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嘉时期绩溪邵氏宗族
邵本武
绩溪是徽文化的发祥地,邵氏是当地的名宗望族。方体是绩溪名人,又是清朝乾隆嘉庆时期廉能重臣。我们从一位地方大员给一位平头百姓祝寿的序文去考察当时当地一个宗族的发展变化,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本文试图从方体其人、祝寿序文、邵氏宗族、发展变化四个方面揭示清朝社会发展趋势,以古鉴今。
ོོོོ
方体其人
方体,绩溪县瀛洲镇碣头村人,字道坤,号廉访。当地关于他的资料留存很少。编纂嘉庆《绩溪县志》时,即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说他“现任江西九江府知府”。1998年版《绩溪县志》方体传只是寥寥数语,语焉不详,并数处错误。据实地考证,他生于1758年,卒年失。从小在外婆家伏岭镇安川村长大,受业于当地水西会所(又名安田山馆,安川村时称安田山),师从博学奇才邵兰(1702—?)、儒林硕彦邵荣登(1742—?),十七八岁时考上秀才。
后就读于徽州府城紫阳山院九年,就业于嘉禾人郑诚斋(字宫赞)门下。于1786年考中举人,1790年考中进士,从此踏上从政之路,历经刑部主事转员外郎、九江知府、凤阳知府、苏松道、常镇道、江宁盐巡道、湖北按察使,终于湖北布政使。1804年任九江知府,十余年间,当官为民,清廉正直,善理刑狱,擅治水患,乐善好施,捐资筑就桑落洲堤。在为湓水人建堤坝时,不仅自己捐俸禄,而且他的宝贝女儿也将簪珥等心爱之物悉数捐献。“其工既成,亡水患。湓人大悦,名之曰方公堤。”后又更正九江关船尺,促进长江航运。《江西通志》说他“在任十余年,政平讼理。”调任凤阳知府时,途中将仅有两枚铜钱掷入长江中。赢得“一官清如水,百姓重如山”的口碑,深受一方民众爱戴。
1820年,方体从湖北布政使(从二品)位上退休后,回到绩溪故里,继续回报社会,捐资修建了十五里扬溪源山道,往来称便。著作有《仪礼今古文考》、《仪礼古文考误》、《绿雨山房诗文集》。
祝寿序文
《邵沚人亲台暨夫人程氏七十双寿序》是1813年方体为邵沚人夫妇祝寿写的序。是年,方体56岁,已任九江知府十年,与邵沚人分别也十年。做七十岁寿,是绩溪县民间习俗,由来已久。夫妻七十双寿,更是得到亲戚朋友的高度重视。
序写于嘉庆十八年冬至,即1813年12月22日,共771字。通篇文章,结构严谨,语言平实,情感丰富,思想深邃。他畅叙与主人公、寿星邵沚人的交谊,两人从同学,发展到朋友,再到亲家。他们患难与共,互相勉励;平等交往,彼此欣赏。从两人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我们不难发现人性的光辉之处。
寿星邵沚人(1744—1829),光绪版《华阳邵氏宗谱》记载,谱名国荣,又名树基,幼孤,“累世青缃”,家学渊源,20岁中秀才,7次参加乡试不中后绝意仕途。青少年时期,他与同县人方体、程云溪等人在安田山馆同学,他长方体十四岁。虽然在差不多年龄上考上秀才,但在后来的乡试中同样屡屡落败,同时遭到世俗的嗤笑和误解。方体“家遂中落”,家贫如洗,生活困难,已不能凑齐参加考试的盘缠路费。邵沚人“家故卑弱”,上有年迈老母,下有妻子和五个儿子,生活的担子压得他抬不起头来,在万分无奈中放弃了乡试,走上渔樵耕读道路。同学朋友当中,他最欣赏方体的人品和才华,觉得方体更应该继续走科举考试道路。于是,1785年他和程云溪(字达夫)一起商量,凑集资金物品后,一起送到方体家中,不但解决了方体一家生活生产困难,而且解决了方体参加次年乡试的所有费用,给方体家庭送来了温暖,更送来了信心和希望。离别之日,沚人、云溪为方体壮行,“举觞赋别,义形于色。”从1785年到1790年,六年间从无间断对方体家庭的接济与帮助。
