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古典音乐快一年了,细数我心目中的TOP10~~

迷上古典音乐快一年了,过去一年的时光中,多少个日日夜夜被音乐打动,忘记了自我,陶醉不已。这种经验是我在听古典之前的19年人生中绝无仅有的,在过去的一年,我的精

神从来就没有如此饱满过,尽管一个人在离家千里的城市里面上大学,在20岁这样比较特殊的年纪中,人生也发生过很多不快的事情,但是古典音乐成为我的精神支柱,虽然我还

涉世未深,但内心却对周围的事物比较释然了,既然世界上存在如此美妙的东西,现实生活中的不快,也就谈然面对了。
自进入毒坛以来,刚开始在器材方面也浪费了不少钱,但后来偶然重新拿起以前买的巴赫管弦乐精选集的时候,深受感动,决定从此一心投入古典中,有限的钱财也用在买唱片之

上了,毕竟音乐才是根本啊,在过往的一年时光中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唱片(虽然跟很多老烧比较起来不算什么),现在挑出在过往三百多天感动我最深的10张唱片,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爱乐历程~~~~

第一,《马太受难曲》 Mauersberger兄弟指挥莱比锡圣托马斯合唱团&德累斯顿十字合唱团&莱比锡格万豪斯交响乐团,Schreier,Adam等人独唱~
世界上没有比耶稣受难这个场景更感人的了,宗教的力量永远是无穷无尽的,尽管我绝非是教徒,但丝毫不影响我欣赏这部举世无双的伟大作品。这个东德的《马太受难曲》版本

在我眼中乃是无比崇高的,在圣卢克教堂里面,莱比锡圣托马斯合唱团(巴赫曾经任此合唱团的乐长),跟德累斯顿十字合唱团这两个加起来历史有一千多年的合唱团,营造出无

比神圣,纯净的气氛,特别是童声声部,对全曲的氛围营造乃是无可取代的。几位独唱家,特别是唱耶稣角色的Theo Adam,还有宣道者Peter Schreier,唱出了我有生以来听到的

最动人的咏叹调,将人子为人类的罪而受难这个悲剧气氛渲染得感人肺腑,听这个唱片久了,有时甚至会产生入教的冲动!!

1.jpg (60 KB, 下载次数: 113)

第二,《B小调弥撒》 卡尔·李希特指挥慕尼黑巴赫合唱团&交响乐团
有什么音乐比B小调弥撒还要崇高?正如白头佬曾经说过“巴赫的这部作品确实是音乐领域中最崇高的作品。”他又说过:“巴赫的b小调弥撒是从一个很广泛的音域中构筑成功的

,音乐的结构非常复杂而且其技术集中反映出巴赫的灵感是缓慢而很丰富地流露出来的,在巴赫笔下,把传统弥撒的段落加以扩充了,几乎在b小调弥撒中,包含了全宇宙所有的情

感和意识…”。卡尔·李希特这个巴赫伟大的诠释者,指挥着现代的合唱团还有交响乐团,在精神上无限接近巴赫。精妙无比的复调式的合唱,感人至深的咏叹调,每个音符乃是

人类对造物主发自内心的赞美与感恩!

2.jpg (52 KB, 下载次数: 101)

第三,《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 切利比达奇指挥慕尼黑爱乐
如果上天能给我穿越时空的机会的话,我一定会去这场伟大的音乐会的现场(尽管是痴人说梦~)。如果我能在现场聆听切利指挥的布鲁克纳第八,相信只有两行泪水能表达我内

心的感受(尽管在听这个唱片的时候,内心已是满布泪痕了)。马勒曾经说过,交响曲是世界。但在他的先师布鲁克纳这部最伟大的作品不仅包含了世界,还有宇宙苍穹,人类最

虔诚的心灵。在这部作品中,凝聚了布鲁克纳对尘世的思考,对天国的憧憬,其精神力量,堪称是是音乐史上的启示录。个人对此曲的第三乐章痴迷不已,这乃是最感人,最妙不

可言的乐章,蕴含着巨大张力的弦乐徐徐上升,将聆听者的灵魂从苦难的人间,升至永恒的苍穹。选择我最爱的布鲁克纳第八的唱片的时候,曾经在切利跟卡拉扬之间犹豫了好久

,尽管后者营造的崇高气氛无人能及,但切利带领的慕尼黑爱乐那种超脱一切的精神力量乃是在别的版本都找不到的,晚年的切利将布鲁克纳的音乐发掘到极点,巨细无遗的展现

布鲁克纳的精神世界,每个音符都从切利的内心徐徐生成,直至听者心灵的最深处,也就是因为这张唱片,使我迷上了布鲁克纳以及切利的音乐世界。

3.jpg (62 KB, 下载次数: 100)

