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行话大全

[笑场]

行话. 亦称喷场. 指演员在演出中脱离剧情与人物而失笑, 破坏了舞台艺术的严肃性与真实感.

[误场]

行话. 指演员未能按时到达剧场扮戏, 延误了上场.

[冒场]

行话. 和误场相反. 指演出时, 演员过早的出现在舞台上.

[怯场]

行话. 演员因为初次登台经验不足或对所演之戏生疏等缘故, 临场心慌而失去控制力, 使演出效果受到影响.

[晕场]

行话. 演员由于对戏不熟练或精神过于紧张等原因, 造成表演慌乱. 出现忘词,唱错,失手等舞台事故.

[冷场]

行话. 指演员由于忘词,误场等原因,造成舞台演出的突然停止. 是舞台演出最忌讳的现象之一. 演出中, 不管发生什么事情, 都不应中断.

[救场]

行话。指对演出中突然出现的失误, 同台的有关人员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予以补救, 使演出能继续进行。

[翻场]

行话。演出时, 演员认为同场演员或乐队有所失误, 引起不满, 当场给对方予斥责, 使演出中断。

[把场]

行话。演员演某一剧目因经验不足等原因, 由师长在侧幕照应把关, 以稳情绪。有时演出特注明由某某名人“把场”, 既抬高演戏演员的身价, 又借此招徕观众。

[饮场]

行话。京剧戏班的旧俗。旧时京剧演员在台上演出中间, 常由检场人员上台递送茶水, 让演员当场饮用润喉。50年代提出净化舞台, 此俗遂除

[捧角]

行话。亦称捧场。指通过包购戏票, 哄堂喝彩, 撰文揄扬等手段, 造成声势, 以达到抬高某演员或剧团身价地位的目的。

[明场]

行话。相对暗场而言。凡演员在台上表演的情节, 都称明场。

[暗场]

行话。相对明场而言。某些剧目中的部分情节不在台上表演, 而放在幕后进行。或通过人物的台词加以说明, 或运用音响效果表明。例如《打渔杀家》萧恩公堂受刑一节, 即是作暗场处理的, 通过幕后差役数打板子的声音来交代。

[谢场]

亦称送客或金榜谢场。京剧戏班的旧俗。演出结束, 由小生(穿大红官衣,戴驸马套翅)和旦角(穿霞帔戴凤冠)各一人至台前向观众行礼感谢。有时走下舞台,送观众到剧场门口。

[听场]

行话。后台候场的演员注意力集中于舞台上的演出, 以便自己能准时出场。

[候场]

    行话。指演员将上场之前, 守侯在出场处幕后, 作好准备。

[垫场]

行话。指在场与场之间临时垫场子, 为后一场的演员赢得时间。是救场的一种形式

[楞场]

行话。指演员舞台上突然出现的差错, 缺乏思想准备, 不能随机应变, 造成演出中断。

[赶场]

行话。有两种情况。一指在短暂的时间内, 完成角色的改装或换服装等事宜, 保证准时上场。如《铁弓缘》中陈秀英女扮男装成王富刚的形象, 《四进士》中,光棍,看堂师爷三角由一人兼饰, 也需赶场, 又称作一赶三。二指同一演员在相近的时间内, 在不同的地点演出。常常是算准了时间, 一场演出结束后, 再赶往下一个场子。

[满宫满调]

行话。演员演唱时音高到位, 声音饱满, 气力充沛。

[走板]

行话。也称丢板。演员行腔时, 节奏不稳, 或快或慢, 与乐队奏出的板眼脱节。

[夯儿]

行内暗语。亦称吭儿。是京剧演员对嗓子的习称。

[左嗓子]

行话。京剧界通常指高而窄的嗓音。此种嗓子能高不能低, 遇到小腔转弯处, 往往唱不好。

[三条腿]

术语。京剧唱词分上下句, 词句成双, 其押韵为上仄下平。但也有例外, 只有上句, 而略去下句, 以锣鼓[扫头]代之。这种处理也称扫一句。

留腿儿

行话。亦称甩上句。指一个唱段唱到最后一句时, 暂时留下不唱, 接着进行表演, 然后再由这个角色或其他角色接唱留下的一句。留腿儿后接唱的最后一句称缝腿儿或缝上。

[合弦]

