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声生:胃痛的临证经验】精

张声生,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医院首席专家。博古通今,医术精湛,诊治脾胃病经验丰富,认为胃痛虽病位在胃,但与肝脾密切相关。通过治肝、治脾、治胃三个靶点入手,恢复肝司疏泄、脾主运化、胃主和降之职,每能药到病除,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

01

首辨虚实寒热

胃痛多伴有胃胀、呕吐,分清虚实是其首要目的。“百病之生,皆有虚实”,张师根据疼痛喜按拒按、胀满减与不减、进食后症状减轻或加重、呕吐的缓急、病程长短、形体盛衰、脉象无力与有力判定虚实。此外寒热辨证是辨证中不可忽略之处,根据饮食喜恶、呕吐物酸腐或清稀无臭、平素怕寒怕热、口臭或口淡、口渴与否、尿色清长或短黄、大便稀薄或干结辨别寒热。

02

把握病机,治病求本

2.1 饮食伤胃,治胃为先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因暴饮暴食、过食生冷、嗜食辛辣诱发或加重的胃痛多从胃论治。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用,以通为顺。治疗上包括降胃、温胃、和胃、养胃、清胃、开胃、护胃。
①降胃法:用于胃气阻滞不降而上逆,症见胃痛伴恶心呕吐、呃逆、嗳气,张师认为反酸、口臭亦为胃气上逆之表现。常用方如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喜用药对,如嗳气不除、酸水上泛用旋覆花与代赭石(代赭石质重沉降,常用剂量10~15克,不可过大以免损伤胃气),呃逆不止用丁香与柿蒂,恶心呕吐用竹茹与枇杷叶、姜半夏与陈皮、紫苏梗与木香。
②温胃法:用于寒邪凝滞胃脘,症见胃痛遇寒痛甚、得温痛减、口淡不渴。常以良附丸加味,药对如香附与高良姜、白豆蔻与荜茇、干姜与紫苏叶。
③和胃法:用于肝胃不和,症见胃脘隐痛不舒或嘈杂。常与疏肝法(见下文)同用,药对如佛手与陈皮、香橼与枳壳。
④养胃法:用于胃阴不足,症见胃脘隐痛不舒、饥不欲食、口干欲饮、苔薄少津。方选益胃汤、沙参麦门冬汤,药对如石斛与北沙参、麦冬与天花粉。
⑤清胃法:用于胃热壅盛,症见胃脘烧灼、消谷善饥、口干欲饮冷水、口舌生疮、牙龈肿痛。以清胃散加味,药对如黄连与浙贝母、连翘与蒲公英或半枝莲、石膏与知母、白花蛇舌草与蜂房。亦用于胃黏膜病理提示慢性炎症基础上出现急性炎症、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之热毒较盛者,且现代药理证实连翘、蒲公英具有消炎作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和蜂房具有防癌、抗癌作用。
⑥开胃法:用于暴饮暴食后出现的胃痛、嗳气酸腐、不思饮食。取保和丸之意,药对如鸡内金与金荞麦、连翘与焦三仙以开胃散结消食积。
⑦护胃法:用于胃镜下伴见胃黏膜糜烂、溃疡,药如白及、三七面、凤凰衣、刺猬皮、煅瓦楞子。
2.2 素体虚弱,治脾为本
张师认为民以食为天,人以脾为本,“脾劳”则百病由生。临证若见素体虚弱、劳则病复者从脾论治。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在体合肉,喜燥恶湿,治脾包括补脾、升脾、运脾、悦脾、祛湿。
①补脾法:用于脾气虚弱、运化无力,症见食少纳呆、神疲乏力、腹胀便溏等,多选四君子汤。张师常说用药如用兵,讲究排兵布阵,此时当甘温益气之品作为先锋,药如黄芪、党参、白术、炒薏苡仁,其中黄芪补益之性最强,但用之不慎易致中气壅滞,而党参次之,白术补益之中尚祛湿,薏米药食两用,炒用后专于健脾。
②升脾法:用于中气下陷,症见胃下垂,或表现胃脘坠痛。方如补中益气汤、升陷汤,药对如黄芪与木香、黄芪与枳壳。张师谓木香可升(升脾气)可降(降胃气),需看与何药相配伍,木香与黄芪相配则健脾益气升提,与厚朴相配则通降胃气。
③运脾法、悦脾法、祛湿法:多不单独使用,常与健脾法同施。区别在于当病机以湿浊困阻中焦为主时,运脾与健脾同施应以运脾为主,健脾为佐。方以平胃散加味,用药多为味苦温燥之品,以应脾“喜燥恶湿”之性,药对如苍术与厚朴、苍术与石菖蒲。病机以脾气虚弱为主时,悦脾与健脾同施应以健脾为主,悦脾为佐,悦脾药如砂仁为醒脾开胃之要药,蚕砂重在化浊,藿香偏温兼可解表,佩兰性平和不伤阴。病机以脾虚湿盛为主时,当健脾与祛湿同施,祛湿有淡渗利湿、行气化湿、健脾祛湿、苦以燥湿、芳香化湿之别,淡渗利湿多用于下肢水肿或眼睑浮肿者,药用茯苓、萆薢、六一散、玉米须;行气化湿用于气滞中焦水湿运化不利,药用陈皮、佛手、大腹皮、焦槟榔;健脾祛湿多用脾虚泄泻,取参苓白术散之意,常用山药、生薏苡仁、白扁豆;苦燥分苦温与苦寒两类,苦温燥湿如前所述之运脾法,苦寒燥湿用于湿热中阻见口中黏腻或口气重、苔黄腻,药如黄连、黄芩、龙胆草、苦参,黄连偏于清脾胃大肠湿热止泻痢,黄芩清中上焦湿热愈口疮,龙胆草清肝胆湿热除口苦,苦参能清湿热止瘙痒;芳香化湿法同悦脾法。
2.3 肝气犯胃,治肝为要
张师认为肝与胃关系密切,生理上肝之疏泄有助于胃之受纳腐熟,病理上肝木过盛则横逆犯胃、疏泄不及则胃纳受阻。临证见因情志失调、肝气犯胃导致胃痛从肝论治。随着社会发展节奏加快,人们生活压力与日俱增,“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已得到广泛认可,心身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已有学者将胃病中的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纳入心身病证范畴。张师行医近三十载,勤求古训,运用肝主情志、“形神一体观”理念及“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从肝论治脾胃病治法达十五种。从肝论治包括疏肝、清肝、平肝、柔肝、滋肝。
①疏肝法:用于肝气郁结、疏泄不及影响胃受纳腐熟,症见胃脘胀满疼痛,伴两胁胀痛、善太息、心情抑郁、不思饮食、脉弦。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味,药如北柴胡、延胡索、郁金、香附、合欢花、佛手、香橼、八月札、白蒺藜。
②清肝法:用于肝气郁而化火,症见胃脘胀痛、吞酸、口干口苦、急躁易怒、面红目赤、舌红、脉弦数。因肝气疏泄正常自不郁而化火,常在疏肝基础上予以清肝,药如牡丹皮、珍珠母、栀子、黄连、夏枯草。
③平肝法:用于肝阳上亢,症见头晕目眩,喜用药对如天麻与钩藤、珍珠母与白蒺藜。
④柔肝法:常与疏肝同用,在疏肝基础上加入白芍、当归,体现刚柔并济之意。
⑤滋肝法:用于肝阴不足,症见胁肋脘腹隐痛、双目干涩。因乙癸同源,故肝肾同补,选一贯煎加减,药对如枸杞子与山茱萸、女贞子与墨旱莲。

