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1538

小儿食症,久不消
代赭丸
【处方】 代赭半两(细研),巴豆半两(去皮心,研,纸裹,压去油),黄连1分(去须),丁香半两,五灵脂1分,麝香1钱(细研),腻粉1钱,芦荟3钱(细研),桂心1分。
【制法】 上为末,都研令匀,炼蜜和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小儿食症,久不消。
【用法用量】 3岁儿服2丸,空心以粥饮送下,当取下一切恶物为效。
【摘录】 《圣惠》卷八十八
为何脾胃不好的人放屁比较多,脾胃不好的人,教你几招,脾胃慢慢变强
关注养生的朋友可能对湿气都不陌生,知道湿气的产生主要源于脾胃虚弱,湿气的表现会有食欲不振,身体虚胖或是消瘦,神疲思乏,舌苔厚重,身体水肿,大便黏腻不成形等,但是对于放屁多,可能最多想的是吃了胀气的食物,或是消化不良,没有往脾胃虚,湿气重这点上想。
为什么脾胃不好的人,放屁会比较多?‍
中医上认为脾胃是起着运输转化的作用,负责将营养物质运输到各个器官。如果脾胃功能差,那么就容易产生各种细菌,导致无法正常运输,这样食物难以消化,在残留细菌的作用下发酵生成很多气体,然后通过肠道排出来,就产生了屁。
如何判断放屁多呢?其实一个人每天都会放屁的,只不过有些你没注意,每个人一天会放5到10次的屁,如果放屁次数超过了20到30次就可以判断为放屁量过多了。
脾胃虚还会影响到身体内正常的水湿运化,使得湿气瘀堵,导致便秘,或是大便黏腻不成形。如果体内水湿之气过重,无法及时祛除,就会影响食物消化,导致脂肪堆积,让人发胖。而有的人之所以会消瘦,也是因为脾胃虚弱,使得营养不能被很好的吸收造成的,也是需要调理的。
此外脾胃虚弱还会导致内分泌失调,造成脸上爱出油。
想要调理脾胃,日常需要做好三件事:‍
1、注意饮食调理
想要脾胃强壮,就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少吃高油高脂高热量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如果湿气重,可以多吃些红豆,薏苡仁,苦荞,甘草,芡实,大麦等有利于祛湿的食物。
2、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熬夜最容易伤害脾胃,想要身体健康保证充足的睡眠必不可少。所以要改掉熬夜晚睡的坏习惯,早睡早起,按时睡觉,才能帮助脾胃正常运转,也才能让身体内环境趋于平衡。
3、加强锻炼
多锻炼可以强身健体,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帮助排出体内水湿,强壮脾胃,增强脾胃的消化运作功能。不过在锻炼时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做,切不可盲目追求达标,做些过于剧烈的运动,这样可能会适得其反。
总而言之,脾胃虚弱是一种亚健康的表现,如果不及时调理,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危害,如果是湿气重,就要好好祛湿,如果是脾胃差就要好好补养,这样才能让身体越来越健康。
多吃蔬菜对胃好,胃不好的这5类蔬菜要少吃
人体的每一个器官中,都有它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每个器官都需要人们倍加呵护。胃是人体内用于消化食物的器官,是人体能量的源头入口,可以说是能量之源。如果胃出现问题,身体所有的器官都将受到严重影响。
作为消化食物的器官,摄入的食物是否健康,对胃部健康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在吃食物的时候,一定要加以分辨,尤其对于胃本来就不太好的人,以下5种容易损伤胃粘膜、加重胃肠道负担,甚至诱发胃癌的食物,一定要少吃。
带寒性的蔬菜
根据成分和生长环境不同,食物的性质是不样的。蔬菜也一样,有的属温性、有的属寒性、有的属凉性。如果经常吃寒性或者凉性的蔬菜,是容易对胃部产生不利影响的,比如苦瓜就是寒性的,常吃这类食物容易使胃部收缩过快,影响胃部血液供应,容易造成胃疼。所以,平时尽量少吃寒性的蔬菜。
不容易消化的蔬菜
我们日常的蔬菜中,有很多含纤维素的量比较多。这种蔬菜有利于通便,但是消化起来比较困难。比如芹菜、竹笋和韭菜等等,过量摄入这些蔬菜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发生胃胀气,甚至引起疼痛。所以,这类食物平时也不要过量摄入。
隔夜的蔬菜
生活中难免会有一些菜吃不完,丢了又可惜,于是留到第二天再吃。隔夜的蔬菜对胃的伤害是比较大的。一方面经过一个晚上,细菌会大量繁殖,虽然现在有冰箱,但同样阻止不了细菌的增加。另外一方面,炒熟的蔬菜长时间放置后,会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盐。这些都是不利于胃部健康的。所以,隔夜的蔬菜最好也不要吃了。
腌制蔬菜
腌菜、咸菜、酸菜等这类食物都是属于腌制的蔬菜。这种食物吃起来非常可口,但是对胃的伤害也是比较大的。蔬菜加入大量的食盐长时间腌制后,水分基本上没有了,盐分含量会非常高,同时会生成大量的亚硝酸盐,它跟胃里的胺结合后会产生致癌的亚硝胺,增加胃部癌变的几率。
辣椒等刺激性蔬菜
很多人比较喜欢吃辣椒、洋葱、花椒等辛辣刺激的食物,这种食物可以增加食欲,带给味蕾很好的享受。但是,如果长期大量吃太辣的食物,对胃的刺激性是很大的,很容易出现胃痛、腹泻,甚至出现痔疮的肠道问题。所以,辣椒等刺激性食物不能摄入太多。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养胃的蔬菜,平时不妨多吃。
南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它对胃有非常好的养护作用。在《本草纲目》中就曾经有过记载:“南瓜性温、味甘,入脾、胃两经”,而现在正是南瓜成熟的季节,大家不妨来碗南瓜粥,养胃又健康。
紫甘蓝不仅颜色好看,让人食欲大开,而且有非常好的养胃作用。它有“自然界抗生素”的美称,最关键的是,紫甘蓝中含有一种叫生胃酮的化学物质,它能够促进胃细胞分泌黏液,让胃酸和胃黏膜隔离起来,达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猴头菇是一种菌类蔬,它的营养成分很高,含有的氨基酸多达 17 种,可以促进胃的健康。更重要的是,猴头菇能够增强胃黏膜的屏障机能,提高胃部和人体免疫能力。
猴头菇可以用来炒菜吃或者炖汤、煮粥喝。
最后提醒大家,要想拥有一个强健的胃,平常还要坚持适当运动
坚持进行运动,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和器官功能,而且可以增强胃部的蠕动,提高胃部免疫力,避免病原体和细菌入侵。
肝脏干净的女人,通常有一些共同点,教你4个方法来养肝
民间有句话:男子养肾,女子养肝。对于女人来说,五脏六腑中应以养肝为先天。肝脏是一个解毒器官,有人形象地称它为“杀毒软件”,它负责转化有毒物质以及新陈代谢。所以,如果不注意细心呵护,肝脏很容易被毒素、代谢物所“污染”。
当肝脏被污染后,就变得不干净了,这时候整个人也变得不好了,具体表现在女人身上:脸色变得萎黄,脸上会长斑长皱、起痘痘;严重点的会出现乳腺增生、子宫肌瘤,肝炎、肝硬化等。
有人可能会问,那么肝脏干净的女人,又有哪些共同特点呢?
