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北民俗:叫媳妇儿
鲁北农村有个习俗“叫媳妇儿”,就是把已经定了亲,但还没过门的准儿媳妇儿,叫来婆婆家过年。日子一般选在腊月廿八廿九,或是大年初二初三。“叫媳妇儿”是很隆重的事。这一天,男方家大爷、大娘,叔、婶子,哥哥、嫂子,姑、姨,舅、妗子都要到场。主家摆上酒席,宴请招待。
我婆家在麻大湖边,“叫媳妇儿”是村里有儿子的人家最盼望的事情。二嫂家是在今年大年初二“叫媳妇儿”的。一大早,我就到了家。进门就看见二哥、二嫂忙得不亦乐乎。二哥袖子挽得老高,正在切菜,旁边是收拾好的一碟碟的冷盘。二嫂在炉前,洗择蔬菜。炉子上的水壶正“呼哧呼哧”地冒着热气。看我进来,二嫂说:“你把这几样菜焯焯(chāo,博兴方言liào)。”我不敢怠慢,赶紧焯菜。焯完菜,又跑到南屋给柴灶添柴。火烧得很旺,通红的火苗呼呼往外直窜。灶上的大锅里炖着一满锅笨鸡,热气腾腾,香气四溢。我又添一把木柴,再加一碗热水,继续炖。东屋的暖气炉子上,煮着一锅排骨,排骨的香味早已飘满了院子。“快,给我拿板子(菜板),我拾掇鱼。”二哥切完了菜,又来拾掇鱼。那两条大鲤鱼还在不停地动着,鱼眼睛瞪得大大的,似乎也想瞧一瞧新媳妇儿。二哥干净麻利地把鱼收拾好了,然后粘面粉,裹鸡蛋,上油锅炸。接下来还有很多活,炒菜,馏馍馍,洗水果,扫地,搬桌子,安席……
二哥、二嫂不知是因为忙碌,还是因为兴奋,脸上红扑扑的,眼角眉梢带着隐藏不住的喜气。“儿媳妇儿第一次进门,看把二哥、二嫂乐成啥样了!”我打趣道。“不是第一次,来了好几次了。”二嫂低声跟我说。其实不用二嫂说,我也明白。现在的年轻人谈对象,进展特别快。手机微信、网络QQ,恨不得天天黏在一块。哪像我们那时候,定亲了还没见过几次。我们的父辈就更惨,男女授受不亲,大多数是进了洞房,才知道丈夫(妻子)长什么样儿。
十点多,大嫂来了,三嫂来了,立刻加入了做饭的行列;大姐来了,二姐来了,三姐也来了,她们忙着刷碗洗水果。二嫂的姐姐来了,妹妹来了,娘家嫂子来了,兄弟媳妇儿也来了……乡村里就这么个好处,一家有事,一大家子人忙活。一家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说说笑笑,边聊天边忙活,其乐融融,让这个冬日也格外温暖。
十一点半,“新媳妇儿”终于来了。说是“新媳妇儿”,其实还没过门呢!不能算作媳妇儿。在鲁北农村,还延续着长者不直喊儿媳妇儿名字的习惯。比如,刚进门的儿媳妇儿,就会被喊成“谁家的”;生了孩子,就变成了“孩子谁他娘”;实在没办法,就喊“那个谁”,媳妇儿知道那是长辈喊她呢!
“新媳妇儿”穿着高跟鞋、大红外套,袅袅婷婷地走进院子。见到一院子的人,看到这么多期盼的目光,她愣了一下,脸红了。我知道,这么一院子的人瞅着她,这小妮子害羞了。二嫂赶紧擦擦手,迎上去接着她,领着她认识今天的所有亲戚:“这是大娘,三娘,大姨……”她有礼貌地喊着,好看的眼睛里洋溢着羞涩、好奇和某种期许。
简单的寒暄后,几个年轻人陪着“新媳妇儿”说话,我们开始摆菜上席。菜摆了满满两大桌,男人们在西北屋,女人们陪着“新媳妇儿”在东北屋。按辈份坐好,筵席正式开始。“新媳妇儿”很快活,褪去刚进门的羞涩,很快跟大家说到一起了。看得出来,她对这个新家,还是很满意的。饭后,收拾好桌子,二嫂摆上花生、瓜子、糖,端出洗好的苹果、梨、柚子,让几个亲戚陪着“新媳妇儿”聊天。两个一伙,三个一堆,边吃边拉呱。
这时候,从外面走进几个街坊邻居。他们是来看“媳妇儿的”。甭管是谁家来了“新媳妇儿”,大家都要去看一看,比一比。看看谁家的“新媳妇儿”漂亮,穿得好看,会说话,会来事。几十年了,在村里,这个习惯一直延续着。孩子们也来看“媳妇儿”,也不用主人家让,抓着桌上的花生瓜子就吃。现在生活好了,好吃的东西也多,尽着孩子们吃。家家都这样,习惯了,谁家也不计较。看着孩子们精心挑选吃食,我想起小时候,去看邻居新媳妇儿分到的那块糖,藏了很久,也甜了很久。
送“媳妇儿”,是最隆重的了。作为准婆婆,二嫂早就准备好了红包。再给“媳妇儿”提上大包小包的礼物,这是给她爹娘准备的。然后,一大家子人前呼后拥地把“媳妇儿”送出屋子,送出大门,送到街上,看着她上了车,目送车子走远。至此,“叫媳妇儿”这件事才算结束。
看着远去的“媳妇儿”,看着闹哄哄、喜洋洋的场面,我想起了二十三年前,我第一次来婆家的情景。同样的过程,同样的经历,同样的场面,同样的热闹。只是饭菜没这么多,条件没这么好。那一次,我认识了这个家所有的亲戚,也让他们认识了我这个来自他乡的“媳妇儿”。就如同今天,我们认识了新“媳妇儿”,新“媳妇儿”也认识了我们一样。这一天,我成了老段家的一份子。尽管还没过门,老段家的老老少少已承认了这儿媳妇儿的身份,我也就提前成了老段家的人。
时光轮回,二十三年前的情景再现,但比当初更红火,更热闹。
我明白了:“叫媳妇儿”就是让夫家的所有亲戚认识、评价,最终接受这个未来的新媳妇儿,为新媳妇儿融入大家族举行的特别的、隆重的仪式。
作者:盖建红,山东博兴县人。中学教师,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发表小说《下雨了》《夭夭的浪漫事儿》,散文《无花果》《一碗馄饨》《听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