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元光:五味顽癣膏-治手足癣】精

作者 / 孙元光 山东省嘉祥县人民医院

手足癣作为常见的皮肤癣菌病,是由致病性皮肤癣菌侵犯手足部引起的疾病。根据发病部位又可区分为手癣和足癣。足癣是最常见的浅部真菌病,患病率高于手癣。手癣多来自于搔抓足癣、体癣、股癣等,或为甲癣及手背部的体癣蔓延。手足癣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与心理负担,逐渐成为了普遍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手癣、足癣二者之间从病原菌到临床表现再到治疗方法上有一定交叉,但又不完全相同。因此要求我们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要注意区分和总结。手足癣的致病真菌为皮肤癣菌,具有亲角蛋白特点,可引起皮肤癣菌病,也可以引起皮下组织感染。目前已报道的皮肤癣菌有40余种,对人有致病作用的有20余种。体质较弱或需要长期穿着不透气鞋袜的人群易感。同时湿热和高温也是皮肤癣菌感染高发的诱因。

足癣常见以下四种类型,在同一患者的临床不同阶段可有几种类型同时出现。
水疱型:原发皮疹以小水疱为主,成群或散在分布,疱壁不易破,内容物清,水疱干涸后出现脱屑。常伴瘙痒,部分患者自觉症状较重。
趾间糜烂型:以3~4、4~5趾间常见,表现为趾间糜烂、浸渍,基底部糜烂发红,伴随渗出、异味,瘙痒,如继发细菌感染可导致丹毒或蜂窝织炎。
丘疹鳞屑型:皮损多累及掌跖,表现为皮肤粗糙、干燥、脱屑,红斑、丘疹,病程较长,皮疹呈弧形或环形向四周扩散。瘙痒不明显。 
角化过度型:表现为局部角质层增厚、粗糙、干燥。皮疹常位于足跖、足跟、足缘。自觉症状轻微,季节干燥时易发生皲裂、出血。

手癣与足癣在临床表现上大致相同,可分为水疱型、丘疹鳞屑型、间擦型、角化过度型。
水疱期瘙痒明显,部分水疱可继发感染形成脓疱。
手癣中严重的继发性细菌感染较少见。
手癣患区与正常皮肤间有一定界限,皮损多位于单侧,常见于食指、中指、无名指及掌心处。丘疹、鳞屑及角化期瘙痒症状多不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如误用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会使皮疹临床表现不典型、皮疹蔓延扩大,甚至形成肉芽肿,此时需与多种疾病相鉴别。(以上内容摘自:《手足癣的诊断和治疗》作者:兰晓鸥,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20年第7期第33-34页)

厚、干燥、皲裂、疼痛和屈伸不利为主症。

治疗方法
顽癣克星:苦参100克、全蝎30克、蜈蚣10条、冰片20克、凡士林1000克。 
制法:先将苦参、全蝎、蜈蚣制成细粉, 再将凡士林加热熔化,再放入冰片,倒入药粉共调匀,放冷后成膏。
用法:先用温水浸泡患处20min使角质层软化,有条件时可刮除角质层,然后擦干皮肤涂上药膏。皲裂严重者可加压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

治疗结果
全组50例患者中治愈者33例,占66%,治疗后皮肤完全恢复正常;15例好转,占30%,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2例无效,占4%。总有效率96%。
治疗天数:经1周治疗治愈4例,好转6例;经2周治疗治愈12例,好转7例;经3周治疗治愈14例好转2例;经4周治疗内治愈3例。

体会:手足癣是

一种常见皮肤病,由皮肤真菌感染引起。中医称手癣为“鹅掌风”、足癣为“臭田螺”或“湿脚气”。癣病多因外感湿热之毒蕴结皮肤或相互接触,毒邪相染而成;或由脾胃湿热下注,或久居湿地,水湿浸渍,感染湿毒所致;亦由公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摘自《中国民间疗法》2004年第5期第22-23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