首先如果女人肝脏干净,脸上的皮肤也会变得干净,看上去白里透红,白白净净,不容易出现斑点。
二:口气清新
如果肝脏功能下降,肝火旺盛时,就会出现过口干、口苦、口臭的现象,尤其在早上起床时表现明显,这种口臭就算是通过刷牙都很难改善。
如果女人肝脏干净,肝脏功能运转正常,那么口气就会很清新,这也是肝脏健康的一种体现。
三:手指甲红润又有光泽
中医认为肝主筋其华在爪,所以通过观察指甲的状态,也就判断肝脏好不好,干不干净。
一个肝脏干净的女人,她的指甲看上去红润有光泽,指腹饱满,手指甲上的月牙比较明显,指甲坚韧不易断裂。这些都说明肝血充盈,肝脏很干净。
四:手脚温暖
很多女人到了冬天怎么睡都睡不暖和,手脚怕冷,就算是在夏天手脚也是冰冰凉凉的,出现这样的情况跟身体血液流通不畅有关系。而肝脏受到损伤,肝脏的解毒能力下降时,也会导致血液流通减慢,手脚就无法得到血液的滋养,就会出现手脚冰凉的情况。如果你的手脚一年四季都能保持在温暖的状态,这说明肝脏健康且干净。
其实,女人养肝就是在养气血,气血充足了,气色就会变好。肝脏除了有解毒功能,它还具有造血功能,所以,女人以养肝为先天是没错的,肝脏干净,解毒能力强,女人气血也就充足了,气血运行通畅,皮肤就会红润又有光泽,看上去就更显年轻态。
想要养肝,教你以下4个方法,或许有帮助:
1、心态要好
养肝首先就要养好脾气,要学会制怒,保持心态平和,拥有一个好的心态,能够熄灭肝火,肝气能够正常生发, 肝脏就能洁净如新。
建议女性朋友平常要多排解压力,多与家人进行沟通,少发怒,多微笑。
2、饮食要均衡
好的肝脏是养出来的,民以食为天,所以均衡饮食是养肝比较重要的方法。平时要忌暴饮暴食,饥一顿饱一顿,对于一些高油脂、高盐分的食物尽量忌口,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适量吃粗杂粮和坚果。还有别忘了每天都要吃点肉,喝一杯牛奶或者豆浆,可以补充优质蛋白。
总之,女人养肝不要挑食,保持食物的多样性,这样饮食才能均衡,摄入的营养才充分,肝脏会更健康。
3、勤喝水多排毒
喝水是每天都应该记在心里的事,不论什么人每天都应该要勤喝水。不仅能补充人体所需的水分,还能增强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帮助排出身体里面的废弃物和代谢杂质,有效减轻了肝脏的负担,肝脏会更干净。
所以女性朋友平常要养成勤喝水的习惯,每天的饮水量要达到1800~2000毫升,而且要以喝白开水为主,每天可以辅以一到两杯有益肝脏健康的淡茶水。
4、夏季运动要以“柔”为主
坚持运动能够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肝脏的排毒功能,运动时保持微微出汗,能够帮助排毒,为肝脏减轻一定的压力。
但是在夏天,女人运动要以“柔”为主,不可大汗淋漓,损伤身体健康。建议练习瑜伽或者太极拳,只要坚持,温柔的动作也能促进血液循环,提升身体代谢,帮助清除肝脏毒素,女人肝脏干净,脸蛋会更漂亮。
产后闪伤
代赭石丸
【处方】 丹皮、炮姜、发灰、酒白芍、醋煅代赭石、醋地榆、酒生地。
【功能主治】 产后闪伤。
【摘录】 《妇科玉尺》卷四
痔变为瘘,脓血不止
代赭石丸
【处方】 代赭石(煅,醋淬,研)、磁石(煮米醋数沸,蘸7次,研)、白矾(煅)、牡蛎灰、龙骨(研)、猬皮(炙焦)、皂荚刺(烧)、猪后蹄垂甲(烧,各存性)、赤石脂川椒(焙)、木贼(焙)、蜂房(炒)各等分。
【制法】 上为细末,神曲糊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 痔变为瘘,脓血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食前艾并生姜煎汤送下。漏血处,以热艾揉和血竭塞,日3换。
【摘录】 《直指》卷二十三
代赭石汤
【处方】 代赭石(打碎)3两,陈皮1两,桃仁半两(炒),桂半两,吴茱萸(盐炒)半两。
【制法】 上各锉碎。
【功能主治】 逆气上冲,鼻息滞塞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2两,水3大盏,加生姜3分,同煎至1盏,去滓,食前温服,日1服。
【摘录】 《御药院方》卷四
白天心慌、夜里多梦、平时激动的现象
我跟你讲,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有这组症候。其中,女性居多。
现在,我给你举个真实的例子。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年46岁,医案记载姓王。
这个人什么毛病呢?就是在情绪激动,或者身体劳累的时候,容易心慌气短。一旦发作,整个人神情慌乱紧张,感觉自己命不久矣。
可是,越是如此,他平日里越容易激动紧张,而且十分多疑。别人跟他说点事儿,明明很正常,但在他眼里,就变了味,似乎总有人在故意找茬、给他难堪。三句话不对头,他就想跟人家理论。
另外,此人在夜里的时候,常常睡觉多梦,手心脚心发热。夜里睡不好,白天自然就没力气,十分倦怠。
他这个状态,逐渐被人熟知。于是,就有人劝他,不如去医院看看,总这样下去是不行的。
后来,此人就去做了检查,很快确诊为室性早搏。经过治疗后,效果平平。
最后,他决定试试中医。刻诊,见患者脉细弱而促,舌红苔少。
当时,医家很快就开出一张方子。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玄参、麦冬、生地、太子参、远志、当归各10克, 丹参、百合、炒枣仁各15克,炙甘草6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每日一剂。
结果,患者服用4剂以后,整个人的状态就稳定了,感觉到心慌心悸、睡眠多梦已经大大改善。但是,饭后有些腹胀。这时候,医家遵原方,加入陈皮10克,炒麦芽15克,继续服用8剂以后,诸证悉平。复查心电图,发现完全正常。
这是近20年前,于《陕西中医》上刊发过的小验案。我觉得它特别典型、实用,所以分享给你。
其实,医案里这个患者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十分多见。你可以观察一下你身边的人,是不是也有容易紧张激动,生性多疑敏感,动不动心慌心悸,夜里还睡眠不安等现象。可以这样讲,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工作背景下,此类人的数量明显增加。
这个情况,可以归纳为心阴不足,心神失养。
