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牌记 | 竞拍《作家》月刊
《作家》月刊拍卖记
多年前的一天,午休时接到一位好友打来的电话,说过几天有场拍卖,会有好几套老杂志上拍,现正在黄浦区图书馆预展,让我抽空去看一下。我听后有些激动,因为那时我正痴迷于老杂志,从旧书市场到旧书店,乐此不疲淘旧刊,不过以零本为主,整套的仅有两种。听说有整套老杂志出让,自然为之心动,但拍卖场非吾等可涉足,无论是财力还是眼力,只适合小打小闹。既然有机会不妨去看看,就当是长长眼力、长长见识吧!于是抽空前往黄浦区图书馆看预展,在现场遇到了几位书友。我在门口拿了本图录翻看起来,果然在其中发现了几套民国老杂志,有《文艺春秋》《文学杂志》《中和》《作家》等。《文艺春秋》于1944年10月至1949年4月共出版了45期,由范泉主编,拍品仅缺了3本,为附刊《文艺春秋副刊》。朱光潜主编的《文学杂志》在1937年至1948年共出版了22期(中间曾停刊),拍品全套不缺。《中和》月刊是在北平沦陷时期出版的著名学术期刊,诸多著名学者为其撰稿,在当年的文化界颇有影响。该刊在1940年至1945年共出版了68期,拍品虽缺了两期,但也有66期之多,不过沦陷区期刊并非我的收集主项。这几种杂志期数多,价都不便宜。而全套《作家》月刊共8期,拍品缺了本第8期,也就是终刊号,稍有些遗憾,但底价还能接受。那天看预展的人比较多,我让工作人员取出《作家》和《中和》两种旧刊仔细查看了一番,发现《作家》的品相还可以,《中和》的品相稍差些,于是决定竞逐《作家》月刊。既然想参拍《作家》杂志,就得做一些功课,查阅了《中国近现代文化期刊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版),其中载有:《作家》月刊,1936年4月在上海创刊,同年11月终刊,共出版8期。主编孟十还,翻译家。编者在第6期《编后赘语》中表示,“取材却有一个大致的标准:文章不能离开人类的现实的生活和社会”,又说“本刊愿永远地做被压迫的同胞底一个忠实的旅伴”。所刊作品,多以工人、农民、士兵、学生、水手和小职员的生活,表现他们对黑暗社会的反抗。其中有叶紫的《山村一夜》、荒煤的《长江上》、萧红的《手》、巴金的《雨》和陆蠡、丽尼、叶圣陶等的散文速写。鲁迅与该刊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他在该刊发表了《我的第一个师傅》《〈出关〉的“关”》《答徐懋庸并关于统一战线问题》《半夏小集》。鲁迅逝世后,该刊出版了“哀悼鲁迅特辑”,发表了景宋、曹靖华、郑伯奇、巴金、田军(即萧军)等人的纪念文章以及关于鲁迅的照片、书信等文献。该刊还发表了一些译文,如孟十还的《果戈理是怎样写作的》等。该刊作者还有茅盾、胡风、靳以、张天翼、欧阳山、端木蕻良、草明、陈白尘等。在常规拍卖中,新文学书刊一般放在古籍善本专场中(除非单独辟专场),而古籍善本专场的参拍者以竞拍古籍善本为主,竞拍新文学书刊者并不多。这次拍卖,《作家》月刊等新文学书刊也是列在古籍善本专场中,并且在靠后的位置。拍卖和旧书市场淘书有所不同,除价格因素外,还有拍场心理战等,非亲身体验,未知其竞争之激烈程度。组织这场拍卖的是沪上一家知名拍卖公司,拍卖那天赶到位于福州路的拍卖现场时,看到有特地从外地赶来的买家,顿感有些压力。本来上午是不用来的,因为我看中的拍品都在下午登场,但还是赶早来了,原因有二:一则感受下气氛,了解下行情;二则朋友托我拍几件笺纸,他因有事,拿了号牌便走了。上午的拍卖师是位干练的女士,口齿伶俐。参拍古籍善本的人挺多,争夺很是激烈,听说一位北京买家拍下了好几件。由于朋友给的价位较高,那几件笺纸如愿帮他拍下了。中午休息时,和几位书友一起吃午饭,边吃边谈论拍场趣事。书友小丁说,去年也是在这个场地举办的一场拍卖会上,有一个标的为“民国旧书若干”,图录上仅放了三张图片,未标明共有多少本书,底价要5000元,可能很多人没注意,预展时也未及细看,最终以6000元成交。买家提货时,众人大吃一惊,这一标的竟是500多本民国旧书,整整三大纸箱,其中还有卞之琳等名家的签名本,众人皆叹拍场竟然也能“捡漏儿”。书友小程说,他有位朋友在北京的一场拍卖会上竞得几套清中期刻本,拿回一看,竟然是祖上遗物,不仅有祖辈的印章,还有书跋。问家人才知,几十年前处理过祖上旧物,线装书也在其中,当时是当废品卖掉的,现在高价购回,也算是物归原主。这位朋友后来研究起祖辈的藏书,还整理出版了一本专著。下午进场后,发现参拍的人比上午少了一大半,场面也不如上午那般火爆。在离《作家》月刊还有十多件拍品时,我特地到楼下抽了支烟,平复一下心情。再度回到拍场,终于快轮到我心仪的拍品了。下午换了一位男拍卖师,50多岁的样子。当他叫到“《作家》月刊一组七本”时,同时有三个人举牌,我则是最后一个举牌,拍卖师报出我的号牌后,倒数了三个数,没有人再举牌,随着槌声一响,《作家》月刊归我了。走出拍场已是华灯初上,看着朦胧的月光,一种如偿所愿的快乐掠过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