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5人团队,是湖南古籍修复的最强力量

一间不大的修复室,5个人的小队伍,一人一张桌子,组成了湖南图书馆古籍修复组。这里,是湖南古籍修复唯一的长期专门力量,也是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湖南传习所。

在古籍修复室里,浆糊、毛笔、铅锤、尺子、剪刀等这些看起来平淡无奇的工具,在修复师的指尖下,让一张张残损的书页“枯木逢春”,“活”了起来。

湖南图书馆古籍阅览室

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较量,修复,是延续古籍生命的重要一环。

5人编制担当古籍修复重任

1984年,湖南图书馆新馆落成时,正式成立了古籍修复组。从那时起,就定下了5个人的编制,一直延续至今。当时还是青春年华、现已72岁的古籍修复专家师玉祥就是其中一位。

师玉祥在修补古籍上的虫洞

“这本书珍贵之处,一是它曾被乾隆皇帝列为禁书,二是它是雍正时期的内府刻本。”师玉祥正在专心修复《大义觉迷录》,他把一页刚修复完的书页夹入皮纸中压平,收好案头的毛笔和浆糊,转身向记者介绍。师玉祥从20来岁开始,就在湖南图书馆修复古籍,直到60岁退休。2016年,师玉祥又被馆里返聘回来,“重出江湖”收徒传艺。

湖南图书馆馆藏《大义觉迷录》善本

遇到《大义觉迷录》这样珍贵的善本需要修复时,仍是由师玉祥这样的老师傅出马。

在全国古籍修复人才最短缺的时期,师玉祥还为贵州、广东等周边省份培训不少古籍修复人才。在师玉祥的眼中,古籍修复能够使古籍所承载的文化得以传承,而修复这门手艺,也需要传承。

老师傅带徒弟的第一步,是手把手带着做“浆糊”。“制作浆糊是有秘方的,用这种自制的浆糊修补,上了水以后是可以取下来的,确保后人可以再修。”师玉祥笑着说。

用于修复古籍的专业工具

除了手艺,就连修复所用到的补纸,都蕴含着“传承”。湖南图书馆古籍修复中用到的补纸,实际上是老师傅几十年前买的老纸。现在新进的纸,则至少要再囤上十年。“越老越醇厚,越接近于古籍的味道。”师玉祥介绍。

用古老手艺还原时间

修复室里还有一处操作间。说是操作间,在外行看上去,更像是一间“厨房”——锅碗瓢盆、炉灶冰箱样样齐全。在这里,修复师会对有虫蛀、粘连情况的古籍进行先期处理。

古籍修复首要原则是“修旧如旧”,古籍修复的全过程,几乎采用的都是最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比如,有的古籍由于长期受潮,书页粘连在一起形成了“书砖”,此时,采取的办法是放到锅里面蒸;而对付一些有虫卵和霉菌的古书,则是放在冰柜里进行冷冻,将虫子“冻死”。

“文物修复,讲究最少干预,也就是后人加上去的东西越少越好。加得越多,就越不是原来那本书,而是你做的一本书了。”今年49岁的施文岚已经在古籍修复室工作了29年,她拿起自己工具包里的一支笔槽告诉记者,这是师玉祥老师傅当年在中国书店跟班学习时使用过的,已经有40多个年头了,现在转赠她做了纪念。但实际上,笔槽在现今的修复中几乎不用了,因为现在的修复理念更接近于不做“任何添加”。

虽然没有高科技,但却实打实的是个技术活。做浆糊时,淀粉提取得越纯,就越能够保护古籍不被虫蛀;“蒸书”时得掌握火候,时间太长,书就会直接烂掉,时间不够,书页又不会脱离。

“别小看了传统的,甚至原始的手法。你知道现在让古籍保存和修复最头疼的是什么书吗?不是离我们年代久远的书,而恰恰是离我们更近的民国时期的书。”施文岚说到一个现象,中国古代纯手工制作的宣纸,被称为千年纸,许多明清时期乃至北宋时期的古籍流存到现在,依然书页坚固、字图清晰。而民国时期已经逐渐转为机械制纸,由于制浆工艺落后,纸张酸性强,因此许多民国时期古籍很容易变硬变脆,一碰就碎。

不过,这门传统手艺也将借力新科技。湖南图书馆古籍修复室将设立一间实验室,那些过去靠老师傅用手摸、用眼来判断的活,将交给纸张纤维分析仪、纸张厚度测定仪、酸性测定仪等设备来干,让古籍修复更加科学准确。

事业的无尽与人才的紧缺

曾有古籍修复专家表示,全国古籍修复的量很大,再修100年也修不完。这并不夸张。以湖南图书馆为例,藏有古籍80余万册,其中超过60%的需要修补。而一名古籍修复师,再快的速度,一年也只能修一两套书,约十几本。这意味着,古籍修复,是一项绵亘不绝的事业。