你看看上头医案里这个患者,舌红少苔。这说明什么?是不是阴虚有热?再看患者脉象,为细弱而促。细弱,说明阴血不足,脉道不充。脉促,意味着由于阴血的亏虚,使得心气不足,导致脉无定数。
心藏神。如果心阴不足,则神魂失养,所以他多梦、多疑、敏感、容易激动。心经走手心。心阴不足,虚热内扰,则手心发热。
由此可见,这个人的基本问题,就是心阴不足、神魂不安。
这个时候怎么办?当然要滋补心阴,然后来养心安神了。我们再看看当时用到的配伍——
玄参、麦冬、生地、太子参、远志、当归各10克, 丹参、百合、炒枣仁各15克,炙甘草6克。
这个配伍,严格讲是增液汤的化裁。增液汤,是《温病条辨》里头的方子,基本构成是玄参、麦冬和生地。它能干啥呢?就是增液润燥。其中,玄参滋阴清热。麦冬养心阴。生地,滋补心肾之阴,清解心热。
在这个基础桑,用太子参滋补心气心阴,用当归、丹参来养心血。百合、炒枣仁、远志来安心神,沟通心肾。如此,这个人的心阴得以补充,心神得以安定。他的诸多毛病,自然就可以解决了。
所以说,这是一张以增液汤加减,治疗心律失常的案例。
我方才说过,类似这种白天容易激动,夜里睡眠多梦,平时心慌心悸,又伴随心烦、口干、五心烦热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为什么?因为你在诸多压力之下,心中阴血被耗伤了。这个在40岁以后的人身上常见。增液汤加减,的确给了我们治疗的思路。所以,我建议有此类困扰的朋友,把上头的配伍记下来。在明确为心阴不足、心神失养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借鉴、化裁。这个过程,必须得有专业中医师的辨证指导。有些人,可能也有与之类似的现象,但是仔细辨别,却证属肝火上炎。这个时候,就得换别的方式调养了。
另外,像这类滋阴安神的配伍,都比较滋腻,所以容易碍胃。医案里的患者,用了以后,就饭后腹胀。怎么办?加麦芽、陈皮等行气化湿,消食和胃。这算是一点用药的小技巧吧。
总而言之,白天心慌,夜里多梦,平时激动,这样的人,该反思自己是不是心阴不足。这是一个在中医临床上特别多见的症候。我写在这里,科普给大家,希望你能把它看懂、看透。
腰椎骨质增生,这个方子治疗一百多人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腰椎骨质增生。你看看,给你的信息,算不算干货。
来,你记下一张方子:
杜仲15克,淫羊藿12克,肉苁蓉18克,补骨脂10克,鹿衔草12克,当归12克,丹参30克,红花10克,莱菔子10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这张方子,是我近些年借工作之便看到并收集的。它曾经在1987年的《江苏中医杂志》上刊发过。
我之所以对它印象深刻,源于其立意鲜明,层次清晰,便于我们学习和理解。
它能干啥呢?就是治疗肾阳虚的腰椎骨质增生。资料显示,此法曾经治疗患者108人,临床治愈84人,显效20人,好转4人。
现在,我想跟你聊聊,到底啥是腰椎骨质增生。
骨质增生,咱老百姓可以把它简单地理解成骨刺。骨质增生可以发生在很多地方。发生在腰椎的,就是腰椎骨质增生。虽然这东西本质上,是骨的一种自我修复,但是它却给我们带来了痛苦。
中医,把这个腰椎骨质增生,归纳为“腰痹”的范畴。年龄,是形成这一疾病的关键因素。另外,如长期弯腰工作,或者工作姿势不佳,或者外感邪气等,都可能引发这个疾病。
腰椎骨质增生,中医分型有很多。今天文老师主要和你说的,是肾阳不足所致的类型。
这样的人,你记住啊,一般都是60岁以上的人,腰部酸软疼痛,喜揉喜按,双腿常觉得乏力,不耐久劳。腰部疼痛常常因为劳动而加剧,躺下来休息会好一些。头晕耳鸣,病情反复发作。看脉象,主要是沉迟无力,舌头多舌质淡胖,面白,手足不温,畏寒怕冷,这些现象是经常出现的。
这些情况怎么来的?答案是肾阳不足。腰为肾之府。肾阳不足,腰部失于温煦,就是疼痛。阳气,不能促进血液的运行,日久还会形成淤血。这就让疼痛更加明显。
这个时候怎么办?简单说,就是温补肾阳,化瘀止痛。在这方面,中医有很多成型的办法,比如右归丸加减等等。我前面提到的那个配伍,也算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我们再看一下:
杜仲15克,淫羊藿12克,肉苁蓉18克,补骨脂10克,鹿衔草12克,当归12克,丹参30克,红花10克,莱菔子10克。
这里头,淫羊藿、肉苁蓉、补骨脂、鹿衔草,可以补肾阳、强腰健骨、祛风除湿。杜仲,可以补益肝肾之精,强补腰膝。当归和丹参、红花,善于活血养血,以化瘀止痛。莱菔子一味,可以行气、通络、化痰,从而让阳气的输布、血液的周流更加顺畅。这就是基本的用药思路。
所以说,这是一张调治腰椎骨质增生,证属肾阳虚的验方。希望我的解说,能让你明白其中的道理。
当然,既然是针对证属肾阳的人,那么肾阴虚者就不能用。用了,就坏了。肾阴虚者,应该以左归丸加减作为治疗基础。
当然,这个腰椎骨质增生,还有很多其他症候。比如说淤血阻滞的,主要表现就是脉涩,舌紫暗,有瘀斑,痛有定处,痛感为刺痛,夜里加重,患者拒按。有些人甚至有外伤史。这个时候,用身痛逐淤汤较好。
又比如说,有些人属于寒湿型。这类人,腰疼主要是冷痛,静卧而疼痛不减,转侧不利,阴雨天加重,形寒肢冷,舌苔白腻,脉象沉迟。这个时候,甘姜苓术汤较好。
还有的人,属于湿热型。痛处发胀,有灼热感,全身困重,口苦口腻,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这个时候,四妙散化裁较好。
另有一些人,腰痛的同时,胸闷恶心,腰部重着发沉,肢体困重,舌苔白腻,脉濡,痰多,脑袋迷糊不清醒。这个时候,属于痰湿阻滞腰部。怎么办?六君子汤化裁较好。
总而言之吧,这个腰椎骨质增生,中医分型不少。什么证型,就用什么方,可不能弄错了。
两味药横扫受凉后咳嗽
就在前几天,我的一个老同事给我发微信。他说,这几天吹空调,开得猛了一点,好像感冒了,开始的时候流清鼻涕,脑袋疼。现在,别的都还好,就是有点咳嗽,咽喉发痒,咳少量白痰。晚上睡觉的时候咳嗽比较重。他问我,中医有没有啥简便的办法。
我说,你家有生姜没有?他说,有。我问,你家有蜂蜜没有?他说,平时不常用,但是楼下超市里有,送货很方便。
我说,那好了,你准备生姜30克,捣烂取汁。姜汁放在一起,算1份。然后再取蜂蜜4份。按照这个比例,把它们调匀放在碗里头,放在锅里隔水蒸大概10分钟。这算是一日量,小孩略减。这个东西,早晚两次分服,用两天,看看效果如何。
结果,这个老同事如法应用。他很快用微信告诉我,办法很灵,咳嗽顿减,身体感觉好多了。
读者朋友,这个办法,你学会了吗?
