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识人之法|品目法

品目法

本文介绍了古人根据传统的评判标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价值取向,将人根据其人品高下,分为五个层次:庸人、士人、君子、圣人和贤人,并讲述了各类人的基本特点。

【原文】

夫天下重器,王者大统,莫不劳聪明于品材,获安逸于任使.故孔子曰:

“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圣,有贤。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

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怒择贤以托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而不知所执。此则庸人也。

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本,必有率也;虽不能遍百善之美,必有处也。是故智不务多,务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务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务审其所由。智既知之,言既得之,行既由之,则若性命形骸之不可易也。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

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忌,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君子也。

所谓贤者,德不逾闲,行中规绳,言足法于天下而不伤其身,道足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富则天下无菀财,施则天下无病贫。此则贤者也。

所谓圣者,德合天地,变通无方,究万物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圣者也。

《钤经》曰:“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识足以鉴古,才足以冠世,此则人之英也;法足以成教,行足以修义,仁足以得众,明足以照下,此则人之俊也;身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操足以厉贪鄙,信足以怀殊俗,此则人之豪也;守节而无挠,处义而不怒,见嫌不苟免,见利不苟得,此则人之杰也。”

〖译文〗

世界上最珍贵的,成就国家一统大业的最珍贵的东西,没有比辨别人才的高下并量才使用更重大的了,如果能做到这样,帝王就显得耳聪目明,潇洒自在。所以孔子说:“人分五个层次:庸人,士人,君子,圣人,贤人。若能清楚地分辨出这五类人,那么安定天下的统治艺术就全明白了。”

那些被称作庸人的,内心深处没有任何严肃的概念,做事马虎,有始无终,满口胡言,不三不四。所交朋友,三教九流,就是不懂结交贤能的人。做事不扎实,不能安身立命。见小利,忘大义,自己都不知自己干什么。迷恋声色,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追求。这种表现的人就是庸人。

那些被叫做士人的人,心有理想,做事有原则,虽不能精通万物的根本,但也有自己的主张;虽不能把各种善行做得完美,但一定有值得称道之处。因此,他不要求智慧有多少,但只要是有的,他都要要求自己彻底明了;言语理论不求很多,但只要是他所主张的,就务必中肯简要;他所完成的事业不一定很多,但他清楚他做的每一件事是什么。他的信念既然非常明确,言语既然简单扼要,做事既然有根有据,就好象人的身体与性命一样浑然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格,任何外在的力量都不能改变的。所以他富贵了也看不出对他有何增益;贫贱了也看不出对他有什么损失,这就是士人。

那些被称作君子的人,他们诚实守信,胸怀坦荡,对人不存嫉恨,秉性仁义而从不对人炫耀,通情达理,为人豁达,而且说话从不武断,行为一贯,信守道德,自强不息。在别人看来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真要想赶上他,还真的很难。这种人就是君子。

那些被称作贤人的人,他们的品德合于法度,他们的行为合乎规范,他们的言论足以被天下人奉为道德规范而不伤及自身,他们的德行足以教化天下百姓而不损害事物的根本,能使人民富有,但却看不到有积压的财物,施救天下,使天下百姓无疾苦,无贫病。这样的人就是贤人。

那些被尊称为圣人的人,他们自身的品德达到了与天地的自然法则融为一体,他们了解世事变化,通达各个方面,他们参透了宇宙万物的始终,融合天下生灵、世间万物,他们深通万物之道,融于自身,溶成自己的与万物一体的性情,他们光明如日月,有序运行,有如神明,芸芸众生永远不能明白他的品德有多么的伟大,即使看到一点,也不知道他的边际在哪,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就称为圣人。

《钤经》上说:“如果一个人的品德足以让远方的人慕名而来,如果他的信誉足以把各色人等凝聚在一起,如果他的见识足以鉴别古人的正误,如果他的才能足以名冠当代,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为人中之英;如果一个人的理论体系足以教化世人,如果他的行为足以成为世人的道德规范,如果他的仁爱足以获得世人拥戴,如果他的英明足以指引下属,这样的人就是人中之俊;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举止足可做别人的仪表,如果他的智慧足以决断嫌疑,如果他的操行警惕卑鄙贪婪,如果他的信誉足以团结不同风俗的人,这样的人就是人中之豪;如果一个人能恪守节操而百折不挠,如果他的义举不为人接受而不发怒,见到让人唾弃的人和事而不勉强,见到好处而不随便获取,这样的人就是人中之杰。”

(0)

相关推荐

  • 孔老夫子将人分作五类,看看自己属于哪一类

    这篇文章,昨天发出来后,发现了错别字.公众号对已经发出的文章中的错别字,有一次机会在错字原位置进行一一对应的改正,且不超过20字.这样能够确保文章发出后,如果不满意,只能整篇删除,不能改写,这是好的. ...

  • 中国古代识人之法,神准得令人惊叹!

    纵观中国历史,善于识人者比比皆是,周文王渭水河畔识得姜太公,吕太公挑选无赖刘邦为婿,曾国藩初会江忠源纵观--诸如此类的典故可谓数不胜数. 早在数千年前,中国古代就有了相关的理论书籍,如<周易&g ...

  • 古代识人之法|明智法

    明智法 本文论述了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智",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聪明程度,可以判断出他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以及可能获得成功的领域. 何谓观其聪明,以知所达?夫仁者,德之基也.义 ...

  • 古代识人之法|论短法

    论短法 本文论述了为什么观察人的缺点,就可以知道人的优点,这是因为缺点总是伴随着着优点而表现出来的,一定程度上说,缺点就是优点的的另一方面的标志. 何谓观其所短,以知所长?夫偏才之人,皆有所短.故直之 ...

  • 古代识人之法|探绪法

    探绪法 观察一个人的情绪波动可以考察一个人,因为一个人在心愿顺遂和希望破灭时,有非常明显的外在表现,从而可以从他的情绪波动来了解他的性格特点和不足. 何谓观其情机,以辨恕惑?夫人之情有六机,抒其所欲, ...

  • 古代识人之法|揆爱法

    揆爱法 本文阐述了"爱"与"敬"是一种人际交往的道德规范,通过观察一个人对敬爱这种道德规范的态度,就可知道他为人处世的成功与失败. 盖人道之极,莫过爱敬.是故& ...

  • 古代识人之法|辨伪法

    辨伪法 辨伪,就要不单从言行来看人,而是要探求其行为动机.本文列举了一些"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表现,从这些表现可以看出,看人就要看他的来龙去脉,不能单以言取信,以貌识 ...

  • 古代识人之法|品质法

    审誉法 一个聪明的人,可以通过对形势的准确判断,申时度势而作出的正确选择,从而赢得人们的称赞:一个意志坚定的人,可以通过对艰苦环境的考验而表现出的坚韧不拔的毅力,从而赢得人们的钦敬.据此可以看出一个人 ...

  • 古代识人之法|审态法

    审态法 本文讲述的是与上文讲述的"神"相关联的"情态",上文的"神"是内在的,以静态为主,本文的"情态"是外在的,以动态 ...

  • 古代识人之法|论神法

    论神法 本文讲述的是从一个人的"神"来考察一个人的正邪.这里所说的"神"的含义跟精神的"神"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它讲的是一个人的内在气质和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