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跪在中国的4个日本雕像,日方要求拆掉,中国政府:3个条件

原创2021-10-06 17:10·全民历史观

在上世纪90年代,正值改革开放之际,较为贫困的云南腾冲县,突然得到了消息,世界500强、日本最大的军工企业三菱重工,要在腾冲斥资10亿,建立一条汽车生产线。

日本人给出的条件是,拆除腾冲国殇园里的4个雕像,并将墓园里日本人的遗骸交出来。

听到日本人的条件后,贫穷的腾冲政府和人民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这不是日本人第一次提出这样的条件了,为什么急需发展的腾冲人会拒绝呢?这要从一条公路说起。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为了保证中国与外界交通补给线的畅通,决定在云南修建一条可以通往印度洋的公路——滇缅公路。

由于国民政府没有多余的钱财和人力,来修建这条铁路。云南政府就自发筹钱,发动公路沿线居民参与修建。

在所有人的努力下,预计需要一年的公路,仅9个月就完成了。

滇缅公路修成以后,中国得到了更多的援助物资,抗战也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为了打开局面,出动大量军队,进攻越南。

很快便击败了在越南的法军,于1940年占领越南,并向滇缅公路逼近。

形势十分危急。国民政府为了保住这个仅存的国际通道,于1941年组建中国远征军,希望可以配合在缅甸的英军保住滇缅公路。

谁知,英军在日军的猛烈进攻下,毫无作战积极性,这导致中国远征军遭受了重大的伤亡。

远征军的溃败,让日军看到了机会,他们穷追猛打,不给一丝歇息的时间。

远征军撤回云南后又被迫放弃了易守难攻的腾冲,并将怒江上的唯一桥梁惠通桥炸毁,才终于摆脱了日军的追击,将其拦在怒江西岸。

远征军横渡怒江

日军在占领腾冲后,为了发泄怒火,将这里变为第二个南京,对平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杀戮,甚至进行细菌实验。一时间腾冲成为了人间炼狱。

杀戮过后,日军在腾冲的地底和山上修建了各种坚固的防御军事,甚至在城中的巷道也修建了隐蔽的据点。因为日军深知腾冲的重要性——只要占领这里,盟国的援助物资就到不了中国。

腾冲的失守确实给盟国带来了严重的困难。但远征军在遭受惨败后,一时难以聚拢军队进行有效反击,而当时的中国也没有多余的兵力再次打通滇缅公路。

中印公路

直到1944年,中国抗战开始进入反攻阶段。远征军的第20集团军,才在怒江集结,开始吹响了反攻腾冲的号角。

5月11日,集结完毕的20集团军,强渡怒江,向驻守腾冲的日军发起攻击。然而日军在腾冲2年多的时间里,修筑的防御工事非常坚固,再加上日军先进的武器装备。20集团军的一次次进攻均以失败告终。

与此同时,更大的困难也来了。远征军的士兵很多不是云南本地的,在雨季来临后,无法适应天气状况,作战能力变差。

大雨也让道路变得泥泞不堪,后勤供应不能跟上。导致很多士兵在受伤后,无法及时得到救治,因此壮烈牺牲。

腾冲战役

虽然情况很差,但远征军的士兵作战十分勇猛,他们很多都是第一次败退的士兵。经过2年的时间,他们非常想要攻下腾冲,洗刷之前败退的耻辱。所以,每一个远征军士兵,在每一次攻击时,都不要命地向前冲。

20多天后,凭借着士兵的英勇作战,远征军迅速扫清了腾冲城外的日军,将腾冲县城重重包围。

虽然已经沦为一座孤城,但驻守腾冲的日军仍不愿意投降。他们依托由山石修建的城墙,展开顽固的反击。

远征军虽然有重炮,但受限于城墙和堡垒,无法发挥作用,只能依靠盟军的空中轰炸。然而日军依靠地底的防御工事,可轻松躲避空袭。战争似乎陷入了焦灼的状态。

城外打得非常惨烈,腾冲城内的中国百姓也没有闲着。当他们听到中国军人在与日军作战时,非常高兴。

有些青年恨不得出城与远征军一同作战,但想要通过层层把守的日军出城,显然很困难。

于是这些人想到了一个办法,他们在城中集结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成立抗日训练班,在战争打响的时候,想办法破坏日军的物资补给。