我给你讲啊,这个办法,最初载于1987年的《新中医》上头,是很精致的一张止咳食疗方。我早年把它学到手以后,也是帮了不少人的。
这办法,针对的,主要就是风寒咳嗽。
首先,你得知道,人感冒以后为啥咳嗽。这个从中医角度来看,就是风寒束肺,令津液失布。于是,人就不停咳嗽,咳吐白色质地稀薄的痰。有些人咽喉还会发痒。这个时候要做的,就是宣肺散寒。
前头说到的生姜,就有这个功效。它性味辛温,入肺经、脾经和胃经,既能散寒解表,还能温肺止咳,对于风寒外袭所致的咳嗽,症见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而白、流清鼻涕等,有很好的疗效。
其中的蜂蜜,性味甘平,入肺经、脾经和大肠经。这个药材一般被视作补中益气之品。但实际上,它还可以润肺止咳。尤其是对肺虚久咳,能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
所以说,生姜和蜂蜜搭配,对于人着凉以后,咳嗽不止的现象,有治疗意义。生姜负责散,蜂蜜负责补。一散一补,驱邪而不伤正,药性平和。这个药对配伍,在《中华药海》里面是有明确记载的,很经典。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读者朋友借鉴参考。
当下这个季节,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调了。因为吹空调而不慎着凉咳嗽的人,很多。生姜配蜂蜜这个方法,虽然不见得一定百分之百灵验,但是它毕竟有过不错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所验证过。因此我把它科普出来,供您必要时尝试。
当然,我说的,是着凉咳嗽,病势尚未化热。有些人,舌红,苔黄,痰黏稠而发黄,咽喉肿痛,口干口渴,甚至脸红身热。这个时候,用生姜配蜂蜜,就不对了。
小儿走马疳
代赭石散
【处方】 代赭石(丁头者)不拘多少。
【制法】 上药用炭火烧赤,醋淬7遍,放湿地上,以物盖,出火毒,捣研为散。
【功能主治】 小儿走马疳。
【用法用量】 患者不拘大人小儿,射破唇上下如针眼子者,先用温浆水漱口,煎好纸作细条子,薄蘸药,于疳断上贴。隔宿即生肌,甚者不过再上。寻常牙齿宣露,亦用药贴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七二
一切呕吐不止
代赭石散
【处方】 旋覆花不拘多少,代赭石(为细末)1钱。
【功能主治】 一切呕吐不止。
【用法用量】 调服。
【摘录】 年氏《集验良方》卷一
代赭石挨癖丸
【处方】 代赭石3钱(火炼醋淬,研极细末),青皮3钱(去白),莪术3钱(煨),木香3钱(不见火),山棱3钱(煨),辣桂3钱,川大黄3钱,巴豆霜1钱。
【制法】 除巴豆霜外,研末,入巴霜再研匀,醋煮面糊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 腹中痞块,或生寒热,或作痛者。
【用法用量】 每服5丸,姜汤送下。
【摘录】 《育婴秘诀》
风邪致病的病因病机
风邪致病在中医病机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风有外风、内风之分,内、外风致病各有特点,而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风邪致病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本文即针对风邪致病的病机特点进行阐述。
1 风邪致病的特点
1.1 风为百病之长
《素问·风论》说“风者,百病之长也”,风邪致病最急,变化最多,最速。故《医方考·中风方论》曰:“风者,百病之长,得天之象,故其发也暴”。其次,六淫中其他几种病邪亦每多随风邪相兼为患,如风寒、风热、风湿等等。另外,风邪侵犯部位较广,无处不到,也就最易侵袭人体,故《证治要决》谓其“天地之间无所不入,一罅不塞,来不可御。人之一身,缜密者少,疏漏者多,风乘之也,轻则为感,重则为伤,又重则为中。”
1.2 风性善行数变
风邪致病,发无定时,证无定处,发病急骤,变化迅速,容易传变。如《素问·痹论》说:“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其证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非能同也,更发更休也。”如中风病急性期往往发病突然,半身不遂,或左或右,病情进展迅速,每每体现了风邪作祟的特点。
1.3 风性主动
风邪具有来去迅速,使物体摇动的特点。结合临床可知风邪致病多具有震颤、动掉、抽搐、角弓反张、眩晕、筋惕等征象。《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暴强直”和“诸风掉眩”都是指风邪的这一特性而言。
1.4 风性轻扬开泄
风为阳邪,其性具有向上向外,升发开泄的特性。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素问·太阴阳明论》说:“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阳气从手上行至头” 。故风邪每易上扰清窍,或上达头面,造成中风或口眼歪斜等症状。
2 外风病机
2.1 风伤卫表
若调摄不慎,腠理空虚,卫外不密,则风邪乘虚伤人表卫。其病机特点主要是使卫气的开盍失司。《伤寒论》所述之“太阳中风”之“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证即属此范畴。