03

胃痛经久不愈,治宜气血同调

胃属阳明,多气多血。“病初气结在经”,可见胀满疼痛,以胀为主,痛处不定;“久病则血伤入络”,可见刺痛或隐痛,痛处固定,夜间尤甚。张师临证通过气血同调,“疏其血气,令其条达”,使多数顽疾得以康复。“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乎脾”,“气为血之帅”,“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故常采取健脾益气活血法、行气活血散结法、养血活血通络法。
诸血属心,心生血、肝藏血、脾统血,根据药物性味归经,常选用归心、肝、脾经之药。
药对如炙黄芪与香附相伍,炙黄芪补中壮脾胃,气旺血自行;香附乃气病之总司,既可调气开郁,又可活血以推陈出新,二者合用,补中有行,行中有补。
活血药虽种类繁多,但各有侧重,如三七粉具有止血不留瘀,活血不破血之性。丹参偏于活血安神;酒大黄偏于活血通便。当归养血活血而不伤血,行血中之气,使气血各有所归,常用剂量10—15克,以防量大滑肠。郁金入心,专治血(行滞气,亦不损正气;破瘀血,亦能生新血)。姜黄入脾兼入肝经,理血中之气。延胡索入肝,能行血中滞气,气中滞血。
此外,亦用丝瓜络、九香虫、地龙等活血通络药深入络脉以除顽疾。
应用活血法不拘泥于症状上刺痛、痛处固定、夜间尤甚,或面色黧黑、肌肤甲错,或舌质紫黯、有瘀斑瘀点,临床上部分患者瘀血表现并不典型.但胃镜检查提示黏膜出血、增生等,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亦有效。

