭开。正如文中所说,“柳枝接骨是一项已经失传了的祖国医学遗产,(被)刘达夫医生挖掘出来了”。
在一系列关于柳枝接骨的论文中,刘达夫采用的接骨方法如下:
1)手术用物及手术器械准备:
①新采柳枝一根,粗细与(骨)相等。②雄鸡一只。③普通骨科截肢所需用器械一套,另加柳枝钻空器及削(修)柳枝刀各一具即可。
2)手术方法及步骤:
①腰麻后平卧手术台上。②患肢皮肤常规消毒。③手术野区铺好消毒巾。④在原伤口处行扩创修理,暴露骨折断端。⑤将断端锐利之处用骨锉磨平。⑥柳枝量成骨质缺损形状,做成短棒。⑦将柳枝嵌入两骨折之折(断)端。⑧将雄鸡冠血滴入柳枝接骨处之两端。⑨即将雄鸡大腿内侧取下皮肤一块植于患者伤口上(皮肤缺损者用),周围用丝线缝合。⑩伤口周围撒生半夏粉及银翠散适量,再敷半松膏,全小腿以绷带包扎,夹板固定,送回病房。
(附注:此例是伤口及骨质缺损之操作法,若骨瘤或骨质缺损无伤口者,不宜采用。)
此外,刘达夫还提供了一份他所使用的中药方剂的清单,并详细介绍了处方、制法、剂量及功效,其中包括接骨丹、接骨膏等内服药,以及石青散、银翠散、截血膏、半松膏、去腐生肌膏等外用药。
上述柳枝接骨的全部材料包括柳枝、雄鸡、西医外科手术器械和柳枝加工工具,还有各种起到恢复辅助作用的中药制剂。基本过程则是正常骨科的手术流程,除了滴入鸡血、使用中药(生半夏粉、银翠散和半松膏)和夹板固定等是与中医有关的行动,这基本可以算作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外科手术
刘达夫将此进一步向治疗理论方面延伸,他介绍了早前进行的动物实验情况,讨论了柳枝消毒、控制感染、保持电解质平衡、扩创与缝合以及柳枝接骨的适用证等问题,还提到了使用药物的理论原则。他认为,柳枝接骨最大的优势在于“操作方法及条件设备都非常简单,不仅适用于中小城市医院,就是一般有一定设备条件的联合诊所也能胜任”。从现有的这一例病人的情况来看,他坚定地认为“柳枝接骨应用于人体是一定能成功的”。最后,还为找到了两个理论来源,即中医《内经》记载的“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源,肾主骨、脾主肉,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理论以及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对有机体的整体治疗观。
三、柳枝接骨的中华文化内涵
据统计我国约有柳属植物210 种,至少在距今2500 年以前就已经开始种植这类树木。古人往往将杨柳并称,或者用杨来指代柳,因此前文中提到的杨木接骨的记载很自然地被认为与柳枝接骨相类。《诗经》中有“折柳樊圃”的记载,柳条还可以用来编成筐、箱、箧等生活用品。除了普通家庭使用外,柳树还被用作行道树美化环境,人们依其喜水喜荫的特性,种植于河堤之上,可以起到固堤的作用。柳树是春天的标志,它除了给人以春天的信息、美的享受外,还可净化空气,维护人体健康。
柳的作用还不仅仅在于其外在形质,在中药里柳树多个部位均有药用价值。据明代《本草纲目》记载,柳絮、柳叶、柳枝、柳根白皮乃至柳胶、柳寄生、柳耳、柳蠹均可入药,治疗如吐血咯血、金疮出血、面上恶疮、黄疸初起、齿龈肿痛、风虫牙痛、耳痛有脓等多种常见疾病,且多为单方,使用起来非常简便。
柳枝接骨最吸引人的地方显然并不是这套标准的西医外科手术流程,而是其中的中医因素,特别是柳枝和鸡血的使用。柳在中国不但是随处可见的植物,同时它在社会文化中也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因此对柳枝的使用非常符合中医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柳絮:亦名柳子,性凉柔软,做枕芯有安神催眠之功。若将柳絮研细,可治疗黄疸、咯血、吐血、便血及女子闭经等,外用尚可治牙痛。