亦称巴弦。指演员的演唱与胡琴的伴奏如胶似漆的粘合在一处, 无丝毫相违相离的纰漏。

[合槽]

指台上表演时演员与乐队之间的配合默契。演出中彼此影响,吸引, 逐渐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帽儿戏]

亦称开锣戏。指演出时的第一出戏。旧时, 帽儿戏多是像《天官赐福》,《白寿图》之类情节较为简单的戏。解放前后, 帽儿吸的剧目逐渐有所变化, 多是些火炽精彩的小武戏和能活跃观众情绪的风趣剧目。

[轴子]

指一场折子戏演出中作为轴心的主要剧目。旧时京剧戏班排戏“打本子”, 将台词用毛笔写在长条纸上, 卷起来似一轴画卷。戏大纸长, 卷起的纸卷就粗,戏小纸短,卷起的纸卷就细, 便有大轴, 中轴, 小轴之说。

[送客戏]

也称大轴。旧时一场戏往往要演出五六个小时左右, 时间过长, 观众不等终场就离座。因此戏班常把剧目的重点放在压轴戏上, 最后一出则安排演些技术性较强的小型武打戏或趣味性浓的玩笑戏, 让观众在这无足轻重的演出中逐渐散去, 姑称。

[大轴]

见上

[压轴]

指一场折子戏演出的倒数第二个剧目。由于紧压大轴而得名。演压轴戏一般都是戏班挂头牌的主要演员。

[武轴子]

一场折子戏演出中, 小轴,中轴,大轴一般演武戏, 因而称作武轴子。

[大戏]

1 指整本的,大型的或较大型的戏。相对小戏而言。此外, 还指那些历史较为悠久,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 演出普遍。

2 指流传广泛的剧种, 如京剧,昆曲,秦腔等。

[小戏]

指小型的, 单出的折子戏。相对大戏而言。演出时间一般在半小时左右。

[折子戏]

指整本戏中相对完整的一折戏。如《白蛇传》中的《盗草》,《断桥》都是。折子戏往往是整本戏中精彩的一折, 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色。演出时常将几出折子戏组成一台戏。

[对儿戏]

指两个演员在一出戏中扮演分量不相上下的两个人物。如《坐宫》中的杨四郎和铁镜公主, 是老生和青衣的对儿戏。《赤桑镇》则是花脸和老旦的对儿戏。

[重头戏]

指在唱,念,做,打等方面见功夫的剧目。如《望江亭》是青衣唱工重头戏, 《铁笼山》是靠把武生的重头戏。

[风火戏]

制一个剧目中, 有四五个以上表演分量不相上下的行当角色, 显现出整体的实力。有时也称群戏。如《群英会》,《龙凤呈详》,《四郎探母》等

[劲头]

行话。1. 指演员舞蹈动作幅度大小,力度强弱的运用。通常用于身段表演。

2. 也指演员演唱中的“心劲”,“口劲”和行腔中某一重音的渲染和结

[尺寸]

指京剧表演上唱念做打的节奏速度。准确地把握节奏速度, 是正确表现人物的关键。如何恰到好处地把握尺寸, 首先要求演员理解和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 在这个基础上, 艺术功力则是尺寸具体处理的技术保证, 二者缺一不可。

[关子]

1. 指表演技巧的窍门。

2. 指情节与情节之间衔接的“扣子”

[俏头]

优秀的京剧演员在演唱或表演时, 在关键处善于作一种特殊处理, 如改变节奏, 或是加一个细节动作, 这种细微的处理, 往往能使演唱增色, 使人物的性格和神情格外生动, 收到很好的剧场效果。

[节骨眼儿]

1. 关键之意。指表演上的关键部分, 如某个唱段,某句念白,或某组身段动作等等,如果能将这些关键部分处理好, 便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个表演顿放光彩。

2. 指身段技巧动作的诀窍, 只有掌握这个诀窍, 才能是动作完成得干净漂亮。

3. 指情节发展的紧要关头, 如矛盾的转折点。

[火候儿]

