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二章 舍弃所有表象而求根本

(一),经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二),关键词解析

五色:眼睛所见的形形色色。

目盲:眼睛看不见,否定视觉,指视觉容易使人迷惑,不靠谱。

五音:耳朵所闻的各种声音。

耳聋:耳朵听不见,否定听觉,指听觉容易使人迷惑,不靠谱。

五味:舌头所尝的各种滋味。

口爽:嘴巴尝不出(味道),否定味觉,指味觉容易使人迷惑,不靠谱。“爽”指伤败、败坏。

驰骋畋猎:古代特指帝王(侯王)春季围猎,指代令人血脉偾张的、能煽动人情绪的行为,从而诱发内心的狂热、激情等情绪。

心发狂:发疯,否定心志情感,指心志情感容易使人迷惑,不靠谱。

难得之货:指代能诱发人占有欲念的货物,进而诱发人的某种行为。

行妨:行为不端、行为败坏,否定行为,指行为容易使人迷惑,不靠谱。

为(腹):成为,指像……一样作为。

腹:肚子,肚子不受视觉、听觉、味觉、心志情感、行为这些相应表象所左右。

(不为)目:眼睛,指代为表象所左右。

去:舍弃。

取:择取。

去彼取此:有舍有得。

(三),经文释义

五色使人眼瞎(视觉是不靠谱的);

五音使人耳聋(听觉是不靠谱的);

五味使人味觉败坏(味觉是不靠谱的);

驰骋畋猎使人发疯(心志情感是不靠谱的);

难得的物品使人行为败坏(行为是不靠谱的)。

所以圣人像肚子一样作为(不受视觉、听觉、味觉、心志情感、行为这一切表象所左右),而不像眼睛一般作为,从而有舍(表象)有得(根本)(——把握根本,六根清净)。

The five colors blind the eyes of man (vision is unreliable);
The five musical notes deafen the ears of man (hearing is unreliable);
The five flavors dull the taste of man (taste is unreliable);
Horse-racing, hunting and chasing madden the minds of man (mind and emotion are unreliable);
Rare and valuable goods corrupt people's behavior (behavior is unreliable).
Therefore the Sages act like the belly but not the eyes (they are not influenced by all the appearances such as vision, hearing, taste, mind, emotion and behavior),hence to abandon the appearance and get the root.

(四)问题思辨

第十一章讲整体之起因决定事物的功用,事物的功用由各局部之主体共同来实现,故而处事和看待问题要抓整体之起因,不能被各局部之表象所迷惑,所谓“为腹不为目”,为应用篇。《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相”正是指表象。人们容易执迷于表象而各种认知、各种作为,其中以还原论为指导的科学最具代表性,几乎统治了这个时代。

关于科学,托马斯·库恩(美国科学哲学家,1922-1996年,著《科学革命的结构》)也正是站在一个更大的视野——整体(当下的流行语为“大数据”)——才发现了科学理论间的不可通约性,即范式的不可通约性。也就说被视为一代科学巨匠的理论与另一代科学巨匠的理论冲突而无法统一,如牛顿的万有引力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要解开这一科学性之谜的钥匙也还是“玄”——整体论。

由于事物(研究对象)无法孤立存在,只能互为环境整体存在,所以对事物的了解总是需要把事物置于一个相对不可分割之整体中,来追究整体之起源和各局部之主体,在追究各局部之主体的同时便可知整体的起源,在追究整体之起源的同时便可知各局部的主体,只因因果相互关联、整体存在,如此便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及具体情况,这个方法称之为整体论。不断应用整体论是了解万事万物的不二法门。总是要从更大层级出发即立脚点为上一层级,由上而下统而观之,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而最大的层级莫过于宇宙万物,所以宇宙观(即道)决定了人们对事物的了解,方法论与宇宙观(即道)不能离析。故而也把研究万物的方法称之为整体论,或言整体论宇宙观。这是对万物开放关系的把握,顺道而为。

还原论恰恰相反,认为某一给定实体(研究对象)是由更为简单或更为基础的实体所构成的集合或组合,或认为这些实体的表述可依据更为基础的实体的表述来定义,即把实体视为一个孤立存在的个体,而割裂了实体与周遭的关联,故而把其不断分割为相对的局部,是一个信息从一开始就被断裂,持续断裂而假化的过程,故而无法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及具体情况,除了了解其物理结构便无法了解其他。所谓研究越发精细——信息越发断裂,所谓了解得越多——信息越发失真,最后由下而上企图把这些四分五裂、似是而非的局部信息统合为整体,要么无法统合,要么强行统合以致扭曲——这是把万物之开放关系割裂而成一种人为的、莫须有的闭合关系——闭环。这些闭环也便成了科学巨匠们所造出来的科学理论,环环独立,何以通约(见如下科学范式图,省略号表示无穷)?

