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熙北伐:潘仁美为什么不救杨业,这口黑锅该卸下来了

最近唐嫣的《燕云台》火了,原本不是专业人士,根本不可能知道的萧燕燕火了,尽管历史上这位女强人的确有点武则天的味道,也的确有很多值得八卦的地方。
但很明显,如果没有这次《燕云台》的播出,可能很多人连契丹和辽是什么关系都不知道,这就是通俗文学的感染力。
杨家将的故事也是这样,在明朝一个不知名作家写的《杨家将列传》的影响下,杨家将的故事尽人皆知,到了现代还被不断翻拍成各种影视剧,成了历史上的一个大IP,而且还动不动就跟包青天这个故事结合一下,演绎出许多,让人看了荡气回肠和恨的牙痒痒的情节。
故事可以演绎,小说也不必太当真,但你说你歌颂杨家将也算了,本来杨业也是个忠烈之士,的确非常值得写一写,但你写就写吧,为什么好好的非要黑潘美呢?
简直就是把潘美写的成了古今第一恶人,宋朝两大奸臣,北潘美南秦桧,都是陷害忠良的人,这口锅潘美背得实在是太久了,今天我们就来细说说,历史上真实的潘美和杨业最后一战的故事。
  •       (01)雍熙北伐

赵光义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超越他的哥哥,完成一件赵匡胤做不到的事,收回幽云十六州就成了赵光义最大的愿望。
在上次北伐失败之后,边疆一直有宋朝最强军人坐镇,潘美和杨业更是配合默契,在雁门关屡挫契丹,在得知了契丹的内乱之后,宋朝决定出兵北伐,夺回幽云十六州。
事实上,尽管中国最早的史书《左传》上面早说过哀兵必胜,这种趁别人内乱攻击别人的做法,有是时候反而会起到结束对方内乱的反效果,当年希特勒进攻苏联也是这样。
在希特勒看来,苏联乱到了一踢就散架的程度,但没想到这一脚反而让苏联迅速地清醒过来,国内迅速紧张动员起来。
历史的之所以会不断循环,很难从过往中吸取教训,原因就在于你明明看到你的死对头,眼看着快不幸了,你说你打不打,傻子才不打,几乎没有人能够抵挡住这样的诱惑,赵光义更是不能,因为他一直的愿望就是燕云十六州。
就这样,雍熙三年赵光义坐镇开封,倾全国之力,派出三路大军,直指幽云地区,目标很明确,一定要把石敬瑭这个儿皇帝拱手送人的地方给夺回来。
东路军以宋朝开国第一军人曹彬为统帅,以米信为副帅,同时出雄州北上,中路军以田重进为主帅,出定州北上,西路军以潘美为主,杨业为副帅,出雁门关北上。
三路大军,具体将领的名字就不再赘述,总是是集中了宋朝自开国以来老中青三代所有的将领,再加上自上次失败之后,7年时间的养精蓄税,全军总兵力30万,这一次是宋辽两国的国运之战,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看这场战争的胜负。
要理解潘美和杨业的失败,就必须把这三路大军的目的说清楚,这次三路大军,大规模兵团协同作战,赵光义战前做了详细的军事部署。
幽云十六州,以北京为最终目标,但是吸取了前面直接进攻北京的弊端,这一次三路大军来了一个配合,以宋朝第一军事强人曹彬为主帅,统帅宋朝最强军队,木匾幽州城,但是一定要慢。
他们是主力部队不假,但是他们的目标是把辽国第一军事强人耶律休哥死死地按在幽州城,让他不敢轻举妄动,其他两路大军慢慢蚕食,最终达到三路大军合围幽州城的效果。
三路大军进展得都很顺利,尤其是西路军,在潘美和杨业的带领下,势如破竹连战连捷,十六州已经攻下了5州,战争进行到45天,局势完全在宋军的掌握之中
尤其是曹彬的部队,仅仅用八天时间,就攻占了涿州,完成了战略意图,这里距幽州城只有六十公里,曹彬仅仅用了八天时间,就和耶律休哥四目相对,宋辽两大主力随时都会爆发决战,耶律休哥必须牢牢的呆在幽州,这跟战前设想的完全一样。
但很可惜,就像墨菲定律说的那样,可能会出问题的,就一定会出问题,不管是多么小概率的事件,最不该犯错的曹彬犯错了。
  •        (02)燕云台萧燕燕