2.2 风袭筋骨
风气伤人,初犯表卫,失于外解,可以内传而痹着筋骨。若素体虚弱、卫阳不固者,风邪常与寒湿夹杂伤人,或流注肌肤经络。或痹着于筋骨关节,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为痹证的病理变化。此即《素问·痹论》所谓“风寒湿之气杂至合而为痹”。
2.3 风中经络
若调摄失宜,正气亏虚,卫外不固,经络空疏,则风邪乘虚中于经络。其中又有中经、中络之不同,中于络者,络脉不通,出现口眼歪斜,眼睑不闭,肌肤不仁等症;中于经者,则气血痹络,肌肤筋脉失于濡养而半身不遂。
2.4 风中脏腑
或因调养不慎,或因素体正气不足,风邪侵入,不只局限于体表,甚可直接影响脏腑。《素问·金匮真言论》:“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即说明风邪循经入里,内干五脏而发病。仲景亦有五脏中风的记载: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肝中风者,头目,两胁痛,行常佝;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膈失烦重,皮而短气。唯是肾中风之说,恐系脱简所致。
2.5 风毒入血
多由气血不足,复受风毒侵袭使然。《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曰:“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对风毒入血病机因亡血而血气不足,复因风毒外受中于经脉,浸淫血分的两个环节,作了比较完善的论述。风毒入血,多因阴血不足,又失于解散所致。因风为阳邪,风毒久遏经络,势必化热,可见关节红肿痛热;若热迫血行,溢于孙络而为发斑;风毒郁久,化燥伤阴,肌肤失养,则见皮肤粗糙,作痒等症。风毒内留,可进一步酿成滞血耗血的病理,引起头发脱落等症。
2.6 风毒致痉
多因产后或外伤,创口感受风毒之邪,侵入肌腠经脉,使营卫不得宣通,甚则内传脏腑,引起严重的病变,自北宋以来称之为破伤风。其病机特点:一是有创伤史;二是风毒壅滞肌腠经脉,使之失于濡养,可见牙关紧闭,面肌痉挛,呈苦笑貌,肢搐项强,甚则角弓反张,反复发作,极为痛苦;三是邪毒入里,扰动肝风,可见频频抽搐,呼吸急促,痰涎壅盛等症。末期则邪毒深陷,正气欲脱。
总之,外风致病是一个风邪由表入里、由卫气到营血、由经络到脏腑、病情由轻到重的过程,当然,也有风邪直中脏腑者。一般而言,风邪初犯卫表,调养不慎,失治误治,则内犯筋骨,或若正气不足,无力抗邪,则风邪入侵经络、脏腑、营血分,病情加重。
3 内风病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风胜则动”,故内风病机主要概括一些动摇眩晕证候的病理变化。如头目眩晕,四肢抽搐,肢体麻木、振掉、强直,乃至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曰:“风气通于肝”,这些论述都说明风邪与肝的关系很大,故历代医家都认为“肝风内动”之病机。《中医内科学》五版教材提出了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血) 虚风动三种病机,实际上,中医对内风的产生及病机特点尚有多种认识,现具体论述如下:
3.1 肝阳化风
多因肝肾阴亏,肝阳失潜而暴发。其病机特点为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阴不潜阳,阳亢化风。若肝风内旋,上扰头目,则头痛不止;风动筋挛,则项强肢颤;足厥阴肝经络舌本,循喉咙,风阳窜扰络脉,则言语蹇涩;痰阻舌根,则舌体僵硬,不能语言;痰随气升,故喉中痰鸣;肝肾阴虚,筋脉失养,故手足麻木;风动于上,阴亏于下,上盛下虚,故步履不正,行走漂浮;风阳暴升,气血逆乱,肝风夹痰上蒙清窍,心神昏愦,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风痰窜扰脉络,患侧气血运行不利,或弛缓不用,或强痉拘急,致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向一侧;舌红为阴虚之象,白苔提示邪未化火,腻苔为夹痰之征,脉弦有力,是风阳扰动的病理反应。
3.2 热极生风
多由邪热亢盛,伤及营血,燔灼肝经,内陷心包,煽动内风所致。热邪蒸腾,充斥肌肤,故按之灼手如焚;热传心包,心神溃乱,致神识昏糊,躁扰不安,如同发狂;热灼肝经,津液受烁,引动肝风,而见手足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双目上视,牙关紧闭等筋脉挛急的表现;热邪内犯营血,则舌色红绛,脉象弦数,为肝经火热之象。正如薛生白《湿热病篇》所说“热盛于里,少火悉成壮火,火动则风生,而筋挛脉急;风煽则火炽,而识乱神迷”。
3.3 阴虚风动
是阴液亏虚引动肝风所表现的证候。多因外感热病后期阴液耗损,或内伤久病,阴液亏虚而发病,阴液亏虚,筋脉肌肤失于濡养,故见筋惕,肉等症;阴虚火旺,虚火灼液,不但营分有热,血分亦受燔灼,出现痉挛、抽搐等症。其与肝阳化风之提法不同之处在于肝阳化风以实证为主,而本证则以虚证突出。
3.4 血虚生风
是血虚筋脉失养所表现的动风证候。多由急慢性出血过多或久病血虚所引起。肝藏血,阴血亏虚,血不养肝,肝血不足,则肝风内动;肝主筋,血虚筋脉失养则见肢体麻木,筋脉拘急,肌肉动,舌淡或舌红,脉细等症。