“每一次修复,或多或少都是对古籍的二次伤害,所以不到必修不可,一般不动。我们主要遵循以抢救为主,以及先修读者急需阅览的原则。”施文岚说。

修复量大,人才更是捉襟见肘。目前,在湖南图书馆古籍修复室,除了修复师案头摆放的正在修复的古籍外,在修复室的一角,还摆放着市州送来、正在“取号排队”的待修古籍。这一等,也许就是好几个月。

2016年,湖南古籍保护中心在全省开展古籍普查时,在凤凰县图书馆发现了颇为珍贵的《致贵州提督田兴恕手札》。被发现时,手札已虫蛀成网、纸质絮化,书页中夹着一张字条,是30年前整理人员留下的“需急修复”。但手札就这样被遗落了30年,最后送至湖南图书馆,才得以修复。

几乎全国所有的图书馆和博物馆古籍、书画修复工作都面临人员数量不足、年龄老化、后继无人的问题。2007年,全国专业古籍修复人才,已不足100人。也是在这一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成立,开办了第一期古籍修复培训班,还通过招收古籍保护专业硕士等多种方式培养古籍修复人才。但实际上,受限于很多博物馆没有设置专门岗位、缺乏足够的材料设备,短期培训后也不敢轻易上手。

业界认为,这门传统手艺传承更为有效的方式,仍然是“师傅带徒弟”。这也是许多像师玉祥这样的老师傅都被各地古籍保护中心返聘的原因。

好消息是,今年7月,由湖南图书馆编纂的《古籍保护与服务规范》正式实施,这是国内第一部有关古籍保护和服务的地方性标准。施文岚和肖喜雨都相信,这将为古籍保护带来更大的推动作用。(文/程琴怡 图/闫利鹏)

来源:湘声头条

(0)

相关推荐

  • 两代修复人的对话

    1988年师玉祥指导学员 2016年,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湖南传习所成立,68岁的师玉祥再度出山,担任传习导师,从事古籍修复和教学工作.今年2月22日,年逾古稀的师玉祥再度收徒,为古籍修复这门千 ...

  • 探访古籍修复师:用匠心“医治”古籍在残卷中“复活”文明记忆

    探访古籍修复师:用匠心"医治"古籍在残卷中"复活"文明记忆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1-08-11 09:38 慢工出细活,修书亦修心.古籍是文化的承载,岁月的见 ...

  • 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湖南传习所举行拜师仪式

    图为 弟子易婧琪.杨欢欢在师前恭立,向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湖南传习所导师师玉祥行拜师大礼 2月22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古籍修复技艺拜师仪式在湖南图书馆四楼古籍阅览室举行.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 ...

  • 张品芳:怀着敬畏之心 专注古籍修复32年

    卷帙浩繁的典籍文献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载的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历经岁月,它们中的许多已经严重破损.脆弱不堪,是修复师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呵护与坚守,让它们获得新生. 有着21年党龄的张品芳,便是 ...

  • 古保论坛丨杨敏仙、张庆尧:藏文古籍修复的探索与实践——以纳格拉藏经的修复为例

    摘要:藏文古籍修复遵循古籍修复的普遍性原则,但由于藏文古籍纸质及装帧形制的特殊性,藏文古籍的修复技术和修复手法上有别于其它古籍.文章论述纳格拉藏经的抢救修复,尤其是人工纸浆修补法是古籍修复技法的创新, ...

  • 中图悦读会 | 古书之美——古籍修复初体验

    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书房里的中国>等优质电视节目的播出,一个小众又令人向往的职业--古籍修复师,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修复师们用精湛的手工技艺,几十年 ...

  • EP01 | 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

    天一阁 名取自"天一生水" 以水制火,守护书籍 400多年前的明朝中期 兵部右侍郎范钦退隐于此创建了 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 开启了一个文化奇迹的营造 黄宗羲登上天一阁发出感叹: ...

  • 云南古籍修复,让文化“重返青春”

    古籍修复面对的是动辄上百年乃至数百年的珍宝,而少数民族古籍的修复,又在古籍修复中独树一帜.云南是少数民族大省,自然,少数民族古籍数量巨大,修复工作任务艰巨.今天云文创将带领大家走进云南省古籍修复的世界 ...

  • “我在复旦学修复”系列活动第二课——古籍修复基础技艺实践课程

    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 文物保护创新研究院 教学成果展示月 "我在复旦学修复"系列活动 CLASS 02 "我在复旦学修复"系列活动第二课--古籍修复基础技艺实践课 ...

  • 46年弹指一挥间——采访古籍修复技艺传承人杜伟生先生手记

    庚子岁末,于蓉城龙泉驿区洛带古镇"中国古籍修复技艺培训班"现场,幸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导师.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研究员--杜伟生先生.观其古 ...

  • 我是雕刻师,传统手工艺古籍修复

    古籍修复历史悠久,学术界对于古籍修复萌芽说法很多,大体有4种,第一种:在汉唐时代表作就是龙鳞装也叫做鱼鳞装旋风装,此装裱技艺基本失传,现在天津的竹影法师还会此项龙鳞装的装裱技艺.第二种:在宋代出现,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