行话。即艺术功力, 是演员艺术上成熟的程度。包括两个方面, 除唱念做打的表演技巧外, 还有演员的阅历和修养。有的演员受到阅历和修养的限制, 与角色的身份,气质存在差距, 不能很好地理解体验角色, 即称为火候未到。

[讨俏]

指无须花费很大的气力, 就能讨好,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些角色虽然戏不多, 却因为戏剧性强, 戏料足, 演员只要凭借不多的技巧或唱念, 便会得到观众的欢迎。

[官中]

行话。公共的意思。旧时京剧戏班中, 主要演员的服装,琴师都是专用的。而一般演员的服装和道具都是公用的, 叫做官中行头。为除主要演员外的所有演员伴奏的琴师和鼓师叫做官中场面。适用于不同剧目,角色,行当的唱腔,演技叫做官中活。

[大路活]

也叫“通大路”。指演员们按照一般基本套路来演出。

[绝活]

通常指属于独家所创,人皆不能的各种技巧, 也有专指难度较大的武功技巧。

[两门抱]

行话。演员能扮演两种不同行当的角色或某一出戏中的角色可由两个不同行当的演员来演, 均可称。

[盖口]

行话。人物对唱或对念时, 彼此衔接处称为盖口。有死盖口与“活盖口”的区别。前者指固定化的对口戏词, 不能任意变动;后者指戏词不固定, 一方临场发挥, 另一方要有相应的对答。对口紧凑严密, 叫“盖口严”, 否则就是“盖口不严”。

[子午相]

指演员在舞台上坐,立姿势的形体角度。要向左或右微侧, 忌正身平面直向观众。既要挺拔, 又不能傻气。

[边式]

1. 指演员身段利落,干脆,漂亮。

2. 指演员化妆,穿戴清晰干净,合适。

[漂帅脆]

行话。是对武戏演员给予赞扬的三个概念。漂是指身手矫捷, 举重若轻, 动作富流动感;帅是指身段利落, 仪态俊逸;脆是指动作节奏感强, 重点身段的处理显得格外干脆明快。此外, 帅有时也引申为对演员台风雅致潇洒, 表演华美精巧的称赞。

[稳准狠]

行话。稳是指武打不论多么复杂, 速度多么快,都能严整有序, 招式稳健;准是指每一个武打动作都要按照应有的位置准确地表现;狠是指在稳和准的基础上达到一定的力度, 使武打真实可信。稳准狠是武打动作的基本要求, 三者缺一不可。

[两下锅]

亦称梆子皮黄两下锅。指梆子和皮黄两个剧种同台演出, 而剧目和表演均各自保持原状, 不相混合。也有在同一剧目里用两下锅的演法, 半出皮黄, 半出梆子。

[卯上]

也作铆上。指演员表演时无保留地尽情发挥个人能力。对于有不同演法的段落, 有意选择难度大的进行表演也是卯上的表现。对表演中松劲,懈怠,不肯使劲的表现, 则称之为泡汤。

[警内行与警外行]

警内行是指表演受到内行观众称赞;警外行是指表演受到外行观众的称赞。内行和外行的审美眼光和需要有所不同, 但真正优秀的演出会受到内外行一致的欢迎。警内行也称打内, 警外行也称打外。

[打内与打外]

见上条

[一打一散]

行话。指那些结尾缺乏独特性的剧目, 矛盾冲突往往靠开打来解决。武打开始, 即意味着全剧的结束。

[六场]

指京剧乐队。主要有胡琴,月琴,三弦,单皮鼓,大锣,小锣6件伴奏乐器组成。胡琴,月琴,三弦又称作“文三场”;单皮鼓,大锣,小锣有称作“武三场”。对六种主要伴奏乐器都能掌握运用的人称作“六场通透”。有时也引申为指那些兼擅表演和音乐的多面手。

[文三场]

[武三场]

[六场通透]

同见上条

[水词]

行话。指在不同剧目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通用唱词或念白, 如“怒从心头起, 恶相胆边生”;“冷水浇头怀抱冰”;“看奸贼把我怎开销”,等等。水词缺乏个性, 淡而无味, 在新编剧目中应尽量避免。

[不够一卖]

行话。指艺术上分量不足, 难以满足观众欣赏上的需求。

[打卦]