1786年,方体中举。1790年,方体考中进士,入职刑部,才把妻子儿女接到北京,邵沚人方才停止资助。沚人母亲程氏(1724—?)亲见七代,五世同堂。嘉庆十四年(1809),恩赐“七叶衍祥”匾额,赏给缎匹银两。(见嘉庆版《绩溪县志》点校本第644页)1813年,十年没见面的沚人夫妇双双七十岁,母亲已九十岁高龄,沚人“三子皆成立,十二孙、三曾孙环绕膝下”,过着“萱堂侍养,子舍课孙”的生活。“上蒙龙锡之恩,家集麟趾之瑞”,声望日隆,身体益强,“功名日益宏达,子孙日益蕃衍”,成为名闻遐迩的名门望族。七年后,方体回绩溪省墓,与沚人一起住了一个多月,对别人说:“我当秀才十年,当官三十年,阅人数千,始终纯粹无瑕者邵君一人而已。”后来,程云溪辞官回乡,来见沚人,叙契阔,沚人让煮大白菜一起吃饭,说:“达夫非酒肉朋友,用这一餐饭来见证我们俩人的晚节,可好?”并赋诗一首,“高山流水两边流,鸿儒白丁可交友,势利之交难长久,朴素友谊照千秋。”
从序文和其他资料中,我们发现,1787年冬天,也就是方体中举后的第二年回到绩溪,本县世家子弟争相攀附方体,求婚者络绎不绝。方体家人皆婉言谢绝。方体出人意料地将掌上明珠、长女方淑人(名讳不详)(1783—1862)许配给了邵沚人第三个儿子邵鲁田(1777—1816)。从此,方体与邵沚人从同学朋友变成儿女亲家,双方交谊成为一桩人间美谈。
除了叙旧,序文从理性高度表达了方体的德福观,即“蓄德养福”。他以邵沚人为例子,“事亲孝而待物厚”。作为谦谦君子要厚德载物,要求人们“蓄之以道义,养之以诗书。”宗谱记载,邵沚人“与书无不读,手录盈箧。为文亦浑浩流转。”遗著有《覆瓿集》四卷,《半痴子经义》一卷和《半痴子小影》一卷。从祝寿序文看,方体认为邵沚人慧中而秀外,“制艺而外,旁及于诗赋,骚雅亦惟沚人为最工。”他的道德品质深深影响着妻子,妻子与婆婆相得益彰,侍奉婆婆“五十年无一事违姑意”,与丈夫“至老犹彬彬然”,沚人享年八十六岁,妻子寿登八十七岁,皆无疾而终。后因孙子邵辅(1808—1862)贵而追封邵沚人为奉直大夫(从五品)、妻子为太宜人。历史事实证明,邵沚人之后,人文蔚起,科第蝉联,有如花萼相辉映。邵沚人确实是一个有福之人。
邵氏宗族
邵姓,我国望族,代有才人,名人辈出。据《中文形音义综合大字典》说邵姓,“召与邵,春秋本一姓,后分为二。汝南、安阳之族从邑;一说文王子季载之后,望出博陵。”据考证,绩溪邵氏,与歙县邵氏同出自休宁谏村邵氏。休宁邵氏与慈溪邵氏同源,“派流虽异,根系本同”,皆祖东陵。乾隆二十三年(1758)春,纹川村出了一个编修宗谱的《会宗小启》,通知写道:“我祖康公食采于召,受封于燕,以召为氏,系出于姬。迨至平公,东陵郡望,衍于雁门,汉锡邑耳。……而发源于古华阳者,百二公也。”绩溪民间邵氏族人的农具上也普遍写有“东陵郡”字样,以此表明家族的郡望。
东陵郡望源自召平。查阅光绪版《华阳邵氏宗谱》,上面写道:“召姓肇于召伯,而邵氏起于驯公,兹固受姓之本始。而郡望则断自东陵。稽史传,平公时,暴秦无道,群雄并起攻秦。秦灭,公遂隐长安青门种瓜。汉兴,复征为齐王相。王图不轨,公仗义诤之,不从。乃遂隐居而卒。文帝即位,褒其忠烈,追封东陵侯。此邵氏郡望之所由来也。”
