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且涟猗 || 震撼人心的一朵奇葩 ——张琦的散文《心中有了您》读后

清 且 涟 猗

风 流 著

窗 外

震撼人心的一朵奇葩

——张琦的散文《心中有了您》读后

张琦的散文《心中有了您》,没有直接描写惊心动魄的生死搏斗,而是另辟蹊径,绘出了一个经历了血与火的战斗洗礼年轻军人的一段曲折回环的心理轨迹,真实、生动、感人。

作品是以“我”从参军到探亲归队的三年中的思想、意志、精神方面的变化为线索的。三年前,“我”参了军,参军便上战场。血与火的战斗,足以使“我”忘我,然而却未能使我忘忧。“猫耳洞里,我能忘却筋骨皮肉的煎熬之苦”,但“时髦女”与“摩登郎”的讽刺和嘲笑的话语,却“总是忘不了”。使“我”提出了“祖国,仅仅是军人的?军人,仅仅是战争的?”这样的发问。忘我竟不能忘忧,忧愤而至于感伤。然而,“我”并没有退却,只是“在痛苦中思索,在思索中痛苦。”“我的”灵魂与客观现实发生的这种最初的碰撞,掀起了“我”思想、感情变化轨迹中的第一层波澜。

作者在把握“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上,不蓄意拔高,不尽求高大完美,而是成功地刻画了“我”那无异于普通人的正常的心理状态,人情入理,令人信服。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只赋予人一次。一个面对死神,随时都要准备去死的人,对于“时髦女”和“摩登郎”之类人的讽刺和嘲弄,只是痛苦,只是思索;而面对那“最……”,最崇高的敬意,最美好的情愫,竟没有被打动,反而惆怅,以至于“决定退伍”。这种却之偏附、招之竟去的复杂的思想变化的酿成,又使作品顿生第二次波澜。

作者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我”思想突变的感情铺垫,又回到现实中来。烈士母亲义赠街头的高尚之举,又一次掀起“我”感情的狂涛巨澜。生活中虽时有冷嘲热讽,但更多的是真诚的理解,无私的支持。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抵御外侮、保国安民的仁人志士灿若繁星,光昭日月。抗战期间,母送子、妻送郎,打日寇、救中华的动人情景,仍历历在目。这种优良的民族传统,又在这位烈士母亲的身上闪光。她将自己的悲痛深埋心底,将对儿子的无尽的、悲怆的绵绵情思,织进了“那厚实的、新布铺就的鞋垫”里,寄托在共和国年轻军人的身上。这位母亲成了“我”心中的偶像,是祖国的象征,是所有参战的年轻军人的母亲的化身。“母亲”的慷慨之举,对我灵魂的撞击所爆发出的火花,重又点燃了“我”的爱国激情,“我”的思想又发生了质的飞跃。那个西方古老神话中的英雄安泰,不也正是靠了大地母亲的力量才屡战屡胜,所向披靡的吗?作品震撼人心的力量,正在于此。

(以上评论写于1990年8月,收入山东文艺出版社《抒情散文精选鉴赏》1990年12月第1版,标题为作者另加)

附:

心中有了您

张  琦

汽车载着我,在黔西高原蜿蜒行驶。

我抬起被重重心事勾弯的头,但见晨光熹微,山岚漫舞,峰峦安详恬静;岩鹰缓缓翱翔,青溪悠悠流淌;远远地,有牧童的身影,在柳波竹浪间;隐约的吆喝声,在幽谷里卷起回声,飘飘逸逸,洒落在田间土坎上。在南疆,也是有这些的。然而,全都不是这般模样!“久违了,故乡。”心在喊。血液在沸腾。脑门上的伤疤阵阵奇痒,我伸手抚扪,蓦然间,浑身一阵寒颤,眼泪流了下来,又酸又涩。

战场上活下来的人,被视为幸存者。但我惶惑:我幸呢还是不幸。呵,我的心,为何这般游移?这般扭曲?