虽然他们的行动无法短时间击败日军,但在整个腾冲之战中,却给日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腾冲战役

1944年8月,在远征军与城中百姓以及空军的配合下,中国远征军终于轰开了一道口子,进入腾冲县城。随后,两军展开了激烈巷战。

由于腾冲县城巷道密集,房屋众多。日军利用修好的密道,在众多房屋之中,迂回作战,导致远征军损失惨烈。每前进一步,都是尸山血海。

终于,在经过42天的艰难作战后,中国远征军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拿下了腾冲县城,这是国民政府收复的第一个有日军把守的县城。

战争虽然胜利,但损失也异常巨大。此战,历时127天,日军伤亡6000余人,20集团军,军官伤亡1234人,士兵伤亡17000多人。

由于战争惨烈,导致很多伤亡远征军战士,无法辨认身份,很多人的遗骸也就无法返回家园。

国殇墓园部分烈士墓

面对这样的情况,时任云南监察使的李根源,提议修建一座烈士陵园来安葬这些遗骸。腾冲的百姓与远征军士兵都表示赞同。

20集团军的军长霍揆章将其上报国民政府,很快便得到了批准。

这座烈士陵园的修建十分不容易,其钱财多为当地人捐献和从外地进行的筹款。在修建过程中,也有很多当地居民自愿前来帮忙。经过半年时间,陵园终于完工。

陵园修建完成后,监察使李根源从屈原的“楚辞”中选出“国殇”二字,为其命名为“国殇墓园”。蒋介石和书法大家、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园内的牌匾。

随后,9158名烈士遗骸,被安葬在墓园内。除了这些烈士,还有6000多名日寇也被安葬在墓园一角。

国殇墓园题字

之所以愿意埋葬这些日寇的主要原因是,云南天气炎热,如果任由尸体曝晒荒野,可能会污染水源,引发瘟疫。同时,腾冲的军民也是出于革命人道主义的考虑,决定埋葬这些日寇。

虽然大家愿意安葬这些日寇,但也不可能就这样放过他们。于是有人提议效仿“秦桧跪岳飞”的事例,以双手反绑的下跪姿势,面朝着被埋葬的烈士,安葬这些日寇。

在安葬的同时,腾冲军民也在所有日寇的前面树了一块碑,监察使李根源亲自写下“倭塚”两个字,来表示腾冲乃至全中国人对于日寇侵略行径的不满。

为了将不满表达得更清楚,同时也让后人更能体会到这一段艰苦的历史,腾冲军民在“倭塚”里还雕刻了四个跪着的日本士兵雕像,他们分别代表着当时在腾冲战役中的日军军官,为首的就是最高军官藏重康美。

跪拜的四个日本雕像

1945年,在墓园修成以后,日本多次对中国政府提出抗议,要求销毁雕像,归还日本士兵遗骸。对此,中国政府表示,要想中国同意,日本政府必须要完成三个条件:

日本必须先拆掉供奉战犯的靖国神社;

日本必须公开承认侵略中国的事实,正视日本曾经犯下的错误,并且对这些错误进行公开道歉;

以官方的名义郑重向腾冲这座烈士陵园中安葬的9158名烈士道歉。

对于这三个条件,日本没有答应,而是向中国政府提出可以以经济补助来代替。中国政府没有同意,称如果日本不答应这三个条件,那么“倭塚”就会一直待在这里。

时至今日,日本政府也没有完成其中任何一个条件。而这四个雕像,也面对着墓园里的烈士们跪了76年。虽然他们跪了这么多长时间,但这并不能抚平中国人民心中的伤痛。

中国远征军20集团军阵亡将士纪念碑

每当人们来到墓园,看着那些为了中华民族而捐躯的人,心情都是沉重的。而日本政府的行为,更是在这份沉重上,增添了无尽的怒火。

参考资料

吴俊希.1944腾冲之战 不能被遗忘的抗战血泪史.中国边防警察杂志,2015,(第5期).

余戈.1944年,腾冲之战.江淮文史,2017,(第5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