行话。原指占卜卦象算命, 借以讽刺某些演员借名演员的招牌混饭吃, 并无真实本领。他们学习流派, 只追求形似, 而真正的神韵却不能掌握。

[皮儿厚]

行话。1. 指戏的情节进展缓慢, 精彩的表演段落很晚才出现, 好象肉馅被厚厚的皮包裹着一样。2. 指一些剧情过于复杂纷繁, 人物关系不清, 观众难于理解的戏。

[没谱]

行话。“谱”作规范或规格解。指演员的演出不按规范, 随意胡来。

[幺鹅儿]

行话。专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

[象牙饭桶]

行话。光有较好的外形条件, 而没有内在艺术修养的演员称之为象牙饭桶。类似俗语中的绣花枕头一包草“。

[柴头]

行话。指无用之材。京剧界常把艺术上不开窍的演员称作柴头。参见棒槌。

[棒槌]

行话。原指一种实心的木棒, 借以讽刺表演艺术拙劣的人。参见上条。

[羊毛]

行话。京剧界对外行的称呼, 带有讽刺不懂京剧之意。

[金钟罩]

行话。原指一种刀枪不入的武功。现借用来讽刺只能唱唱念念, 不能动刀动枪演武戏的演员。

[死脸子]

亦称整脸子。指演员面部表情呆板, 缺乏生气。一个死字, 揭示出这种艺病的严重性:不会演戏。

[整脸子]

见上条

[吃栗子]

亦称吃螺蛳和奔瓜。因心情紧张或台词不熟, 演员在表演中将台词念错, 或念得结结巴巴。

[吃螺蛳]

[奔瓜]

同见上条

[票房]

行话。1. 戏曲爱好者的业余组织。2. 剧场售票处。

[黑杵]

行话。指旧时票友登台演出, 暗中所收的报酬。

[下串]

行话。指给武戏主要演员配做武打对手的演员。

[零碎]

行话。亦称扫边。指京剧传统戏中极不起眼的角色。有一定台词, 有固定名姓, 但往往不被观众所知。

[扫边]

见上条

单头: 某个角色的台词. 总讲: 整出戏所有角色, 包括龙套和上下手的台词, 动作等舞台语汇. 一般管能说整出戏的人叫抱总讲的

打本子;就是现在的编剧

倒仓:指男子变声期

搭架子: 演员在幕后念台词. 有时是配合台上演员表演, 有时是用于上场之前以引起观众注意

底包:(大概意思)在剧团里样样通,什么角色/什么戏都能演,但是挂不上头牌二牌。如果临时哪个演员上不了场,他都能救场。

打通:(大概意思)在演出之前,先打一通锣鼓。一般由节奏比较快,比较震撼的一组锣经组成,比如:急急风--四击头--走马锣鼓--九锤半--阴锣--串子--搜场点--上天梯--四击头收等等。

打通的目的是营造气氛,招揽观众。一般是在露天舞台上演出前用,在剧场内演出大概不用。

开头:'开头’是京剧唱腔或者音乐开始之前以锣鼓/板鼓/念白等方式引领,乐队依据'开头’所提出的节奏/速度/板式的要求进行演奏。

喝: 念第四声. 演出时配角比主角受欢迎. 比如: 今天xx可让xx给'喝'了

抽签: 演出未结束, 观众提前离开剧场. 如果大量观众集体离开, 称为起堂

马前:指加快演出节奏,提前完成演出。

马后:指放慢演出节奏,抻长戏的长度,演出时间延长。

阴人: 指乐队或演员故意在演出时刁难同台者, 如临时改词, 突然长调门等

(1)真嗓亦名大嗓、本嗓。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一。演唱时,气从丹田而出,通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声来,称为真嗓。用真嗓发出的声音称真声。如丹田气经过喉腔时,演员将喉腔缩小,使之发出比真嗓较高的音调,则称为假嗓。真嗓与假嗓在行腔时衔接自然,不露痕迹,就能使音域宽广,高低音运转自如。京剧的生行(老生、武生、红生)、净行、丑行、老旦等行当,在演唱时均用真嗓。小生演唱用假嗓,但念白则用真假嗓结合