这些科学理论看似各不相同,实则又都由同一终极范式——还原论世界观——而来。这就如同“宇宙大爆炸”,在爆炸后形成的碎片四分五裂、各自为政,科学之恢宏大厦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割裂碎片之上。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是这么表述的:“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实验室内,这种活动似乎是强把自然界塞进一个由范式提供的已经制成且相当坚实的盒子里。”这个“坚实的盒子”,不就是人之大脑——主观意识嘛?这个“范式”,不就是人之思维模式——还原论世界观嘛?范式的不可通约不就是还原论思维模式下产生的理论与整体统一的客观规律相悖以致互不统一故而只能闭门谢客,臆造出一个应用范围——所谓领域嘛?由此各学科风生水起,进而各学科又被割裂为各专业,各专业又进一步被割裂……

但是崇拜科学的人们认识不到科学理论间的不可通约性或者要为这种不可通约性找出合理性的理由,甚至把其当成是“科学革命”即产生另一个科学理论的前提条件,于是关于不可通约性及范式的各种论文满天飞:论……视野下的……;论……语境下的……这个视野那个语境所凸显的正是这种主观理论间的相互背离和互不统一性。明明在画地为牢,明明在给自以为是的理论找托词,却把其当成了只有专业人士才能进入和探讨的专业学术阵地——范式,皆是唯心造。

美国女性主义哲学家桑德拉·哈丁(1935年-,代表作有《女性主义中的科学问题》、《谁的科学?谁的知识?——从妇女生活出发进行思考》)认为传统科学中浸透着男性的强奸欲和虐待欲。她把牛顿(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1643年-1727年)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视为对大自然的“强奸手册”。这令绝大多数现代人难以接受——“处众人之所恶”。

人们对科学的认可,其实是对科学满足其欲望的认可,科学正是在视觉、听觉、味觉、心志情感、行为上不同程度地满足了人们的各种欲望。人们迷惑于这些故而难以悟道,只被误导,对科学的破坏性——自然整体逻辑的割裂——视而不见。如把电称之为清洁能源,这是对生产和使用电的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和需要付出的巨大代价忽略不计也即割裂整体的结果。如割裂生产和使用电线(包括塑料、金属、颜料等)以及建立和使用输电网络导致的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割裂水力发电引起的河道的改变、河流水量和流速的改变等进而导致的河流生态环境问题等。这种对整体的割裂而产生的结论与意淫在本质上没任何区别,也正是这种割裂掩盖下的人类的欲望造就了科学的现代神话以及物质和声色盛极一时的“伟大时代”。

然而有因必有果,因果报应,这些问题螺旋扩散、循环往复,最终都将作用到万事万物包括人类身上。老子言“不知常,妄作凶”(《道德经》第十六章),“物或恶之”(《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违反事物规律作为而导致反作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施力压弯则遭反弹;使之洼陷则会胀满;使之凋敝则新的生机在酝酿(《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只因人们对欲望的满足都以对地球资源的过度攫取和消耗为代价,以致地球阴阳两虚。阴虚而阳无以依附,故而外炎发散,以致高烧不断、七窍生烟或呼呼生风,表现为海水水温升高、森林火灾频发、旱灾频发、风暴和沙尘暴频发等。阳虚乏力无以制水湿,故而海水上涨、风暴频发、涝灾频发、暴风雪频发、疫情频发。这些只是人类造成的负面刺激所引发的“内邪”,其对宇宙整体产生的作用体现在气候上,主症为气候变暖即所谓温室效应。而“虚者,所以列应夭之精气也”(《黄帝内经·五运行大论》)——已然危及了地面万物之先天精气,即反作用于地面万物,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这便是《古兰经》所言之“假如真理顺从他们的私欲,天地万物,必然毁坏。”人们需要知止了,而不是使时代的巨轮继续或加速飞奔,不然大洪水(《圣经》把大洪水解读为人类道德败坏使然)就会来降温灭火。佛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人类对自然的重大行为活动无一不是打着文明和美好的旗号——师出有名,而“道常无名”(《道德经》第三十二章)。那些被冠以前沿和高端之名的,如转基因、核发电、核武器等,由于走入极端——刺激到了事物的物理结构的根本而极具破坏力,且这种破坏是不可逆的。所以科研越精细、科学越发展,科技越发达,对自然万物的破坏越大。老子言:“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道德经》第二十九章)天下神器指的正是自然。