第四,《马勒第九交响曲》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82年现场版)
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乃是世界上最基本的一条定律。而死亡也成为人类智力启蒙以来,无数思考的主题,无论是还在人类早期文明中的宗教,还是后来柏拉图等哲人对话中

,乃至在今天标榜后现代主义的摇滚中,死亡都是不可回避的。但马勒这部作品,是使我真正思考过死亡的作品,也是我最严肃对待的作品。在烦嚣的大学宿舍中,我经常苦苦寻

找绝对安静的时刻,正襟危坐地聆听这部马勒告别人世之作。第九交响曲的首末乐章永远是音乐史上最迷人的乐章之一,第一乐章,被马勒的追随者认定为马勒毕生写下最最神圣

的东西。其小提琴奏响的第一主题乃是最感人的主题,借用瓦尔特的话来说,就是“离别情绪的一个凄恻动人而又高洁庄重的缩影.徘徊在离别的悲哀和对天国光辉的幻觉之间的

遐想”。而在末乐章近半个小时中,我是几乎屏息聆听的。在这个被瓦尔特誉为“平静地向世界告别”的乐章中,凄美的弦乐跌宕起伏,最后缓缓消逝在寂静中,瓦尔特说,“就

像一片云彩消失在蔚蓝色的天空中。”而卡拉扬这版马勒第九,乃是我难以割舍的最爱。尽管我听过的马勒不算多,但卡拉扬这版对我来说却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乃是卡拉扬跟

柏林爱乐排练达39次之后的心血,柏林爱乐在卡拉扬的指挥下,从来就没有如此动容,如此惆怅。在这版马勒第九中,卡拉扬式的美学依然有迹可寻,但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化为神圣的金色光芒,铺洒在整部作品之上。

4.jpg (51 KB, 下载次数: 104)

第五,《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 卡拉扬指挥维也纳爱乐
这是卡拉扬的天鹅之歌,卡拉扬对布鲁克纳的爱贯穿他的一生。卡拉扬在他传奇指挥生涯的终点,留下感人肺腑的这首不朽的名作。维也纳爱乐的辉煌的音色,在处于风烛残年的

卡拉扬的指挥棒下,一点一滴地凝聚成布鲁克纳的这首交响史诗。当聆听这首交响曲的第二乐章的时候,会不会觉得这是卡拉扬为自己的一生而指挥的呢?

5.jpg (72 KB, 下载次数: 109)

第六 《哥德堡变奏曲》 GG的最后巴赫录音
这是也许是奇妙的音乐之旅,巴赫用一段质朴感人的萨拉班德式的咏叹调,谱写出30段伟大的变奏曲,又悄然回到主题。很多人以为这是巴赫给一个失眠的贵族而作的催眠曲,呵

呵,如果有人听着如此美妙的音乐还能入眠,他一定是个乐盲!《哥德堡变奏曲》其实是写给失眠的伯爵在晚上排解苦闷用的(呵呵,其实巴赫很多伟大的作品动机都不算非常崇

高,但这也是他伟大之处),虽然我不受失眠所折磨,但在很多个夜晚,我为这首曲子失眠了。整个自然,特别是生命界,循环轮回,生生不息。GG作为巴赫最伟大的诠释者之一

,始于这首曲子,也终于这首曲子,世界上再也没有别人比GG跟这首曲子联系得更紧密了。为什么自从我遇上这个录音之后,别人的《哥德堡变奏曲》都不太听得进去?个人认为

GG这个版本包含了一切,开始的咏叹调他比谁都弹得更细腻动人,在第25首变奏曲中,他弹得比别人更具冥想性,在最后的变奏中,他弹得无比辉煌,然而里面告别式的惆怅又能

隐隐可闻。这是我最挚爱的钢琴唱片。

6.jpg (37 KB, 下载次数: 96)

