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冰教授谈谈【069】 — 唇腭裂手术的创新需要质变而不是量变
维基百科里讲“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去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简而言之,创新就是部分或全部改变目前固有的方法或理论。
如果严格按逻辑来讲,创新的结果是成功与失败并存,但在日常中,说到创新,似乎意味着已经获得成功。今天,我想仅就已经成功的创新来谈谈唇腭裂技术和理论创新的体会。
01
临床医疗创新的结果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
换句话说,要创新的技术环节或问题需要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获得,而不是纸上谈兵,凭空想像,只有如此的创新,才有促进临床治疗水平发展的价值。
创新的成果绝不是一篇文章所能囊括和代表的,而我们更多习惯于用文章代表临床创新的新成果,这是不严谨的,因为新成果需要在较长的临床实践中去修正,修正的内容包括最佳适应症、最适宜的操作、并发症的处理与防治,甚至专用器材的开发等等,而这些效果同样需要在大量病例应用和回访结果的基础上才能证实。
02
临床技术创新的结果需要实现质变而不仅仅是量变。
如果通过某种技术改进,只是从理论或少量数据上实现了改进,但并无临床效果的实际改进,换句话说,就是患者的不适和痛苦仍然存在,那是没有意义的。
例如:
对腭咽闭合不全的治疗,我看到国内外不少单位在文章中报道,他们改进的方法可以将VPI的闭合率提高多少个百分点,且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但因为仍然是VPI的状态,所以患者的鼻漏气等感觉并无明显变化。这样的创新从实验的角度也许是成功的,但并无太大临床意义。
03
宁可晚一点发表创新结果,不急于报道。
因为患者的个体差异实在是太大了,再有意义的创新,也需要在大量临床实践中证实,有时不是创新的方法不好,而是患者个体实在消化不了,出现让人遗憾的“手术做得好,不及患者伤口长得好”的尴尬结局。
例如:
在笔者发明的腭裂SF法的应用中,最初是尽其可能给患者制备最大的鼻腔黏膜Z瓣,在口腔层也尽力而为之,结果一些患儿愈合不良,甚至复裂。
于是我忍痛割爱,减少Z切口三角瓣长度,仍有患儿愈合延迟和不良,不得已,只能避免口腔黏膜层设计Z切口,改为传统的直线缝合。
在腭部伤口愈合得以改善的同时,我们不得不重复监测SF最初创新后的腭咽闭合效果,好在变化并不大,但仅此微小技术操作改进,耗费了我们3-4年左右的时间。
诸如此类的技术改进不胜枚举,所以最初的改变只是“创新”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切不可以为就达到了胜利的彼岸了。
医疗创新的特点就是不能脱离临床实际,仅以数据上的量变为依据是不可取的。我们研究数据的变化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医患认可的治疗效果才是创新最好的佐证。
读完本文我们再来温习下其他知识的文章:
爱心修复 笑语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