【感兴趣的可以看看纪录片《狂野之河》(Jeremy Wade's Mighty Rivers),可以帮了解科学时代的人类活动对地球六大河流亚马逊河、恒河、长江、密西西比河、多瑙河、赞比西河造成的巨大破坏。其他如冰川消融、珊瑚礁及森林骤减、土地沙化等等皆可浏览相关的资料】

很多中国学者把范式(Paradigm)当成一个褒义词而到处使用,唯恐无范式,也即唯恐不科学,唯恐不高级,故而抱着一堆以为先进、有文化但又压根没理解的名词,实在不足为怪,所谓文化自信在欲望和表象的裹挟下早已夭折殆尽。那些想通过解读《道德经》而为各行各业锦上添花的,都只是叶公好龙。未见真龙而为好道学者,但见真龙则为叶公。

众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经》第七十七章),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缺乏整体论的指导,何以能看透科学的本质?人类终究强奸了自然,道也终究会惩处人类,大洪水亦将再次到来。

(0)

相关推荐

  • 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七十二

    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七十二 承前篇 现在用金属制品.与金属有关事或物构成的字示例.偏旁釒依据古人书法省笔规范简化为"钅". 针:繁体字写作"鍼". <说 ...

  • 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一二八

    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一二八 承前篇 现在分析水显现的形态及其关联构成的字. <说文解字>:"水,凖也.北方之行.象眾水並流,中有微陽之气也.".液体流动以使轻重平均之 ...

  • 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等科学巨著有现代科学依据吗?

    道德经有科学依据.道生无,无生有.无是力,有是数.道生力,力生数,数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力以为和.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无就是利用,利用就是利他.利他之谓道,利他之为道,利他即得道,利己不道 ...

  • 八个不同性质的形容词如何排序

    形容词按评价--尺寸--年代--形状--颜色--起源--材料--用途--名称(opinion – size – age – shape – colour – origin – material – p ...

  • 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七十七

    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七十七 承前篇 现在分析与金属有关联的事或物.用金属作参照的相与比述的事或物.构成的字示例.偏旁釒依据古人书法省笔规范简化为"钅". 钧: <说文解字& ...

  • 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八十八

    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八十八 承前篇 继续解析一下以占字为偏旁的字. 卜.口两范式叠加.卜问而极数知来透晓其变(妄讯注谓自隐度而言)是占字之范式. 贴: <说文解字>:"贴,以物 ...

  •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解析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解析

  • 道德经第十二章解析

    道德经第十二章解析

  • 道德经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

    道德经在这一篇,循循善诱告诫大家道的 好,尤其对那类"有罪以免邪"依旧有用,这一篇很有宗教的味道,很像基督教里类似早信晚信都者是一样对待. 先贴下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 ...

  • 道德经第十二章译文——原文对照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十二章 五官致昏章 第 ...

  •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译文——原文对照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二十二章 全德自隐章 ...

  • 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这一章是我一直以来比较喜欢的章节,只是随着时日推移,我对于这一章节的认知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虽然依旧挺认可这一章节. 先贴下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 ...

  •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曲则全,枉①则直,洼则盈,敝②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③为天下式④.不自见⑤,故明⑥:不自是,故彰,不自伐⑦,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 ...

  • 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五色①令人目盲②:五音③令人耳聋④:五味⑤令人口爽⑥:驰骋⑦畋猎⑧,令人心发狂⑨: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⑩: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⑾,故去彼取此⑿. [译文]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 ...

  •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

    本章继续表彰道,赞美道,告知统治者以道治理. 先贴下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