04

证见虚实夹杂,当消(通)补兼施

针对“虚中夹实”之候,纯补则壅滞,纯消则伤正,采用消补兼施,以期补而不滞,常用炒白术与鸡内金相配伍,张师谓“鸡内金乃鸡之脾胃,消积又可健脾胃,以形补形”,与白术同用健脾胃消饮食。因脾胃互为表里,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张师认为胃以通为顺,顺其气亦为补,多通补兼施,常用药对如党参与厚朴、党参与莱菔子。古人云莱菔子不可与参类同用,恐其影响参类补益作用,张师见解独到,认为脾胃同居中焦,针对中虚气滞者,通过党参健脾益气、莱菔子理气通腑,二者相得益彰,使得补气而不壅滞,行气而不破气。

05

三因制宜,灵活用药

“人以天地之气生”,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张师临证亦根据发病季节变化、所处地域、患者个体特点的不同灵活用药。
5.1 因时制宜
春季少阳之气始生,肝气升发,喜条达,且“肝木可疏脾土”,多用柴胡配白芍、柴胡配五味子,一散一收,一疏一敛,补肝体助肝用;长夏多暑湿,困遏脾阳,壅滞中焦,多用藿香、佩兰、砂仁芳香化浊以运脾;冬季严寒,多数病人本有畏寒肢冷阳气不足之象,受凉后又胃痛加重,此“阳虚寒凝”所致,多用杜仲、狗脊、益智仁、桂枝补肾助元阳,且张师认为杜仲补阳而不助火,狗脊补阳之力强于杜仲,益智仁可补先后天之阳,桂枝可温阳达于四肢,尚可配合香附、荜茇、白豆蔻、干姜温中散寒。
5.2 因地制宜
西北方易脏寒生满病,针对久居严寒之地表现出阳气不足的病人,重用温中散寒药如香附、荜茇、白豆蔻、吴茱萸等,少加黄连、生地黄以反佐,以防药物过于温热导致病人出现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东南潮湿之地多湿邪,祛湿虽有淡渗利湿、苦以燥湿、行气化湿、健脾胜湿、芳香化湿之不同,但针对久处湿地者仍以健脾胜湿为要。
5.3 因人制宜
妇人易忧虑者加合欢花、玫瑰花疏肝解郁,兼见月经不调、痛经有血块者用香附(谓妇科之仙药)、益母草、桃仁、红花;性情易急躁或高血压肝阳上亢者加珍珠母、夏枯草清肝平肝;好饮酒者多生湿热加玉米须、六一散;嗜食辛辣者易生火热加蒲公英、连翘;“胃不和则卧不安”,反之夜寐难安亦会加重胃脘不适,可加合欢花、柏子仁、酸枣仁、首乌藤养心安神,张师常说此时兼用柏子仁最优,因补脾药性多燥烈,柏子仁辛甘而润,故能在诸燥烈药中发挥悦脾的作用。