第七《布鲁克纳弥撒三首》 约夫姆指挥巴伐利亚交响乐团&合唱团
又是宗教作品,又是布鲁克纳,这是我爱乐之旅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关键词。布鲁克纳,这个终生不娶的乡下人,诚惶诚恐地生活在跟他气息格格不入的维也纳中。他为人处世的风

格给人的感觉是懦弱,卑微。但听他的音乐,特别是他的弥撒曲,能感受到他内心意志的坚定,对信仰的坚定不移,终生为他理想的天国付出他的才华。如果说他的交响曲还有点

优柔寡断,隐晦又略带点神经质(比如第五,第六交响曲)的话,那么他的弥撒曲完全是他虔诚的信仰的表达。在他的弥撒曲,特别是最成熟完美的F小调弥撒曲(连他的论敌汉力

克都不得不承认的杰作),音乐雄伟壮丽,充满能量的合唱能让人感受到日月星辰的运转(听过之后你会觉得我说得并不夸张)。布鲁克纳的弥撒对比起他的交响曲,其实有点被

忽视了。按照个人的看法,他是巴赫之后最伟大的宗教作品的作曲家。
约夫姆的这个三星带花的版本乃是我的 爱,约夫姆作为当仁不让的布鲁克纳专家,按照别人的说法,他的布鲁克纳音乐之种子已植入其血液中,演奏如呼吸般自然。布鲁克纳的

弥撒乃是他发自内心的祷告,约夫姆的指挥风格当然跟这三部作品不谋而合!

7.jpg (69 KB, 下载次数: 88)

第八《德意志安魂曲》 克伦佩勒指挥爱乐交响乐团&合唱团
留声机给此唱片的评价非常恰当:priority listening for all Brahms-lovers...a dramatic reading and the recording is sensational...克伦佩勒跟切利那个版本全然不同

,后者以圣咏般的歌唱性来打动人,而克伦佩勒这个则以"dramatic"在各个版本中拥有耀眼的立足之地。克伦佩勒将自己经历过的辛酸融入到这部作品中,他这个版本风格不太突

出管弦乐的效果,而合唱团的表现拥有史诗般的雄伟起伏,引起听众对生命的无限思考。两个独唱家,Schwarzkopf跟Fischer-Dieskau的表现无可挑剔,特别是Fischer-Diskau的

歌唱,可以四个字来形容,乃是“高山仰止”。

8.jpg (71 KB, 下载次数: 96)

第九《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富特文格勒指挥拜罗伊特音乐节交响乐团&合唱团
这是个被神化的版本,贝多芬爱好者们几乎是人手一张,我这个菜鸟对此当然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具体感受,但我还是用我拙劣的言语去赞美一下这个不朽的录音。在这个版本中

,正如像别人所说,能感受到其他版本没有的精神力量。富特的贝交就好像施纳贝尔的贝钢奏一样,对结构的把握,速度的掌控进入炉火纯青之境。听卡拉扬的贝9,就好像坐火车

一样,平稳推进,听切利的贝9,就好像在树林里面散步,自由着呼吸乐符。而听富特的版本,则仿佛坐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戏剧性紧紧地揪住每个听众的心,尽管是老旧的单

声道录音,但在名版如林的贝九版本之中占有首选之列,足以证明富特的不朽~~

9.jpg (70 KB, 下载次数: 92)

第十《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史塔克在RCA最后一次大无的录音
Playing Bach is a never-ending quest for beauty。当别人问史塔克为什么之前录的大无录音已经被世人赞美的时候,却在年过70的情况下再一次走进录音室录下这个不朽的大

无录音。当初我迷大无的时候,对这个版本并不太感冒,论音色,老罗跟富尼埃这两个同样伟大的大提琴家的大无要温暖得多,论歌唱性,他本人在60年代录下的版本比本版要超

出不少。但在这冷峻,徐缓的演绎中,我渐渐地感受到这是一个伟大的演奏家毕生的思考,对音乐之父这部崇高作品付出的辛勤耕耘。冷峻的音色,让人更注重他对乐句的处理,

徐缓的节奏,让人更能看到他对全局的把握。这是个可以聆听一辈子的录音,在阳光明媚的早晨,或者在万籁俱寂的夜晚,泡上一杯清茶,享受音乐之父巴赫这部最具灵感之一的

作品,这种乐趣妙不可言~~~

10.jpg (70 KB, 下载次数: 10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