该谱记载,迁徙绩溪始祖为邵百二(1114—1187)同样具有隐士之风。绍兴四年(1134),由淳安县安坑村迁居歙县井潭村。“维时,盗贼蜂起,隐于绩(溪)之隐川。”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绩溪仁里村程箕(福安教谕)评价邵百二“慥慥君子,遁迹隐川。课农训读,家声以传。徽堪启后,严可承前。”邵百二成为绩溪邵氏宗族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生五子,除长子邵文一世居歙县井潭(即龙龟潭)外,其余四子分迁绩溪县纹川(即伏岭下)、鱼川、隐川和塘川,后又分迁安川、塘磅上、大园、四分、倒龙山、横巷、阴山、阳山、浙基田、颊口、海宁上邵里、诸显(即朱显)、城南、钟村、富川、白川、逍遥、曹川、岩川、常乐坑、鹤落街、大鄣、永来、罗坑、和阳、大塘头、上舍、黄茅培等地方。绩溪县邵氏宗祠在伏岭下村,该村是全县最大的一个自然村,也是全县邵氏人口最大的聚居地。
据邵沚人孙、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举人邵辅《迁绩世系说》,四七(即世杰)从百二公迁居绩溪最早,又因隐川狭隘,乃营于佛岭之下居住,爱其水石清冷,绮纹交错,名其里纹川,俗称佛岭下、伏岭下和福岭下。当时,纹川有丁姓居岭旁,成姓居后山,周姓居溪畔,程姓居溪东,邵四七于平原之上诛茅筑室,置办恒产。不久,四四(即世师)公又来,房屋增多。四四儿子数人,四七只有一子,从此七代单传,到八世文愈始有三子:从简、盛宗(字礼简)和法眉(又名法弥,字仁简),“皆英特有智略”,“为当时巨擘,子孙又蕃居纹川三之二,迁居四出者又十余支。四四公后亦分居浙之昌化,上姻藩封,明世宗朝(1522—1566)为寿皇太后(?—1522)。四四公葬里北坟亭,明世宗遣官赐坛,祭封太后弟、昌化伯。”经过三四百年的繁衍发展,到明朝中叶,纹川村演变为邵氏宗族一姓村,开始建筑祠堂,编修族谱,兴建佛教庙宇,宗族呈现中兴之势。
发展变化
从明朝中期到清朝乾隆嘉庆年间,邵氏宗族随着清朝的鼎盛而兴旺发达起来。
首先是祠堂兴起,宗族集聚。纹川邵氏宗祠,又名叙伦堂,兴建于明朝万历时期,到清康熙间而后寝加宽,雍正初年,两庑加丽,乾隆丙寅(1746)祠堂祭田倍增。“计其址,则三百步之有奇。规其制,则先之以路门,次之以正门,东西八楹,厅堂五间,后寝则奥如也、巍如也。”(见《纹川祠堂记》)祠堂每年举行清明、冬至两祭,祭祀之后,讲读家训。邵氏宗祠在绩溪县内外切实起到了萃涣散,序昭穆,惠宗亲而隆始祖的作用。
据嘉庆版《绩溪县志》卷七“族祀”记载,1810年,绩溪县十三都伏岭下村有邵氏宗祠,祀宋处士百二公为迁祖。邵惇叙堂,祀珂公,旁有六顺堂,祀梅公。邵世德堂,祀宋评事千七公。邵惇睦堂,祀柏公。邵世美堂,祀邑庠生槐公。邵惇顺堂,祀杉公。此外,绩溪县境内还有十个邵氏支祠,它们是安川碧和堂,朱显继述堂,曹渡桥存仁堂,隐川世德堂,岩川学德塘,富川敬德堂,白石川叙伦堂,鱼川进士第,塘川善述堂(又名长寿公祠),常乐坑庸德堂。同时,还有特祭祠和老屋,如伏岭下村的朴斋公祠(又名文绣公祠)、磡上老屋等等。