  (2)假嗓亦名小嗓、二本嗓。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一。系与真嗓、大嗓、本嗓相对而言。用假嗓发出的声音称假声。发声时,与真嗓相比喉孔缩小,部位抬高,气流变细。假嗓发音的音调较真嗓为高。京剧的旦角、小生的演唱均用假嗓,但二者声音的刚柔力度有所不同。

  (3)左嗓,京剧声乐名词。主要指男声中一种不正常的嗓音,能高而不能低,另外声音刚而扁,圆润不足,有些专唱高调门的老生或武生,即以此嗓演唱。老生嗓音有纯粹左嗓,亦有本嗓而略带左者。另外,左嗓有时亦用作另一解释,指嗓音与伴奏乐器不合,即一般所谓的不搭调

  (4)吊嗓亦作调嗓。京剧演员的练唱方法,也是演员唱功锻炼的步骤之一。演员每天除喊嗓、念白外,还须用胡琴(或加鼓板等)伴奏,大声练唱戏中的唱段。有的先用一般调门,然后适当升高。吊嗓的作用:1。通过大声练唱,使声音符合在舞台上演唱的要求,由于不间断的锻炼,可使嗓音日益嘹亮圆润,气力充沛,口齿清晰有力,并保持耐久能力。2。熟悉伴奏,全面了解唱腔和伴奏的关系,共同掌握尺寸,解明曲意,表达曲情,使演唱与伴奏的配合达到水乳交融,进而达成艺术上的相互默契,协调整个唱段的表演风格

  (5)喊嗓,京剧演员练声方法,通过喊嗓可以锻炼各个发声部位,正确地发出各个韵母的本音。喊嗓时间一般在清晨,于空旷地区,大声喊出“唔”、“伊”、“啊”等单元音,由低而高,由高而低,反复进行。待声音舒放后,再以唱段进行练习

(6)丹田音,又名响堂,京剧声乐名词。演员歌唱时肺部蓄足气,小腹用力,气似从丹田(人身肚脐下约三寸处谓之丹田)发出声。现在一般传统演唱戏曲练声方法,也认为丹田音最能响堂(即声音送得远,听得清)

  (7)云遮月,京剧声乐名词。这是对老生的圆润而较含蓄的嗓音的一种比喻。这种嗓音,开始听来似觉干涩,以后愈唱愈觉嘹亮动听,使人感到韵味醇厚,潜力无穷,是长期锻炼而形成的一种优美音质。谭鑫培、余叔岩的嗓音都属于这一类型

  (8)塌中,京剧声乐名词。演员在中老年时期,由于生理关系,发生失音现象,完全不能歌唱,叫做塌中。有的演员爱护嗓子,到老仍保持元音不变。用假嗓歌唱的演员,老来塌中的较多

  (9)脑后音,京剧发声的一种。又名背工音。一般发音,气从丹田而出,经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来。脑后音虽然同样气从丹田,但发音时,喉腔稍加压缩,打开后咽壁,提高软颚,将声音送入头腔,与鼻音相聚,使声音迂回在脑后,通过头腔共鸣,发出一种含蓄浑厚的音调。脑后音发音苍劲有力,能达远闻,而近听又不觉其尖厉。老生和净角唱腔中,凡遇闭口音(如“一七辙”)的高音,多用此种唱法。旦角唱腔用脑后音者较少,程(砚秋)派唱腔有时用之

  (10)荒腔,亦作黄腔、黄调或凉调。京剧声乐名词。指演员唱曲音调不准,习惯上专指略低于调门的变音。大部分都是由于演员先天生理条件所造成,如声带变异、耳音不准等。有时也由于练声不得法所致。

  (11)冒调,京剧声乐名词。指演员唱曲音调略高于规定的调门。大部分是由于先天生理条件所造成。有的是由于生理条件(如声带)临时发生故障;有时也由于练声不得法所致

  (12)走板,京剧声乐名词。指演员唱曲不符合规定的节拍。京剧唱腔中有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流水板等各种不同的板槽,行腔时如背离板眼的规定,失去节拍的分寸,即谓走板

(13)不搭调,京剧声乐名词。指演员唱曲音调或高或低,不合于规定的调门。习称跑调

  (14)气口,京剧演唱方法之一。指演员唱曲时吸气的方法。京剧各种唱腔长短不一,节奏快慢各异,演员须掌握准确吸气方法,才能唱得从容不迫,优美动听。气口包括换气、偷气两种。换气指唱腔间歇中的吸气,偷气是在乐句若断若续中吸气而不使听者觉察