三年前,我参了军。临行时,亲朋好友,都来送别。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我噙着泪花,凝望着苍苍的天穹。初春的风,夹些寒意,手一般撩开我的军装,在火热的胸脯上荡抚。那氛围,颇有几分“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慷慨悲壮。因为我们这批兵,去了就要打仗的。

忽然间,随风飘来一团刺鼻的香味,一串刺耳的话语:

“瞧这些最可爱的人,像不像没熟的酸毛桃子。还怪闹热的呢。”一个时髦女的声音。

“闹热倒闹热,只怕是些头脑简单的傻大兵,只知道冲呀杀的。”一个摩登郎的声音。

我怒目而视了。我不知道,他们是否有意要走近我,有意要冲我说这些“混账”话。我的心,阵阵作痛……

尽管我还是来到南疆,与亲爱的战友浴血奋战在老山前线,但心里总不踏实,甚至惴惴不安。猫耳洞里,我能忘却筋骨皮肉的煎熬之苦,可那刺鼻的香味,那刺耳的话语,总是忘不了。犹如两把钳子,一头一尾钳着我的心。祖国,仅仅是军人的?军人,仅仅是战争的?龙的传人呵,不该是根连根、心连心,打着骨头疼了筋?……

我在痛苦中思索,我在思索中痛苦!

弹片打破了我的头。我“死”去了好几天,终于又活了回来。在医院里,常有慰问团来。一天,我得到一颗雨花石,她晶莹透亮,里面还有缕缕红丝。是四川大学哲学系八三年级的一位女同学赠的。她写道:“谨将我珍藏的一粒雨花石赠给你——当代最可爱的人……”然而,那“最……”不仅没有打动我,反而使我惆怅。

我终于决定退伍。因为我并不傻,我也知道鲜血和生命是宝贵的,我也渴望安宁的生活和幸福的爱情!可是,当我向连长提出申请时,他却不准。说我是战斗骨干,连里要补充一批新兵,要我带一带。我委屈地争辩几句,但在“钢铁连长”面前,有些话我实在说不出口。我无可奈何,只有依从。但心里却盘算:顶多再干一年。不过还好,连长批准我回家休假,倒可以趁机活动活动,打打“基础”。

回到家,一切都感到鲜活。顾不得休息,就想出去逛逛。看什么?不知道。随便走走吧。大街上,热闹非常。一派蓬勃生机的兴旺景象,直搅得我心潮澎湃:骄傲、自豪、满足、感伤、忧愤……

无意间,看到路旁一位老人的摊上的鞋垫,便要去买一双。这玩意儿,南疆可费呢。

鞋垫厚实,新布铺就,紧针密线,颇合“大兵”的口味。我选一双,欲付钱,竟遭拒绝。

“只要是军人,我都不收的。”她说。声音又深沉又温暖,极象我的母亲。

“我们有纪律。”

“我知道的。谁让这军装惹人疼爱呢。我的儿子也穿军装。他去了三年了,也该探家的,但他不能回了。他……”

呵!我的心一震,束紧了。

“到这儿来买鞋垫的军人,不是从战场上下来的,就是要上战场的。”她说。洒下了热泪。

我望着母亲,母亲也望着我。谁都想说什么,可谁都什么也不说。也许,我过去常在她面前驻足,她却不认识我;而现在她认识了我,我知道,她凭的不是姓氏不是乡音,而凭的是我这身军装!面对高尚的人,面对烈士的母亲,愧疚咬噬着我的心。我的灵魂电击般颤抖。狭隘的荣辱,竟遮住了我的视野,萎缩了我的胸襟,把我变得如此模样?我震惊:我竟然会这样?我简直应该替母亲的儿子去死!我应该在心里,把祖国,把母亲,还有那颗晶莹透亮的雨花石珍藏,永远地。

我决定提前归队。临行前,去向母亲告别。远远地看到她佝偻着身躯,缩坐在小竹凳上,专心地将针钱织进那厚实的、新布铺就的鞋垫。她动作迟缓,手抖动着,每织一针,都显出艰难。车来马往,扬起浓密的尘埃,又纷纷落下,盖在她苍苍的白发上……