其次是人丁兴旺,人才辈出。人口和土地是国家的财富。从绩溪县看,雍正元年(1723)摊丁入亩,开始不征收人头税,全县人口猛增。乾隆十八年(1753),171146人。嘉庆九年(1804),193161人。道光三十年(1850),全县人口22万。(见1998年版《绩溪县志》第128页)我们通过纹川村历史上三次修谱发现,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邵氏族谱》只有一册,到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宗谱共六册,光绪三十三年(1907)达十六册。透过高盈尺余的光绪版《华阳邵氏宗谱》,不难证明邵氏宗族顽强的生命力,以南宋初年为起点,中经元明两朝,到嘉庆道光时宗族人口达到顶峰,后因战争、瘟疫、地方病等因素人口锐减。
从绩溪历史看,邵氏宗族代有闻人,宋有评事邵千七(又名世师),元有载入府县志书的邵再琦,明有载录县志的邵文愈、邵槐、邵继康、邵文绣。邵继康为伏岭镇鱼川村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官至江西都司(正四品)。(见《历代邵氏名人传·历代邵氏武进士名录》第342页)宗谱记载,邵文绣(1570—1657),字朴斋,号月塘。博学多闻,林泉自适。曾设教休宁东门,门下多名士。以馆资修石纹桥,助建福昌寺经楼。知县郭四维举大宾,与论咸洽。宗谱评说,“忆自聚族于斯,肄业诗书,鲜克有继继绳绳者。有之,则自文绣公始。后世子孙书香不绝,皆公一人启之,非所谓薪传之有自哉。”300多年过去,今天的伏岭下村仍然完好无损地保护着文绣公祠,彰显整个邵氏宗族对他的仰慕、崇敬和怀念。
到了清乾隆嘉庆时期,以邵沚人家族为代表,纹川邵氏宗族人才辈出,沚人长子邵天骥(1765—1821)因教育培养了中国唯一状元科学家吴其浚(1789—1847)而蜚声海内外,从此,在绩溪留下了“只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先生”的真实故事。沚人第九孙邵伯棠(1806—1864)1864年“从(太平天国战争的)劫灰中检出”方体写给邵沚人的祝寿序文,认为是“神灵呵护”,因功赐五品衔,封朝议大夫(从四品)。沚人孙邵辅(1808—1862),道光二十四年(1844)举人,官至同州知府,赠太仆寺卿(从三品)。邵辅孙邵在方(1877—?)光绪二十八年(1902)举人。(见《历代邵氏名人传·历代邵氏举人名录》第362页)沚人族弟、好友邵绮园(1756—1833),外号邵老四,从小笃学,博览群书,曾任安徽省奎文阁典籍(相当于省图书馆馆长),后辞归故里。处乡党,善排解,刚直明断,毫不徇情,纹川附近村庄无诉讼达数十年。擅于讼诉词文,多为民申冤,绩溪至杭州一带传为讼师。于嘉庆十年(1805)纂《徽州府志补正》一卷。著有《黄庐纪游》二卷、《闻见晚录》二卷、《大鄣山辨》。邵国茂(1814—1884)国学生,由同知加道衔,诰授中宪大夫(正四品)。嘉庆以后,邵氏宗族缙绅、士绅阶层形成,在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人口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其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