曹彬,就是电视剧《清平乐》里曹皇后的爷爷,大宋开国军功第一的将帅,此时55岁,一个统帅的黄金年纪,在当时的战场场,完全可以说是第一强人。
所以耶律休哥才一直呆在幽州城不敢出来,毕竟面对如此强劲的对手,小心驶得万年船,但万万没想到,估计连耶律休哥也没想到,如此身经百战的将军,居然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的粮道被截留。
熟悉各种古代军事桥段画面,此时一定会有人一拍大腿,说大事不妙,坏了坏了,的确是大事不妙了,粮道被劫历来都是兵家大忌。
此时曹彬的举动,你很难说是对是错,这就是战场,瞬息万变让你完全顾不得考虑那么多,他果断地撤回到了宋朝境内的雄州。
这一下子,让三路大军兵团协同的战略意图彻底破灭,幽州的威胁彻底解除,消息传到开封,赵光义都大惊失色,但很快冷静下来的赵光义给曹彬下了第二道命令,和米信会和,两处合并一处,继续保持对幽州的高压态势。
但此时更是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曹彬统兵21年,此刻正是人生经验智慧的巅峰期,但没想到却屈服,因为士兵不愿意合兵一处,因为所有人都觉的自己才是绝对的主力,一次小小的粮道被劫没什么,我们及时退回来完全保存了实力,完全可以再去出击,直达幽州。
就这样一次机会溜走了,曹彬有一次北上,进入辽国境内,被以为还像一个月之前一样,没想到情况却完全变了,因为萧燕燕来了。
前面说的宋朝的机会,指的就是韩德让帮主萧燕燕让自己12岁的儿子,做了大辽的皇帝,萧燕燕更是和韩德让双宿双飞,直接公然在同居,这在宋人看来简直就是秽乱宫廷国将不国,而且皇帝刚死,契丹的顽疾立了显现,那就是藩王林立,皇帝的产生很血腥。
但不管怎样,萧燕燕做出了最惊人的举动,他要带着年幼的孩子御驾亲征,草原民族之所有能够不断称霸一时,就在于他超强的动员能力,上一秒还在吃饭,下一秒抄起马鞭,纵身一跃就成了强悍的骑兵。
萧燕燕的大军出动,不仅彻底提升了辽国的士气,整个战场的局面也完全不一样了,耶律休哥可以随便走动了,幽州城来人了,契丹新生力量的到来,让宋朝之前的部署全部失效。
但既然大军都来了,尤其是曹彬统帅的可是20万主力部队,军人的天职就是大战,既然来了那就硬碰硬打吧。
但残酷的是,之前八天就占领了涿州,这次曹彬用了二十多天,完全的平原地区,骑兵对步兵的优势显露无疑,尽管艰难,但毕竟还是到了涿州。
但很快曹彬就发现,这简直就是个笑话,自己好不容易到了涿州,却没想到成了待宰的羔羊,萧燕燕带着大军赶到了。
现在已经很难考证出曹彬具体是怎么想的,总之就是他撤退了,而且是不顾一切地逃跑了,逃跑与撤退本就是一个行为,无论怎么说惨败就是惨被, 没有一丝尊严的惨败。
曹彬的失败,直接引发了千古冤案,潘美和杨业,不可避免的也要撤退,这次战争露出了他最残忍的一面,战场上尸横遍野,哪怕是一代名将也难逃一死。
  •          (03)真相与理念的碰撞

雍熙北伐,是宋朝初年一次很重要的军事行动,因此史料并不缺乏,事实也很清楚,因为潘美的指挥失误,杨业战死了。
再具体一点说,就是在监军王侁威逼,毅然带兵出征,在陈家谷口力战而死,潘美最大的错误就是杨业让他在陈家谷接应一下他,但潘美却跑了。
这里面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杨家将的故事,这个人很少出现,他就是监军王侁,他是个隐藏人物,这样的隐藏人物,三路大军中有很多,中国历史上历次大战,都有很多。
这种人很少写出来名字,除非是特别重大的战役或者有着特别严重的后果,史书上才会记载他们的名字,但他们却是普遍存在的,历来以太监居多,监军的目的很明确,就是监视统帅有没有二心,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一群人。
不是说王侁就是十足的恶人,而是当时曹彬已经败了,潘美和杨业也要撤,大军要安全撤退,需要断后的,而杨业就是那个断后的,只不过杨业的身份有点特殊,地位高名气大,但却是降将,监军一言既出,杨业立马决定就算必死那也得去。
这个事儿其实很简单,曹彬的撤退和潘美的撤退都是一样的,目的就是避免全部部队被消灭,但是如果没有断后的,那和可能全体将士都得死。
这就是战场的残酷,殿后的部队必死无疑,曹彬这边也是一样,在拒马河李继宣将军,率部力战拒马河,顶住了契丹十万大军的进攻,硬是让曹彬的残余部队走了,但很多士兵和将领都淹死在了拒马河里,包括赵光义亲自委派的幽州城未来的知府刘保勋父子。
杨业是骑兵,机动性强,让他殿后(去送死,或者有极小的概率活下来)是非常合适的,这一点潘美做得并没有错,让谁去送死都是死,没办法,战争就是这么残酷,尤其是当你败了的时候。
至于说,没在陈家谷接应,那就更是事后诸葛亮了,在全线崩溃的情况下,谁知道这种接应会给大军带了什么后果,让你去明摆着就是去死,用你的死拖住契丹的大军,这一点杨业明白,潘美同样也明白。
杨业是不幸的,但同时也是幸运的,一个将军战死沙场,或许才是最好的结局,潘美和曹彬都活着回去了,但都被赵光义严肃查办,更重要的是,从此落寞余生,宋初两大将星,从此陨落。
关于杨业和潘美,抛开影视剧的浮夸,至少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杨业是赤胆忠心以死报国的,这一定配的上此后对他的各种夸奖,这个肯定没问题。
但杨业是死在了契丹人手里,也算死得其所,但是这里面没有人有错,要说有错,曹彬的错最大,潘美作为主帅,就算派杨业去送死,这也是无奈之下的选择,不应当受到道德谴责,在派谁去都是死的前提下,派杨业是最好的选择,毕竟派他去还有那么一丝活下去的机会。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不是所有的悲剧,都能找出来一个罪魁祸首,有些惨烈的悲剧和教训,就是没有罪魁祸首,非要找出来的话,那也只不过是个替罪羊而已。
杨家将忠烈,值得赞,但潘美同样忠勇,陷害忠良背负骂名这口锅,潘美表示实在不该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