06

生活调摄,不容小觑

张师临证每每关注患者日常生活,有无相关诱因导致症状复发或加重,常说胃病“三分靠治,七分靠养”。“养”就是日常生活调摄,包括饮食调摄、情志调摄、运动调摄、起居调摄。
①饮食调摄:指导病人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勿过饱、贪凉饮冷、嗜食辛辣刺激之物、过食油腻,当三餐准时,细嚼慢咽,七分饱为好,应均衡营养,切忌偏食,此亦《内经》“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的诠释。
②情志调摄:遇到思想负担重的病人要细心开导劝说,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嘱咐病人“虽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但应常想一二”,豁达面对生活。
③运动调摄:适当运动可强健体魄,正气充足自可御邪,还可增加生活乐趣,建议患者根据个人喜好选择慢走、气功、太极拳、健身操、平板支撑等,保持劳逸适度。
④起居调摄:建议患者慎起居,作息规律,避免熬夜。
张师深谙诊疗胃痛之法,在准确辨证基础上,抓住从胃、从脾、从肝论治的主线,常常效如桴鼓。根据导致胃痛的不同原因提出三大法则:病起于饮食不调,从胃论治;病起于禀赋薄弱,从脾论治;病起于情志内伤,从肝论治。同时施治时亦不忘顺从胃、脾、肝的生理特性及从整体观念出发,灵活化裁处方。
本文摘自张伯礼、张磊《名医心鉴》
(0)

相关推荐

  • 胃痛、胃炎、胃溃疡,吃药就好,停了就犯?...

    胃痛.胃炎.胃溃疡,吃药就好,停了就犯?这6种胃病一定要学会区分 教你如何正确参考,常见的中成药. 一:寒邪客胃 温胃舒胶囊 -温中养胃,行气止痛.用于中焦虚寒所致的胃痛,症见胃脘冷痛.腹胀嗳气.纳差 ...

  • 归入胃经的平性中药列表/2

    A+医学百科 >> 药品百科 >> 中药百科 >> 归入胃经的中药列表 >> 归入胃经的平性中药列表 >> 第2页 海星(五角星) 味性:味 ...

  • 胃痛反复发作,中医提醒:治胃痛不能光治胃!

    胃痛是现代生活中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中青年更是胃病的高发人群,许多人或是忙于工作,饮食不规:或是生活工作不甚如意,心情烦闷:或是贪图一时爽快,恣意妄食. 这些恰恰都是导致胃痛的原因,若不及时治疗,可能 ...

  • 张声生:治疗脾胃病,用好补消温清四法

    补.消.温.清为中医临床中常用的四种治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强大的作用,能为患者缓解病痛之苦.治疗脾胃病时,是否能应用这些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如何应用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科主任张声 ...

  • 奉献一张专治胃痛的好方!

    胃痛是指以上腹部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多由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致.其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关系.其基本病机为不通则痛--气机不利,不荣亦痛--营养吸收弱.中医内科学认为,其病因为外邪犯胃.饮食 ...

  • 李克绍:胃痛的各种证治经验谈

    胃痛证治经验谈 作者/李克绍 胃脘痛的临床症状,颇为复杂,或痛在胃脘部位,或连及两胁:有的喜按,有的拒按:有感觉烧灼热痛者,有感拘急或胀痛者:痛在食前与痛在食后不同:常年作痛与季节发作各异. 其因不外 ...

  • 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治疗胃痛胃阴亏耗证

    一.一贯煎 处方北沙参10克 麦冬10克 当归10克 生地黄30克 杞子12克 川楝子5克 功能主治滋养肝肾,疏肝理气.治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胸脘胁痛,嗳气吞酸,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弦细弱.现用于胃 ...

  • 张声生之健脾十法与专方

    张声生之健脾十法与专方

  • ​益胃汤治疗胃痛胃阴亏耗证

    益胃汤 处方沙参9克 麦冬15克 冰糖3克 细生地15克 玉竹4.5克(炒香) 功能主治滋养胃阴.治阳明温病,下后汗出,胃阴受伤者. 用法用量上药用水5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两次服.所余药滓,再 ...

  • 一张专门攻克胃痛的好方!10味药,寒热并调、疏肝醒脾、补气和胃

    胃痛是指以上腹部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多由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致.其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关系.其基本病机为不通则痛--气机不利,不荣亦痛--营养吸收弱.中医内科学认为,其病因为外邪犯胃.饮食 ...

  • 张声生教授治疗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药对

    张声生教授治疗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药对规律,总结其药对治疗经验.方法:选择张声生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80例门诊病例资料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本信息.主症.证候.中药方剂等,运用病案一体化数据挖掘 ...

  • 李克绍:胃痛的各种证治法

    中医书友会第1995期 I导读: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胃痛证治经验谈 作者/李克绍 胃脘痛的临床症状,颇为复杂,或痛在胃脘部位,或连及两胁:有的喜按,有的拒按:有感觉烧灼热痛者,有感拘急或胀痛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