第三,宗谱兴修,族规完备。盛世修史,宗族修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乾隆二十三年(1758)至二十九年(1764),历时七年,在邵兰、邵云灿、邵振翔、邵玉琳、邵凤雍等三十人的带领下,举全族之力,终于编修完成承上启下、贯通古今的《华阳邵氏宗谱》,它上承接大明正德壬申(1512)邵槐编修的《邵氏族谱》一卷,下开启光绪三十三年(1907)邵在宽等人编修的《华阳邵氏宗谱》。乾隆谱共十八卷六册,分谱序、谱记、谱说、谱例、姓原、郡望、诰敕、图传、家训、谱诫、谱跋和领谱人名字号,“一部之纲目,尽诸此然。”该谱的编纂方法是“远近亲疏,终始本木,有宗以统之,有缕以析之,要必次第之。”邵兰在谱跋中写道,“曩有弟云灿同辑,惜壬午(1762)冬已逝。”邵云灿就是邵沚人的父亲,他的文才自然得到了宗族的认可。
乾隆谱共三十六部,每部分“孝友睦姻任恤”六集,以“会古今谱而并参,继往开来九族三乘无异脉;分大小宗以兼辑,承先启后千枝万派总同根”三十六字编号。但迄今二百五十一年过去,在伏岭下村仅存一部是完整的。在乾隆谱中记录了二十五条族规,分别是宗祠、宗法、族会、书谱、忠上、孝亲、弟长、正配、择交、立继、彰善、瘅恶、勤业、节俭、恤族、嫁娶、祀典、茔训、重谱、教子、惠下、戒溺、谨讼、别嫌、谨耳。从完备的族规看,邵氏宗族遵从《家礼》、《礼书》,重视宗谱,重视教育,扬善抑恶,注重节俭,济贫恤族,谨讼戒溺,宗族管理秩序井然,村民安居乐业。我们发现,时至今日,其中许多内容仍具正能量和生命力,对村民自治具有现实导向意义。
第四,鄣山文社,雅会纹川。1813年邵沚人夫妇七十双寿之时,有方体之子方元泰、八十九岁老人程瑶田、达原程宏诰、煦堂潘步云、粟斋潘同章、健斋许焕、进斋许焯、藻溪方鉴、门生方汝梅、姻晚胡璧、族弟邵棠(又名绮园)和世教侄葛宏烳等十二位文人墨客即兴吟诗祝寿。在保存至今的《半痴子小影》中,完整保留了十二位诗人七言律诗二十四首,恭祝沚人夫妇七十双寿。这次纹川雅会,也是绩溪鄣山文社的一场盛会,格调高雅,气氛热烈,推动邵氏宗族人文聿兴,彰显嘉庆时期太平盛世之下底层民众的世俗生活。“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见《明通鉴》卷六十六)
邵沚人儿媳、方体女儿方淑人八十岁时,四子十二孙与诸曾孙都穿新衣服奉卮酒以次上寿,邵家还迎来了兵部尚书六安人涂宗瀛(1812—1894)、户部右侍郎歙县人王茂荫(1798—1865)(他是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中国人)、福建汀州知府汀漳龙道台福建省军需司务绩溪人胡肇智(1807—1871)、按察使歙县人许球,徽州府和绩溪县也致辞祝寿。当时,方淑人的儿子邵辅任同州知府,正在前线指挥作战,家乡徽州也是处于太平天国战争之中。1862年的祝寿活动笼罩着战争的阴霾,透露出血腥的味道。光绪版《华阳邵氏宗谱》记载,“未几,粤寇乱绩,子孙奉淑人走避鄣山,感风疾卒。”同年十二月十五,邵辅在陕西同州赤延镇三战皆捷,援师不至,为寇所围,“手杀数贼,遂殒于阵。”
总之,方体祝寿序文给绩溪邵氏宗族带来了莫大的荣耀,它鞭策邵氏族人蓄德养福、强宗睦族、以和为贵、全面发展。邵氏宗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邵氏宗族的历史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清朝乾隆嘉庆时期和平环境下隐藏着战争的危机。牢记历史,珍爱和平,我们在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同时,还要警钟长鸣,居安思危。
(作者系绩溪县档案局副局长)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