  (15)换气,京剧演唱方法之一。演唱时凡遇长腔或拔高处,必先吸气,作好充分准备。换气不是停腔再唱或明显稍顿再接唱,而是在行腔吞吐字音的瞬间,乘便呼吸,蓄气待换。唱腔中在何处换气,因人而异,一般称为气口

  (16)偷气,京剧演唱方法之一。指换气时不着痕迹,在观众不觉察时偷换。如《捉放曹》中陈宫所唱“马行在夹道内我难以回马”,唱完前六字及“内”字长腔,利用“我”这一衬字向内“偷”吸一口气,以便唱足下面“难以回马”的腔,即谓之偷气

  (17)嘎调,在京剧唱腔中,凡是用突出拔高的音唱某一字时,习称嘎调。如《四郎探母》中杨延辉唱“站立宫门叫小番”一句中的“番”字,《定军山》中黄忠唱“扫明天午时三刻成功劳”一句中的“天”字等,均称嘎调

  (18)长吭,长(音掌)是增长,吭是嗓音的俗称,此处指音量。长吭好似加大音量

  (19)砸夯,比喻演员演唱似夯地基时的鼓努为力,含贬意。演员不善于掌握演唱方法,用气过头,或使蛮力,演唱(多在尾音)出现笨拙的重音,谓之砸夯。

(1)工尺,戏曲音乐名词。泛指戏曲曲谱上曲词右侧所注音阶符号。我国传统民族音乐,以“合、四、上、尺、工、凡、六”等字作为音阶的符号,相当于西洋音乐的“56712345”。习惯上把这些符号统称为“工尺”。有的曲谱,曲词旁只注板眼(拍子),不注工尺。有工尺的曲谱,名为工尺

  (2)板眼,戏曲音乐名词。传统唱曲时,常以鼓板按节拍,凡强拍均击板,故称该拍为板。次强拍和弱拍则以鼓签敲鼓或用手指按拍,分别称为中眼、小眼(在四拍子中前一弱拍称头眼或初眼,后一弱拍称末眼)合称板眼

  (3)过门,京剧音乐名词。指在唱句与唱句之间,唱段与唱段之间的间奏音乐。唱句与唱句之间常用小过门儿,唱段与唱段之间常用大过门。但由于板式不同,亦有不少例外,并无固定模式

  (4)挂儿,京剧音乐名词。挂儿是“过儿”的谐音,专指在唱段与唱段之间的大过门,一般多指华彩的间奏音乐。在唱句与唱句之间的小过门不称挂儿

  (5)垫头,京剧音乐名词。指在乐汇与乐汇间起搭桥作用的旋律称为垫头或小垫头,亦名桥。垫头旋律较短,一般只有二、三拍,起前后衔接作用

  (6)行旋,京剧音乐名词。指在演员表演动作或对话、独白时的衬托音乐。行旋多为曲牌或简单旋律的反复演奏,主要起烘托气氛的作用

  (7)调门,指演员歌唱时的音高。凡用弦乐器伴奏,都根据演员嗓音的高度自由定调

  (8)调面,演员唱的音高与伴奏乐器(胡琴、笛子等)的音高相同,叫做调面。意思是按照“调门”的表面歌唱。调面系针对调底而言。在一般情况下,演员都唱调面

(9)调底,演员唱的音高比伴奏乐器(胡琴、笛子等)的音高低八度,叫做调底。意思是按照调门的底音歌唱

  (10)定弦,指弦乐器(胡琴、阮等)定“调门”的高低。一般都以笛子作为定弦的标准。

  (11)乙字调,京剧音乐名词。工尺谱所用调门之一。定弦时,以笛子小工调的“乙”音(开启第五孔,吹高音),定胡琴的“工”音(西皮调外弦的敞弦)。乙字调为京剧的最高调门

