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经定穴与耳三针的妙用
雄安新区-谢宇:请问老师针道就是不管脏腑啥病都能在它经络上找到病灶摸到异常吗?
黄贵生老师:观山寻龙,循经定穴。
寻龙千万看缠山,一冲缠是一重关。关门若有千重锁,定有王侯居此间。
这个是寻龙诀里的口诀。
看风水的人,都要知道的地理四经里头的名句。
我们身体上的穴位的来源,现在人是无从考证了。
但是绝对不是那些教材所说的,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深山老林,被树枝扎到身体的某个地方,发现有治病的功能之类的说法。
我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曾经跟老师调侃说,非洲的劳动人民依旧在深山老林里头被树枝扎着呢,他们的针灸技术肯定比我们要厉害。
也有人受到射雕英雄传之类的武侠小说的启发,说经脉是以前的老道在深山岩洞里头打坐啊,看到体内的经脉运行了。
那么穴位呢。老道们怎么看出穴位来的呢?
无从考证了。
但是旧时的民间针师里头,有人会在身体上讲风水地理的。他们在身上找穴位,不看经脉,不看穴位图。
他们有自己一套的办法来找穴位的。这套办法跟地理寻穴的道理大致相同。
观山寻龙,循经定穴。
天上的星辰,古代人说的天文,地上的龙脉,古代人说的地理。跟我们身体上的经脉穴位。都有种种关系。
五运六气难学,是因为五运六气所涉及的古代的天文,并不完全对等于我们现在人所理解的现代天文学。
函谷关令尹喜观天象,看到紫气东来,然后知道老子要来了。
现在的天文学家大概搞不明白这个紫气是什么东西,于是把这个故事当作传说,不当为事了。
我们学中医的人都知道有五行这么一回事。但是没有多少人知道,五行的来由,是古代的圣人观天象,观出来的。
人体的地理说呢,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于是古代圣贤用山川地理来命名穴位。
海,河,溪,沟,地,井,泉,池,泽,渊,渚,山,丘,陵,谷。
体赋于人者,有百骸九窍,形著于地者,有万水千山。自本自根,或隐或显,胎息孕育,神变之五穷。
倪海厦老师讲的那个古法针灸里头的导引术,是要把病气引到沟,渠,等的低洼处。是源于针术里头的古法。
观山寻龙,循经定穴。更加是古法里头的精华。倪海厦老师就没有讲了。
岐伯曰:经脉留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
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蚀;地经失纪,水道流溢,草萓不成,五谷不殖;径路不通,民不往来,巷聚邑居,则别离异处。
血气犹然,请言其故。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
这个是什么问题呢?
倪海厦老师在讲下关的时候,讲了这个病。
下关与颊车穴
下关这个穴,合口的时候在这边。我们扎病人下关的时候,让病人躺到, 侧卧,嘴闭起来就封住了,张开就有个洞,闭起来就没有了。当下巴脱臼了,扎下关。主要 治症包括,中耳炎 ,牙科。脱臼的时候以下关穴为主,两手将下巴的骨头往上打上去,它就会合起来。我们以后有很多伤科的治法,我们人纪以《针灸》、《伤寒》、《金匮》、《黄帝内 经》、《神农本草经》为主。有机会的话得人纪讲完后,再讲中医的正骨术。下关不灸,有头发的穴道都不灸。可治牙科、下巴脱臼 、耳流脓 。还有一个西医病名颞下颌关节炎(简称TMD),就是牙关这边很痛,不能咬,我们下针都可以。下脸针的时候,先下合谷,对这个TMD效果非常好,牙医也来找我治TMD,牙医痛的没办法啊!TMD 治法是痛在下关,先下对侧合谷, 再针下关。这边痛下另一边,两边痛下两针。
扎一、两次就好了,但痛会痛好几个月,一年两年都有,咬东西、吃东西很痛。
要从气血上论治。我们叫气血标靶。这个痛,西医是一点招也没有。
耳三针是我院著名针灸专家靳瑞教授治疗神经性耳鸣、耳聋的最常用处方。笔者将此方应用于临床,体会到本方法除对药物性中毒性神经性耳聋有一定疗效外,对名种原因所致的耳鸣、耳聋均有较好疗效,但应掌握其针刺要领,正确辨证配穴,故介绍如下:
1、定位及组成:完骨—在乳突后下方凹陷中。听宫—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听会—在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孔。
2、主治:神经性耳鸣、耳聋。
3、针具、进针方向及深度:取30号1.5~2寸(儿童1寸)不锈钢毫针,取病侧耳三针,先针完骨,直刺或向下斜刺1~1.2寸,针感向颈后及颞侧放散,次针听宫、听会,二穴均张口取穴,深度1~1 .5寸。
4、针刺手法:完骨穴快速进针后,以捻转得气后再行提插捻转3~5次,听宫及听会以缓慢用力捻转进针的方法,至所需深度后以刮针法为主,使针感向耳内传导为加强和保留针感可配合小幅度捻转法,虚补实泻。均留针30~45分钟,中间间歇行针2次、
5、配穴:虚证耳聋耳鸣:选配穴三阴交 (双)、太溪(双)、足三里(双)、百会或肾俞(双)、气海。 实证耳聋耳鸣:选配液门、外关(双)、合谷(双)、太冲(双)、风池(双);“病时间时甚者”配三焦经俞穴中渚。
6、病案举例:例一:高xx,男,4 1岁,初诊主诉:耳聋伴耳鸣已4年。刻下大声讲话仅闻嗡嗡之声,耳鸣如蝉,夜间潮热盗汗,心悸健忘,腰膝酸软,上述症状以劳累或失眠时加重,在广州医学院测听力双耳为90一100dB,无药物中毒史,舌红少苔,脉弦细数,症属心肾不交,耳鸣耳聋,治当滋阴降火,交济心肾穴取耳三针,配太溪、三阴交、足三里、外关、合谷,针6次后失眠改善,耳聋耳鸣减轻,耳部舒适,电测听左耳70dB,右耳60dB,以知柏地黄丸内服巩固疗效。
体会
(1)针灸治疗时,必须把五官与脏腑、经络、脑关系作全面分析和辨证,才能提高针灸疗效
(2)实证用泻针法,虚证用补针法,均强调得气和深度,得气后针感应向耳内及耳周传导,务使气至病所方能显效应用时的关键之一是掌握好针刺深度,本法所针深度一般较深,进针至1~1.2寸时耳内有嗡嗡作响时即应停止再进针,稍加刮针即可,此种感应可获较满意疗效。
(3)耳为肾之外窍,受肾中精气的濡养,所以耳必须在肾脏功能正常的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灵枢·脉度篇》指出:“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对肾气失和,肾精不足所致耳鸣耳聋,针用补法为主,百会、气海、肾俞等配穴可并用灸法,亦可用左归饮、右归饮之类针药合治以提高疗效。
靳三针的一个诀窍,其实是刮针。刺入耳三针,要在针柄上刮针柄七次。刮针柄的技术,要在平时反复练习的。不是插进去穴位,随意乱刮都有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