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教育全民化告诉我们:读书依然是改变命运的最有效方式

前段时间,学生给我看了一条热搜,让我很是感慨。标题是“北大屠夫20年后还在卖猪肉”。

1989年,陆步轩从北大中文系毕业后,做过两次比较大的生意,总共亏了20多万,最穷的时候口袋里拿不出100块钱。无路可走之下,陆步轩为了谋生,干起了屠夫的行当。2003年,“北大屠夫”的新闻铺天盖地,嘲笑和谩骂扑面而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是,陆步轩没有因此堕落,相反,2009年,他创办了“屠夫学校”,教屠夫怎么养好猪。不仅如此,他还和师兄创立了“壹号土猪”品牌,仅去年一年,销售量就达到了18个亿。他确实是个屠夫,但与普通屠夫不同的是,他将卖猪肉做成了产业链。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我们当下的生活环境里,虽然大家都相信知识改变命运,但很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仍然浮于表面——“多学知识能上好大学,上好的大学能改变命运”。

北大才子陆步轩的真实经历告诉我们,读书确实有用,但是,并非“读好学校就能改变命运”,而是“好学校改变思维,思维改变命运”。在大家都努力赢在起跑线的大环境里,或许我们有必要和孩子探讨一下——努力读书的本质意义是什么?

读书改变思维,思维改变命运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这一代的孩子已经越来越难以从事重劳力低收入的“齿轮”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孩子不会陷入没有选择的“齿轮”生活里。如果没有获得足够的知识技能,没有缜密的思维逻辑,没有一技之长,未来他们苦于生计的可能性只会更高。

有人可能会说,有很多人没读过书,但还是很成功啊?

没错,这样的人确实是有,但是从整个社会放眼望去,概率极低。

(图片来源于网络)

根据美联储St.Louis的统计数据显示,硕士学历以上的家庭出现百万富翁的比例,是高中学历家庭的30倍。

导致这样的结果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高知能让人获得了更全面的逻辑思维,从没有选择变成有选择,从而获得竞争的能力。

这样听起来可能空泛,那我们来举一些简单的例子。孩子读小学时,如果连最基本的书本知识都学不好,就没有时间去选择发展自己的爱好,没有能力得到更多的竞争机会。到了小升初,如果没有成绩的加持,怎么能够进入好的中学?而高考,只会更加现实,大浪淘沙,一本二本的筛选,其实都是残酷的层级划分。大学毕业后,是你选工作,还是工作选你,靠的是此前积累的知识、能力和取得的学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读过书当然不意味着必定走向成功,但是给了孩子一个机会,去培养比普通人更高的思维认知,为自己赢得人生逆袭的权利。再不济,拥有一技之长的孩子,就算不会高人一等,也不至于被动地禁锢在苦不堪言的996里,没有选择的机会。

真正的教育,还需要加倍的努力

有的家长可能会疑惑,现在我们不是提倡素质教育吗?我们不是应该鼓励孩子全方位发展吗?

诚然,我们的教育正在从应试教育变向素质教育。但只要教育还是一种选拔机制,不管是变换新的题型,还是增加新的内容,最终还是会演化成应试教育。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相信?那我们来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美国的素质教育是比较成熟的,但多数家长不知道的是,美国之所以倡导素质教育,有个很重要的目的是,把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筛选出来。

为什么常春藤学校选择阿拉伯语作为入学考试?不是为了看孩子的语言能力,而是因为普通的公立学校不教阿拉伯语。为什么很多美国高校今年把滑雪作为准入门槛,明年又改成骑马?美其名曰素质教育,其实就是为了看一个家庭,有没有全方位培养孩子的能力和资本。

所以说,素质教育看起来为了教育孩子全面发展,但其实是严苛的阶级划分。这样的教育实行下来,就意味着一部分孩子向上层流动的准入门槛从出生开始就变得难以触及。除此之外,美国流传的“快乐教育”,其实只是“底层教育”的一种说法。真正的美国教育,一点也不“快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广为流传的“快乐教育”,其实是“穷人教育”,只是美国降低大众教育成本的一种方式。因为美国公立学校的老师收入很低,所以经常遭到罢工抗议。工资涨不上去,又需要老师,那该怎么办呢?有个一劳永逸的方法——让老师少干活。于是,每天下午三点放学,作业少到在学校就能完成,回家还有大把时间看看电视溜溜狗的“快乐学习”生活就诞生了。孩子们快乐学习,老师们开心教书,谁都很快乐,美其名曰“快乐教育”。

与我们国家很大的区别是,美国的教育自动完成了社会分层。穷人接受着快乐教育,中产阶级及以上的家庭接受着精英教育,阶层不同,受到的教育完全不同。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么,中产阶级的教育是怎样的?在美国加州,排名第一的公立学校叫惠特尼高中。一位记者曾在这所学校卧底一年观察,关于这所高中的生活日常,他用数字“4”做了一个有趣的总结。