  (12)工半调京剧调门之一。略高于正宫调,略低于乙字调。定弦时比照笛子的正宫调定音而略升高

  (13)软工调,京剧调门之一。略低于正宫调,而较六字调稍高。定弦时比照笛子的正宫调定音而略降低

  (14)六字调,京剧调门之一。定弦时,以笛子小工调的“六”音(六孔全闭,吹高音),定胡琴的“工”音(西皮调外弦的敞弦)。六字调为京剧中低于正工调,高低适度的调门

  (15)趴字调,亦作扒字调。京剧调门之一。凡低于六字调一度以上的统称趴字调

  (16)走边,“走边”的来源一说源于晋剧《白虎鞭?走边》中的舞蹈身段;一说是因为凡走边的人物因怕人看见而多在墙边、道边潜身夜行,故而称“走边”。一般来说,《恶虎村》的黄天霸走边最难。《夜奔》的林冲走边最累,《蜈蚣岭》的武松走边最吃功夫

  (17)趟马,由于京剧中多以马鞭来代替马,或作为骑马的象征,因此凡手持马鞭挥舞着上场后运用圆场、翻身、卧鱼、砍身、摔叉、掏翎、亮相等技巧连续做出打马、勒马或策马疾驰的舞蹈动作的组合就是京剧的趟马

推剧、上传资料

进北京看演出群

(0)

相关推荐

  • 浅谈《京剧剧目伴奏提纲》【作 者】孔祥昌

    原文地址:浅谈<京剧剧目伴奏提纲>[作 者]孔祥昌作者:tjzcm 浅谈<京剧剧目伴奏提纲> [作 者]孔祥昌 一.<京剧剧目伴奏提纲>的由来说起<京剧剧目伴 ...

  • 我所了解的越剧中的【唱腔】【板式】【句式】(一)

    听戏以来,一直苦于针对越剧的唱腔曲调,各路说法皆没有个定数,因此在阅读了部分相关书籍.曲谱等资料,结合了京剧.绍剧等相关剧种的理论与从小学二胡的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做了一个小的总结,暂且作为记录,其中或 ...

  • 京剧行话大全(一)

    (文:方问溪) 谙了:过失被揭穿也.[附记] 有违反规则者,被老板闻知,谓之"谙了".又,恐为老板闻知,亦曰"谙了",乃自警之意也. 暗场:暗而不明者,谓之&q ...

  • 京剧行话大全(二)

    (文:方问溪) 京剧行话大全(一) 吃螺蛳:唱作重复,谓之"吃螺蛳".[附记]唱作重复,为诸伶所不能免.每因犯此疵,满堂倒彩.市肆所售之螺蛳,早年伶工多不敢食,恐食之于演剧时犯吃螺 ...

  • 京剧行话大全(三)

    (文:方问溪) 京剧行话大全(一) 京剧行话大全(二) 大轴子:戏园中最后所演之戏,谓之"大轴子".[附记]高阳齐如山先生曰,北京剧园中末一出戏,名曰"大轴子" ...

  • 京剧行话大全(四)

    (文:方问溪) 京剧行话大全(一) 京剧行话大全(二) 京剧行话大全(三) 管箱的:管理剧装之人,谓之"管箱的". [附记] 剧中应用物品,如衣饰旗把等件,种类至夥.而某戏应着何衣 ...

  • 京剧行话大全(五)

        荒腔:歌腔与调门不合,谓之:"荒腔". 回了:停演,谓之"回了". 会阵:两国或两派相争,彼此初见面,时谓之"会阵". 魂子:于剧中 ...

  • 京剧行话大全(六)

    (文:方问溪) 京剧行话大全(一) 京剧行话大全(二) 京剧行话大全(三) 京剧行话大全(四) 京剧行话大全(五) 上下手:武戏中之亲手也.[附记]<戏学汇考>"上下手乃武戏中之 ...

  • 京剧全剧大全《金玉奴》牛至剧院

    京剧全剧大全《金玉奴》牛至剧院

  • 找齐了!革命现代京剧、舞剧、京剧交响乐大全,快快收藏转发吧!

    ---------------------------- 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 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 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   革命现代京剧<海港& ...

  • 平沙落雁:京剧行话94句

    <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01-[笑场] 亦称喷场.指演员在演出中脱离剧情与人物而失笑,破坏了舞台艺术的严肃性与真实感. 02-[误场] 指演员未能按时到达剧场扮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