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板喜欢“笨得出奇”的助手? | 你了解“帕金森定律”吗?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能见到一些“笨得出奇”的助手,每每这时,疑问总会萦绕在我们心头:他们是怎么迷惑领导的眼睛的?实际上,领导心明眼亮,用这样的助手目的是不显出自己的平庸

在进行了长期的调查研究之后,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写出了《帕金森定律》一书。在书中,帕金森阐述了社会机构为什么会如此臃肿及臃肿的机构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不称职领导的选择

对于一个不称职的领导来说,他通常有三个选择:一是选择辞职,将自己的位子让给能力更强的人;二是找一位能力出众的人来辅助自己,提升工作效率;三是选择两个比自己能力更差的人当助手。

通常情况下,第一个选择没人想做,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退居幕后,手中再无实权;第二个选择也不太好,因为能力出众的人会威胁到自己的位子;第三个选择是最好的,两个能力更差的助手不仅不会对自己产生威胁,还能为自己分担工作。

可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两个无能的助手也会像自己的领导一样,选择比自己更差的人作为助手。以此类推,整个机构就变得臃肿异常、人浮于事。由于很多人都是“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就导致整个机构效率低下。

通过帕金森定律,我们可以知道这样一个道理:一旦不称职的领导长期占据位子,整个机构难免变得庞杂和臃肿,他们在领导的岗位上待得越久,整个机构的效率就越低下。

帕金森现象的深层根源

恩格斯说过这样一句话:“自从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就成为历史发展的杠杆。”作为将社会性和动物性融于一体的复合体——人为了利益而做出某些举动,是非常正常的行为。

产生帕金森现象的深层根源,是人们对自己手中权力的危机感

假如人的权力受到了威胁,那么潜意识就会告诉自己,千万不能丧失已经掌握的权力。这一点,正是帕金森定律能够发挥作用的内在原因。

领导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肯定不会轻易将权力让给别人,也不会给自己找一个潜在的对手,所以找两个能力不如自己的人做助手,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

帕金森定律的影响

有一家私营公司的老板,由于公司规模不断扩大,知名度不断提高,他觉得管理起来有些力不从心,于是想招聘一些人来协助自己。

老板在各种媒体上都发布了招聘信息,前来应聘的人络绎不绝。应聘者中人才众多,老板心想:公司的土地、所有权等都是属于我的,无论谁被录用,他都是给我打工,干得好我就提高他的待遇,干得不好我就把他辞退,不管他怎么努力工作,我始终是公司的老板。经过一番选择之后,老板从中选择了最优秀的应聘者作为自己的助手。因为老板拥有绝对的权力,谁都无法影响他的地位,所以他不会受到帕金森定律的影响

接下来,公司继续发展,规模继续扩大,经营范围也有所拓展。

老板的助手慢慢觉得有些难以应付所有的业务,也需要一名助手来协助自己了。在各种媒体上发布了招聘信息之后,应聘者同样络绎不绝。

在诸多人才中,老板看中了两个人:一个是刚刚从名牌大学毕业的研究生,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都极为深厚,只是缺乏实际经验;另一个是在职场上摸爬滚打了多年的老将,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老板一时拿不定主意,于是让自己的助手选择。

老板的助手经过一番盘算,最终选择了刚刚毕业的研究生。老板的助手担心职场老将会取代自己,所以没有选择他。老板的助手做出这样的选择,并没有从公司的角度出发,而是为了自己的权力,他就明显受到了帕金森定律的影响

如何避免帕金森定律的影响

那么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要如何避免被帕金森定律影响呢?

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新技术、新知识、新问题的层出不穷,只有组织的成员都善于学习、不断进取的时候,才能保证管理者能够持续满足管理岗位的需求。

建立全方位的招聘机制,不能让被招聘的员工的直接上级来全权招聘,而是应该让更高级别的管理者参与进来。这样就避免了用人者出于私心而任用比自己能力低的员工。

组织内部要建立积极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储备制度。对于一定级别的管理者,在其绩效考核中要加入对下属员工的培养指标。管理者每年要向上层输送管理人才的指标,防止了管理者只任用比自己能力低的人。

劳动分配率=人工成本/产出增长值,反映的是企业新创造价值对员工分配的份额。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销售收入,反映的是劳动投入占现实价值的总产出比例。这两个指标在一段时期的持续增长,也就意味着帕金森定律产生了作用。

暮夏老师有话说:

在工作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能力最强的人,并不一定总能获得提升的机会。很多人认为是领导的判断力出现了问题,以至于看不出到底哪个员工的能力最强。

实际恰恰相反,领导非常清楚谁的能力最强,可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他会有意识地避免他人崭露头角

在刚刚进入新的公司时,千万不要急于表现自己的才能,因为一旦你的风头过盛,难免引起领导的警觉和反感。当领导将你视作威胁的时候,想要进一步获得提升的愿望可能就要泡汤了。

注意保持低调,先赢得大家的好感,在和大家打成一片、获得了群众基础之后再展现自己的能力,往往比从一开始就锋芒毕露的效果要好得多。

作者 | 暮   夏
编辑 | 李若晨
策划 | 吴乐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