3.5 血热动风
肝藏血而主筋,血热炽盛,深入厥阴,淫热于肝,燔灼筋脉,加以阴血耗伤,不足以濡润筋脉,肝经热极即能化火生风,风火相煽,遂致筋脉拘引挛急,发为手足抽搐,四肢拘急,两目上视,角弓反张等肝风内动的病变。同时,由于心主血而合神明,血热炽盛,燔灼心经,扰乱神明,还同时出现神明内闭,神识昏狂,与邪热内壅,阳气闭郁,营气不能达于四末之四肢厥冷等症。故有关“外窜经脉则成痉,内侵膻中则为厥”,以及“盖厥证风火闭郁,郁则邪热愈甚,不免逼乱神明,故多厥”等描述,都是对此种病机的深刻说明。其与热极生风之提法不同之处在于强调“血热”而动风。肝藏血,心主血脉,二脏与血关系最为密切,故血热动风每每伤及心肝二脏,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3.6 痰热动风
痰热动风指里热炽盛,化火灼津而为痰,痰火生风,引起肝风内动,筋脉失养,而形成中风、眩晕、痉病和小儿惊风等病变的机理。如中风多由于多种原因引起肝旺脾弱,脾弱则生痰,肝旺则化火生风,痰热引动肝风,则上蒙清窍而猝然昏厥,横窜经络而出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故朱丹溪曰“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 。痰热动风的病位主要在肝,肝藏血而主筋,热则灼津为痰,津血同源,血伤则筋脉失于濡养而动风,出现挛急、抽搐、眩晕、昏仆诸证。所以《医学入门》说:“ 人知气血为病,而不知痰病尤多。……动于肝,多眩晕头风,眼目动昏涩,耳轮搔痒,胁肋胀痛,左瘫右痪,麻木跛奇证,名曰风痰”。
3.7 脾虚生风
脾土虚寒,阳气不能达于四末,则手足筋脉无以温煦,气不布津则手足筋脉失于濡养,遂致风气内动,发为拘急、抽搐等症状。脾虚生风又名慢惊风,以小儿多见,其病机特点,外由先天禀赋薄弱,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因各种原因引起脾胃虚寒。常伴有神倦懒言、面色淡黄或青白相间、唇黯、四肢不温、不思乳食、大便色青或下利清谷、舌淡质嫩少苔、脉沉缓无力等症。
3.8 血瘀生风
瘀血导致风气内动,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等,都是对血随气逆,瘀积于上所致风气内动的详细记载。近代认为中风、癫痫、痉证三种病证中皆存在着瘀血生风的病理机制。何绍奇在《现代中医内科学·震颤麻痹综合征篇》中明确说:“瘀血阻滞,脉道不通,血行不畅,筋脉失濡而手足颤动,屈伸不利,此即瘀血生风。”其成因为凡气滞、气虚、阴虚、血寒、血热、出血、七情过激、跌打损伤等所导致的瘀血,在加重到阻塞经络,影响筋脉功能时,均可产生内风。因此,瘀血生风的根本病机在于瘀血阻塞经络,筋脉失养,挛急刚劲。由于“老年多瘀”、“病久多瘀”、“久病入络”,故瘀血生风多见于老年患者以及多种慢性病的过程中。
总之,内风病机较为复杂,在病变过程中可以相互转化、相兼为病。如肝阳化风时,肝阳上逆,血可随之上行,以致血瘀积于上,并加重肝阳化风;而肝阳上亢日久,又可耗损阴液,转化为阴虚风动。阴液亏损,则血运不畅,加之阴虚生热,煎熬血液,最易形成血瘀而动风,而“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瘀血日久,又必然导致血虚,致血虚生风。阴虚有热,故可能同时出现血热生风;热灼津液,炼液为痰,痰热互结而化风,则出现痰热动风之象。而肝阳亢盛,木克脾土,脾气虚弱,则会转化为脾虚生风。
药物的“有效成分”研究,是个大陷阱,死胡同
西医的药物研究,专门讲究药物的分子式,去提取药物的所谓“有效成分”。並且在西医的主导下,把中药的药物研究,也引上这种“有效成分论”的邪路。实际上西医的这种“有效成分”研究法,把药物治病的原理,引进了死胡同,多数药物成了无效之药。还是举几个例子,以说明“有效成分”一说的荒谬,是行不通的绝路:
比如发热问题,西医研究了三百年,能研究出哪个药物的有效成分是能退热的?西药阿丝匹林,应该是最好的退热药了吧?但是如果碰上阳虚发热,退而复热,越治越重,最后只有死路一条。什么原因?不对病因之故。发热原因,有六经寒热虚实之分,哪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汗出怕风脉浮弱,必用桂枝汤;无汗脉浮紧,头痛身痛恶寒而身灼热,必用麻黄汤;“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大青龙汤”;大小柴胡汤,白虎汤,承气汤,四逆汤,真武汤……,《伤寒论》书中哪个方不能退热?又有哪个方的“有效成分”是专门退热的?不去研究发热的病理机制,进行对证下药,却在异想天开的想去发明“退热的有效成分”,这就是看似科学的西医,头脑却笨得出奇,满脑子低级机械论,所闹出的笑话。
又比如高血压问题,有人引起高血压的原因,是肝火上冲,必用清肝凉药,如天麻钩藤白芍之类;有人是肝寒严重,必用大热温里药,如吴萸椒姜之类;有人是水气上冲,宜五苓十枣之类大泻水邪。西医却不究病因,只对病名用药。难怪叫人要终身服药。治死治活,不关我事。
又比如下利一症,原因多种:五苓散证,十枣汤证,其下利原因,属于水气;大柴胡汤、承气汤、白头翁汤等方证之下利,属于火气热气;吴茱萸、四逆汤、理中汤等方证的下利,属于寒气。哪有什么药物的有效成分是专门治下利的?不辨病因,去一刀切的讲什么“有效成分”,是不是脑子出了故障?
