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勇者斗恶龙》在西方流行不起来?
编译/游戏陀螺 Echo
全球大多数游戏玩家都听过《勇者斗恶龙》,但实际玩过的人数却少得多。这个游戏系列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史光阴,在日本享有非常高的知名度,但其开发商SE(Square Enix)人员在今年E3大会上跟外媒Polygon提到,这款游戏在美国却是另外一种境遇。
制作人Yu Miyake称,“《勇者斗恶龙》在其它地区的表现不如日本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当初(1983年)Famicom发售后很快就成了家庭娱乐的一部分。”
SE在1986年推出《勇者斗恶龙》系列第一个版本。Miyake表示,“对于很多日本用户来说,这是一款与Famicom紧密相关、充满各种回忆的游戏。”
Miyake继续解释称,西方用户喜欢角色扮演类游戏的时间比较晚。“在西方,我们感觉PlayStation因为《最终幻想7》真正让家用主机流行起来,所以《最终幻想》系列真正抓住了用户的心,有很强大的根基。”
PlayStation是索尼于1994年12月推出的家用主机。《最终幻想7》是1997年发售的角色扮演类游戏。
这也是为什么《最终幻想》系列游戏基本都会面向西方用户,推出本地化版本,而《勇者斗恶龙10》和即将上线的《勇者斗恶龙11》仍纠结于本地化问题。
Miyake认为第二原因是《勇者斗恶龙》的卡通风格。“成熟玩家认为这是儿童游戏,但实际上这款游戏对于小朋友来说有点复杂的。但不管怎样,这似乎都已经成了成熟玩家无法绕过去的障碍。”
不过《勇者斗恶龙:建造者》–30周年版本即将于10月11日在西方上线。这似乎表示SE正在拥抱这批西方用户,希望通过不同的玩法赢得他们的欢心。
《勇者斗恶龙:建造者》的玩法跟传统RPG不同,更像《我的世界》,用户收集物品,移动方块重建世界。但它又不是沙盒游戏,它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故事取自于《勇者斗恶龙》的第一个版本,分为4个章节。
Polygon从Demo看到,游戏中主角英雄跟其它的战士组成一队,这是典型的RPG组队玩法。它的设置也不是一个真正的开放世界,主城是在固定的位置,主城居民也不会走太远。
跟《我的世界》最大的相同点是其核心建造元素,对此,SE显然也是了然于心。
《我的世界》在日本以外的地区非常流行,尤其是小孩群体中,而这批用户可能对《勇者斗恶龙》那明亮的颜色、大头角色感兴趣。虽然这款游戏似乎是面向《我的世界》类的年轻用户,但是Miyake表示在日本,它却有不同的作用。
Miyake解释,“《我的世界》只是最近在日本流行起来,尤其是在小朋友当中。而《勇者斗恶龙:建造者》中的建造玩法可以把勇者斗恶龙的日本用户引向这类的建造游戏。所以在日本,这是相反的效果。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这也不失为吸引美国用户的好方法。”
在制作《勇者斗恶龙》新作时,SE把日本用户放在首要及最重要的位置,毕竟那才是这款游戏最大的市场。30年后的今天,这个团队似乎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状态。
Miyake表示,“这个系列带有日本文化元素,日本用户很容易理解。但要想把这种感觉、这种温暖体现在本地化版本中,难度是很大的。”
当然,这个秋季,我们就会知道西方用户是否会这款游戏买单。Miyake戏称,谁知道呢?或许会有很好的表现呢。如果是这样,这或许有足够的说服力,让开发商相信,《勇者斗恶龙11》也是值得带到西方市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