意思是,要达到4.0的最好GPA成绩,每天只能睡4个小时,每天要靠喝4杯咖啡提神。这种拼命读书的狠劲,是不是一点也不亚于中国著名的“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所以,我们能够看出,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很多家庭都选择了一样的教育:孩子在高压力下进行高强度学习,父母在现有能力下拼命“鸡娃”。

(图片来源于网络)
教育逃不开竞争,既然有竞争,就没有“快乐学习”这样的好事,想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胜出,就必须吃苦。这个简单的道理,值得我们去反思,也应该让孩子看见。

认清现实才能缓解盲目焦虑

中国的父母们面对的现实是什么?一边努力挣钱,一边还要咬牙拼家底给孩子报各种班。社会竞争如此激烈,“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以前是钢琴舞蹈奥数三件套,现在理念更先进了,击剑书法十字绣通通要会。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直以来,中国总体的教育态度都非常积极向上,被高度概括为“精英教育全民化”。这种重视知识的教育精神,让中国在较短的时间内享受到了它带来的红利,但与此同时也意味着,我们的孩子要非常的努力,有比我们更高的综合素质,才能保证自己不至于还不如爹妈。

而养育孩子,最大的意义是在于把未来的选择权亲手交到孩子手里。在我们能够承受的试错成本内,让孩子找到自己的竞争优势,艺术、体育、电竞……什么都可以。想要孩子在高强度竞争中脱颖而出,家长应该做的是把钱和时间用来培养孩子最强的部分,帮孩子建立自信,发展特长。那么,我们具体能做些什么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1.建立自信:从父母的期待开始

在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发现了“期待效应”。什么是“期待效应”呢?就是当他人对个体某一方面有所期待时,个体为了不辜负他人的期待,便会发奋努力,达到他人所期待的结果。

并且,有更深入的实验证明:父母在教育孩子上的影响力,远比老师更为直接有效,因为父母和孩子更加亲密,相处时间也更长。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孩子的眼里,父母其实是“权威”的存在。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对未来选择的方向。如果我们在对孩子的期待与鼓励中,向孩子传递“学习很重要”的理念,这将促使孩子养成“好好学习”的思维认知,在学习过程中更有主动性。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每天都在告诉孩子要好好读书,可是他一点也不听啊!那我们可以想想,是不是我们的沟通方式出了一点问题。比如,有的家长会对孩子说:“考个一本,你的人生才会有希望!”但有的家长会说:“孩子,你对天文那么感兴趣,如果你未来能进入南京大学,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天文知识啦!”有的家长说:“你给我好好读书,别一天到晚干些没用的。”但有的家长会说:“你感兴趣的东西那么多,有没有想变成自己强项的东西?”

(图片来源于网络)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前者主观性太强,而且有点“假大空”,孩子操作起来有点困难,而后者一直在给孩子一个正向引导,而且甘海子一种我们在支持孩子去做他们想干的事的感觉,无形中给予了孩子认可与前行的动力。

2.发展专长:“兴趣”+“特长”最重要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内,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考试成绩还是衡量孩子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有许多的孩子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学习上。不过,也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决定一个人能否在社会立足的关键,在于他的专长和综合素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学习难免会吃苦,如何让受的苦不白“吃”,就显得格外重要。“兴趣”让孩子持之以恒,“特长”让孩子有能力充分发挥,如果能将孩子的“兴趣”和“特长”结合起来,学习的效果应该是最理想的。

具体到自己家的孩子,我发现女儿从小到大兴趣比较多变。原来一度喜欢钢琴,还很喜欢唱歌,曾经非常厌恶画画、跟小朋友一起上了美术班之后又喜欢画画了……在她的众多活动里,找一样她既感兴趣又擅长的还真是不容易。

(图片来源于网络)

通过四年多的观察,我发现女儿对镜头的掌控感特别好,也特别乐于展现自我,对音乐的记忆力非常好,从小就喜欢自己放音乐、自己跳舞;另外她特别爱说话,属于只要醒着就从早说到晚的那种,而且可以把自己看过的很多动画片的情节串在一起,组织家里大人按她的“指示”进行表演。综合她的兴趣和特长,我选择了兼顾她的音乐兴趣和语言特长的声乐。

不管她以后会不会走声乐这条路,但坚持学声乐可以一直锻炼她的专长,让她的先天优势一直保持在较高的层次,这一点才是最关键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社会竞争如此激烈,如何让我们孩子不被“淘汰”,甚至脱颖而出,是我们很多家长都在思考的问题。米妈认为,找到孩子最核心的优势,帮助和引导孩子坚持下去,是帮助孩子打下基础最合适的方法。

如果我们不引导我们的孩子有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在不久的未来,他们的生存困境可以预见。“精英教育”全民化,我们和孩子一同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我们不能把他领上成功的终点,但我们能够让孩子明白努力读书的意义,当有了信念坚持,才不会被“齿轮”覆没,过上一个有选择的人生。

推荐阅读

聊天记录不要截图。

你不喜欢的那个人,每天晚上给你发晚安。

好的教育,该不该男女有别?不要让你的孩子,被性别标签定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