西药是西方资本财团产物,目的只在捞钱。对于致病的病因病理,不肯花一点时间去观察研究。只会贪轻松,图捷径,可以不劳而获。看病都叫仪器看,那些仪器都是死货,哪里能查出谁的肚子里太冷?谁的肚子里太热?谁的火气大?谁的水气多?查不出来,于是只好盲目用药。把人治坏了,不关我事。——我的检查用药,都是很规范的,符合世界医疗标准的。治死了,是你自己倒霉。不准上诉,不许叫屈。于是科学的西医,风行天下,战无不胜。人们趋之若鹜,虽死无憾。
活用思维:经方与时方的古今接轨
张仲景方,我们叫经方(古方),经方以后之方,我们叫时方(今方)。经方药少而精,疗效惊人,有鬼斧神工之力,起死回生之妙,而且方义隽永,药味精当,耐人寻味,不可思议。
据梁陶隐居云:“依《神农本草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五味,以应周天之度,四时八节之气。尚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卷,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避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由此可见,经方乃古之圣贤为济世活人而留传于世。
经方的实践性、科学性、创造性有无穷无尽的潜力,伤寒学问贵在其方。日本古方派的吉益东洞先生曾说:“张氏之为方也,虽复稍后扁鹊,而其药剂之富,法术之存,盖莫古焉。而医之学也,方焉可!吾亦何求?”东洞氏能于千军万马之中,独具卓识,不愧为大家风范。
中国之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英雄辈出,继仲景方之后,如雨后春笋,又产生了数以万计的“时方”使方剂学大兴。方有古今之异,格调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具有血缘的内在关系,以及与之不可分割的家族史。《伤寒论》为方书之祖,比做母亲是之方源,而时方如同子孙,乃是方之流也。有源才能有流,有流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时方中亦不乏有上乘之品,如《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本事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驰名医坛,与经方并驾齐驱。
方虽有古、今之分,亦有同气连枝之义,都是我们伟大宝库中的瑰宝。应当兼收并蓄,使其古今相互补充,互相借鉴,因证制宜,把古、今之方,变成一个既有淳朴的古意,又有灵活的新态,且能切中病情一针见血地达成“古今接轨”创举。切不要厚古而薄今,更不要倡新而非古,应当主动而积极地创造古今之方接轨的新产品。
我认为用方要灵活,要有随机应变之才,不要壁垒森严不敢越雷池一步。两千年前的张仲景,就已有了两方合用的先例。如麻桂合方,桂柴合方等等。所以“经方”与“时方”接轨,应当视为“水到渠成”之事。但也有人出于对古方的爱护,认为这样做恐怕破坏了经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降低了经方的精华,因此妨碍古今接轨的进行,而不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认为中西医能结合,试验室的动物也能与人相结合,为什么同气连枝,一脉相承的古方与今方而不能接轨呢!我们叫“接轨”而不叫结合,是从历史实际情况出发的。
如后世方的麻黄、桂枝、大黄、芒硝、柴胡、茯苓、白术等药所构成的各种方剂,多从《伤寒论》的麻黄汤、桂枝汤、大小承气汤、小柴胡汤、五苓散等方演变发展而来。这就是古今接轨的内在联系的历史发展趋势。
“方”是“药”组成的,而“药”又是“证”所产生的,但是“证”受到客观影响,又有灵活多变的特点。举例而言,古今人异,气候变迁,体质强弱,生活习惯,都能左右“证”的变化。如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当时是以风寒邪气伤人为主,治疗上也是桂枝、麻黄、青龙三方鼎立。到了后世明清时期,由于自然界气候的变迁,治疗由辛温解表变为辛凉解表,继而叶天士、王孟英、吴鞠通等温病大师在医坛相继崛起。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个变化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客观的变化,促进了医学的不断发展,也推动了新旧事物的交替更新。
“古今接轨”这一方剂学伟大变革,必须经医人之手,从临床出发,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把时方与经方进行巧妙的结合,用“古方”以补“时方”之纤弱,用“时方”以补“古方”之不全。既对经方有深刻的认识,又对时方有扎实的功夫,把古方、今方、古今接轨方成为当今的三足鼎立,这是中医药学创新的一个举措。“古今接轨”不是标新立异,亦非哗众取宠,而是一个顺应自然发展的科学构思,须投入大量的智力,呕心沥血,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
兹将个人的“古今接轨”方法及临床应用简述一二,仅供参考。
1、经方接轨时方
我在临床治疗湿温病,如果出现胸满心烦,夜不能寐,每在下午发热与心烦加重,而有“懊侬”之势,这是湿热上蕴,气郁火结,因而出现了“火郁”的心烦之证。此时如果只用三仁汤清利湿热邪气,因内有火郁为援,而效果则差。为此,我选用了经方的栀子豉汤与三仁汤合方进行治疗。
《伤寒论》的栀子豉汤,以擅治“虚烦”证而著称。“虚烦”是一种特殊的心烦,仲景称之为“心中懊侬”,形容其心中烦乱,难以名状。由于是火郁气结,所以有时可兼见“胸中窒”、“心中结痛”等气血郁滞不利的特点。
火当清之,郁当发之,所以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火。栀子苦寒清热,但因其体轻而上行,清中有宣,与芩、连苦降直折不同。凡火热郁而烦者,非栀子不能清,所以时方的丹栀逍遥散及越鞠丸的火郁证都用栀子而不用其它。豆豉气轻味薄,既能宣热透表,又可和降胃气,宣中有降,善开火郁,同栀子合用治疗火郁虚烦甚为合拍。
湿温病出现心烦,乃是湿热之邪蕴郁于胸的一种见证,除心烦证外,往往胸满为甚。三仁汤能清利三焦之湿热,而不能治疗胸中之火郁,而黄芩、黄连又因苦寒直折,有冰伏湿邪,郁遏气机之弊端。“经方”与“时方”接轨的三仁汤与栀子豉汤,既能清热除烦,开郁理气,而又不挠于湿热邪气,有利而无害,发挥了“古今接轨”之能事。
余在临床治疗“湿热伤肺之咳嗽”,咳嗽频繁,痰多胸满,舌苔白腻,脉来濡缓,每用“甘露消毒丹”汤剂服之凑效。一日治一妇人,观舌切脉,属于湿热之邪,然除咳嗽外,又有气喘“咳逆倚息不得卧”之证。三日来头不接枕,痰声噜噜,周身疲怠难支,西医按肺炎论治而不效。切其脉浮濡,苔白厚而润,因思此证属于“湿咳”,然而肺失宣降,又出现喘不得卧,则又独非甘露消毒丹所能治。