车开了。泪水涌出了眼窝,穿过面颊,来到嘴里,不酸也不涩。

作者简介

风流,原名冯昌红,后改为冯伟,男,汉族,山东肥城人,肥城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工作室主任科员。文史学者、业余作家。1967年4月生于泰山西南、汶水之阳东军寨村。1988年7月毕业于泰安师专中文系并参加工作,1995年7月函授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由乡镇中学语文教师转任乡(镇)党委宣传干事、党委秘书、党政办公室主任,后调市优化办(纠风办),再调市政协。曾任肥城市左丘明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系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安市政协文史委特邀研究员,泰安市重点社科课题负责人,肥城地方志特约研究员。个人业绩入编《中国散文家大辞典》《肥城年鉴(2018)》《边院文化》和新编《边院镇志》以及肥城市情网等,在新浪网建有个人博客(风流的博客)。斋名泰山西麓一鹤轩。

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兼及诗词,作品散见于《时代文学》《山东文学》《散文百家》《青年文学》《泰安日报》《泰山学院报》等,入多部文选。出版散文集《清且涟猗》《甲午书简》。2017年1月,《甲午书简》荣获泰安市人民政府最高文艺奖“第三届泰安市文学艺术奖”三等奖。

主要学术研究方向:左丘明文化和肥城历史文化。主编、合编(副主编)、参编和策划文学、历史、文化、教育、党建、史志等各类图书20多部(正式出版11部,将出2部);创办左丘明研究唯一专门杂志《左丘明文化》(省内部刊号),主编(执行)8期;在省级和泰安市级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消息与通讯百余篇。多次荣获省市以上文学奖、新闻奖、社科奖。2016年4月家庭荣获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称号。

作品推荐:

清且涟猗:

清且涟猗 || 作者简介和目录

清且涟猗 || 追水(自序)

清且涟猗 || 风流说风流

清且涟猗 || 泉城诗韵

清且涟猗 || 西溪琴韵

清且涟猗 || 肥城桃韵

清且涟猗 || 桃乡三月天

清且涟猗 || 小城

清且涟猗 || 桃园寻花

清且涟猗 || 刘台有桃

清且涟猗 || 清谷鹅黄

清且涟猗 || 春游宝金山

清且涟猗 || 北阁情思

清且涟猗 || 探访微山湖

清且涟猗 || 江南行

清且涟猗 || 风中翻卷的树叶成了花

清且涟猗 || 夜行太行

清且涟猗 || 英谈谈英

清且涟猗 || 邢台名片

清且涟猗 || 清且涟猗

清且涟猗 || 种麻人家

清且涟猗 || 编席

清且涟猗 || 赶集

清且涟猗 || 推磨

清且涟猗 || 第一件背心

清且涟猗 || 瓜田月夜

清且涟猗 || 独轮车

清且涟猗 || 泰山脚下的记忆

清且涟猗 || “未了湖”畔未了情

清且涟猗 || 穿越冬夜的浓雾

清且涟猗 || 黑夜中的彩霞

清且涟猗 || 在镇政府过年夜

清且涟猗 || 清明

清且涟猗 || 历史的土堆

清且涟猗 || 书法家的队伍

清且涟猗 || 烟笼寒水月笼沙

清且涟猗 || 山那边

清且涟猗 || 鸟鸣窗外

清且涟猗 || 乡音已改

清且涟猗 || 屋檐下

清且涟猗 || 梦里寻她——关于母亲的记忆

清且涟猗 || 母亲远行三十年

遥远的感动

我想母亲四十年

清且涟猗 || 献给妻子的歌

清且涟猗 || 美人蕉——寄语白露王玲夫妇

清且涟猗 || 小院儿

清且涟猗 || 另一处精神家园

清且涟猗 || 逢年过节通个话

清且涟猗 || 月圆白楼

清且涟猗 || 有这样一对夫妻

清且涟猗 || 桃源书痴 ——记青年书法家白露

清且涟猗 || 洁白的纱巾

清且涟猗 || 乡间有个尤大夫

清且涟猗 || 最后一叶的绿色  ——读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

清且涟猗 || 一只不同寻常的茶缸  ——万全的散文《搪瓷茶缸》读后

清且涟猗 || 诗情画意说雁荡  ——周瘦鹃的散文《听雨听风入雁山》读后

甲午书简:

甲午书简 || 序 言(一)

甲午书简 || 作者简介和目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