柳叶:含有丰富的鞣质,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之功。水煎服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膀胱炎、腮腺炎、咽喉炎。捣烂外敷,可治疗足跟疼痛。
柳枝:柳枝是中医传统的接骨妙药。水煎服,可治疗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尿路感染、烧烫伤等,水煎熏洗,对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明显疗效。
柳根:能祛风利湿、消肿止痛,可治疗乳痈、牙痛、中耳炎、黄疸等疾病,酒煮饮服,其祛风、消肿、止痛作用更佳。
柳皮:能除痰明目、清热祛风,水煎熏洗尚可治疗疥癣顽疾。
柳屑:是柳树虫蛀孔中的蛀屑,煎水洗浴或炒热布包温熨,可治疗痒疹、皮炎。
在骨折治疗中使用柳枝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其中说:“用米沙木篦子,绵绳夹缚,夏月柳枝为条夹缚。”柳枝在这里是作为外部固定的夹板材料而被采用的,取其质韧体轻且有弹性,并且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塑形,因此适宜外部用药和关节活动。
武汉市中医院在1958 年的柳枝接骨报告中指出,“(柳)属世界凡300 种,我国境内约为50 种,而武汉以旱柳、水柳及河柳为多见,我们所用的柳枝即为旱柳或水柳”。
武汉大学生物系在关于柳枝接骨的文献中提到:“我们所用的材料,是就近在武汉大学校园里取的。武大校园有好几种柳树,我们用的材料,是水柳,又叫垂柳,学名为Salix Babylonica。柳枝接骨中的中医因素除了柳枝和中药膏剂外,还有比较特殊的一点就是对于鸡血的使用。
类似在伤口上滴洒雄鸡冠血这样的做法,今天看起来仍不免觉得超出了常识的范畴,但是运用鸡冠血入药的做法,中国的古代医家早已有之,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明代李时珍(公元1518 ~ 1593 年)的《本草纲目》,其中关于鸡冠血的部分写到:“冠血咸而走血透肌,鸡之精华所聚,本夫天者亲上也。丹者阳中之阳,能辟邪,故治中恶、惊忤诸病。”
雄鸡
明代倪朱谟编著的《本草汇言》(公元1624 年)中对鸡冠血的功能与疗效有类似记述:“鸡为阳禽,冠为阳分,冠血乃诸阳所聚,大能祛风活血,使阳气充溢,反阴为阳,从里出表,凡风中血脉而口角偏,或中恶卒死而惊痫客忤,或痘疮初发而闭逆不出,或毒虫咬伤而疼痛不止。”
中医认为鸡属阳禽,而鸡冠乃是诸阳所聚,所以鸡冠血至清至高,用鸡冠血治病,可以起到祛风活血、使阳气充盈、以血治血的功效。
清代医生叶桂(公元1666 ~ 1745 年)的《本草再新》中亦认为鸡血可以“治心血枯,肝火旺,利关节,通经络,鸡冠血兼理血分气分,无血可生,血多可破,气弱可补,气逆可舒,补中益肾,利水通经。”鸡冠血主要被用来发痘、定惊、解虫毒,类似的做法在一些地方性医学集刊中也有出现。
用鸡冠血解虫毒,在一些少数民族的医药实践中也有记载,如《老五斗彝族医药书》中记载治疗蜈蚣咬伤:“取鸡冠血15 克生饮用并涂搽病灶。”除了活血解毒,鸡冠血甚至可以被用来挽救性命。
明末清初潘楫的《医灯续焰》(公元1652 年)中记录的“鸡冠血方”云:“治小儿不知所病便死绝方。右取雄鸡冠,临儿口伤,割血滴入口,下即活。”
清代王翃的《握灵本草》(公元1683 年)中亦载,“卒中恶死,取雄鸭,向死人口断其头,沥血入口。外以竹筒吹其下部。极则易人气通即活也。雄鸡冠血亦同。……鸡冠血雄者良。鸡冠血能治中恶卒死。又治浸淫疮,不早治,周身杀人。以鸡血日涂三四次。”这里,鸡冠血不但能生血、解毒,还有续命活人之功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