根据仲景方义,治喘当用麻黄,有寒者配以干姜、桂枝;有热者则配以生石膏辛寒之品。今为湿邪所伤,欲用麻黄治喘,配以何药为宜?思之,惟有《金匮》之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散寒除湿、宣肺平喘,既切中湿咳病机,又无助湿生热之弊(按后世之三仁汤方,实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悟化而来)。于是,我在甘露消毒丹方中加入麻黄3克、杏仁10克、薏苡仁12克、炙甘草3克,甫服一剂,当夜则喘定能卧,熟睡一宵。继以是方治疗,喘症大愈。
我治食滞伤胃,中焦湿浊不化,食后胃胀痞满,嘈杂反酸,以及胃脘疼痛,舌苔白腻,脉沉滑者,每以经方之大黄黄连泻心汤与时方之平胃散接轨则效果明显。
某西医大夫患胃病,反酸涌苦,胃中嘈杂,烧心作痛,多方治疗不愈。时值余赴昌黎讲学之便,特邀余诊。切脉视舌,而为湿浊生热之证。乃用平胃散加黄连10克、大黄2g,服至七剂则酸水不泛,嘈杂与烧心皆愈。患者甚喜,连称“中医药确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2、时方接轨经方
经方之芍药甘草汤,是治疗“脚挛急”的一张名方。一日同诸生门诊用之弗效,诸生不知所以然,余在原方加羚羊角粉1.8克冲服、钩藤16克(为时方羚羊钩藤汤的主药),仅服三剂,而脚挛急全瘳。
芍药甘草汤,苦甘酸相合,平肝养血,缓急解痉,而用之不效者,病重药轻也。今用时方之羚羊钩藤汤与之接轨,羚羊角与钩藤入足厥阴肝经,有清肝祛风,舒筋凉血之专功。所以治疗脚挛急能与芍药甘草汤相互为用。从病理看两方之治有其统一性,从药味分析羚羊角与钩藤能加强芍药甘草汤之力,故取显效。
经方之小柴胡汤,治疗“胸胁苦满、肝胆气郁”之证,向为医林所用。余治妇人气郁而用此方,尚不尽人意。余用时方之越鞠丸(汤)与之接轨,服之则心胸快然通畅。若单纯用小柴胡汤或越鞠丸,临床疗效逊于两方接轨之法。圆机活法,灵活变通,方能胜人一筹。
越鞠丸方:香附,川芎,栀子,苍术,神曲。等分。
又如经方之苓桂术甘汤,治疗水气上冲之“水心病”效果甚佳。然水湿与痰热常可同行,临证除胸满心悸气冲之外,往往出现心烦、少寐,泛呕欲吐等证。曾用加龙骨、牡蛎潜敛镇逆之法,效果不甚理想,后用时方之温胆汤与之接轨,豁痰行饮,安心定悸,诸证霍然而瘳。
近读河南周世印先生提出经方四逆散治疗肝气郁滞阻于经络,可与时方之二陈汤、黛蛤散、五磨饮子、金铃子散等合方之法,所涉为广,妙义无穷。而上海潘文奎先生用经方之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心动过缓,认识到古今接轨其力之大,提出时方菖蒲郁金汤、桃红四物汤、失笑散与之相合,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发挥了古今合方之优势。
可见“古今接轨”之法,在广大医人心中已有自发的趋势。把经方、时方有机而又恰如其分的形成“古今接轨”,既开创伤寒学科向前发展的新方向,也是方剂学的一大进步,实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开拓了新途径。
真正看懂"寒热虚实"则可入中医之门
昨日看了张大昌的《辅行决》,他与郭老一样,也说中医界基本不懂寒热,心有共鸣矣。特摘录其论述,虽仅数百字,但言简意赅,义理深幽,细读无不拍案叫绝,特此摘录如下:
一、虚实辨
古人论虚实,以“诸虚皆寒,诸实皆热”,不单似后世以“阴虚生热,阳虚生寒”定之。若治阳亢阴伤,阴痼阳微者,殆邪实转致者耳,此又是一大转注,不可错识。不然以今世之阴阳虚实而治,必遍地枉死矣。尤当注意,近世之肺痨,西医术称之肺结核,断不是阴虚,勿妄为施治也。
【痼】《說文》本作,久病也。《正韻》久固之疾。
二、寒热辨
\"世医认证,每以寒热引为实据,此真泼天笑话。夫邪之犯人也,人体之正气莫不与抗,气实之人则反映为热,气虚之人则反映为寒。其病情与邪在部位相应,如在肺则为咳喘,在胃则为呕吐,此皆生理上对致病因素所生起的格拒反射而已。医者若直认为热者治以苦寒,冷者治以辛温,上者降之,逆者平之,胡能尽病之情哉!果识其证原,始可谓认证。根据反射特征认识其主客,始可治病。所谓知病非病可谓知病矣,治即非治,可谓达治矣。果能如此,关键一拨,机簧立发,效无不著,不然徒事方技,转误性命。观古人复杯而已,针下立起,岂欺我哉!
注:\"这个论述跟本能论关于寒热以及排异本能的论述比较相似了。
妇人漏下,久虚体弱
代赭散
【处方】 代赭1两(烧,醋淬3遍),附子3分(炮裂,去皮脐),赤石脂1两,蒲黄半分,鹿茸2两(去毛,涂酥,炙微黄),当归1两(锉,微炒),干姜3分(炮裂,锉),芎藭半分,熟干地黄1两。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妇人漏下,久虚体弱。
【用法用量】 每服2钱,食前以温酒调下。
【摘录】 《圣惠》卷七十三
伤寒,发汗吐下后,心腹痞满,胸膈气不利
代赭散
【处方】 代赭半两(研),旋覆花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半夏3分(汤洗7遍去滑),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伤寒,发汗吐下后,心腹痞满,胸膈气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个,煎至6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摘录】 《圣惠》卷十二
代赭膏
【处方】 代赭石5钱(煅,醋淬),朱砂5钱,人言豆大1粒。
【制法】 纸包6层,打湿煨干,入麝香少许研末,香油调。
【功能主治】 小儿疟,不能进药。
【用法用量】 用少许涂鼻尖、眉心、手脚心。
【摘录】 《惠直堂方》卷一
我用一个方子,做丸剂,帮助耳鸣朋友,我希望所有朋友明白:医院很大,极端之善与极端之恶并存
我一直在想,很多人来找我时说,吃很多营养神经的药,不管用。我一遍一遍解释为什么不管用。
在这里想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讲耳鸣成因其实在于脏腑功能,在于内部。绝不是神经问题。只所以称为神经性耳鸣,是因为过仪器检查不出来耳朵有问题,没有结构损伤,就定义为神经问题。其实中医辨证,看你的表里,气血经络,脏腑功能,这些是机器看不出来的。
这位朋友就是这样,检查了无数,说没没问题,但是耳鸣。看了他的情况,我给了一个方子:煅磁石粉,煅龙骨粉、煅牡蛎、山萸肉、泽泻、车前子、沙参、黄芪、胡芦巴、茯苓、制龟板,制鳖甲、山药、熟地、玉竹,丹皮。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备用。饭前用盐开水送服,每日2次。后情况好转,蝉鸣声消失。
说一下我的开方子思路:肝肾精气充足则耳目聪明,不足则发生耳鸣。耳鸣原因非一,如因肾虚所致者,故方用熟地滋肾填精、聪耳明目;佐以山萸肉安五脏、通九窍、秘气固精;山药益肾强阴,主治虚损劳伤;茯苓宁心益气、补脾助阳;丹皮泻血中伏火;泽泻泻肾中伏火、聪耳明目;加龙牡益肾养肝、固精止脱;龟板、鳖甲补心益肾、滋阴平肝;黄芪温三焦、补脾胃、大补元气;沙参补肺气、养肝阴、兼益脾肾;胡芦巴暖丹田、壮元阳、引火归元;磁石滋肾水、益精气、通耳明目;车前子强阴益精、泻膀胱湿热,利小便而不走气。诸药协同,共奏滋肾补肝、益气养血、育阴潜阳之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