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知我很愠

前几天,在一个群里,推广我的《论语择善》。有一个群友,女的,看了觉得不错,于是加了我,找我买了一本,并给了我地址。过了一会儿,她突然给我发了一条消息,如下:

这不是间接地说我很丑吗?本教授向来玉树临风,风度翩翩,哪能受得了这种污蔑!于是心中大为不平,立刻找了一张上个月刚拍的一张照片,发了过去,满以为这下她一定会连连道歉,承认之前是误会,没想大她只简单地回了四个字:越抹越黑。

然后关键是,之前我还能看到她的朋友圈,刚才点进去竟然看不到了,原来她竟然因此而屏蔽了我!

简直了!我快要气炸了,世间还有如此美丑不分、颠倒黑白的人!是可忍,孰不可忍?第二天上完课,正好穿着衬衣,看上去比较正式,于是在国学馆自拍了一张,发给她,并说:给你一个觉今是而昨非的机会。没想到她仍然极其简练而又极其委婉地回了一句:我不会以貌取人的。好吧,我彻底无语了,回了一句:我不跟严重丧失审美能力的人交流。然后气犹未消,跑到QQ空间里,发了一条说说:

由此我想到《论语》第一章中的那句:人不知而不愠。我的《论语择善》中引朱熹的话说:“不愠不是大故怒,心中略有不平之意便是愠。”(《朱子语类》卷十九)按照朱子的意思,自己被人误解了,只要心中稍有愤愤不平之意,便是愠了。如此看来,在生活中,受了误解,甚至污蔑,也要淡然处之,心如止水,不起波澜,如此才能算做到“人不知而不愠”。我虽然熟读《论语》,也深知这句话,但仍然还是做不到,遭遇误解,仍然会恼怒,会急切地想要去辩驳,想要去扭转对方的观念和认知。就好比这件小事,有人说我长得丑,而我自以为自己很帅,至少跟丑这个字没有丝毫关系,但对方不过只是一个素昧平生的微友,何况隔着一层屏幕,用文字表达出来,又不是当面对我说的。尽管如此,我仍然还是禁不住会愤慨,会愠怒。那一瞬间,我很受打击,深深觉得自己能知不能行,枉注了一遍《论语》。不过转念一想,人不知而不愠,谈何容易?连孔子本人都做不到呢。否则,当他接受南子的召见,回来后受到子路的误解时,也不至于连连赌咒发誓了。看来人不但要有道德,有修养,同时也应该要有趣,有情。如果一个人道德修养极其之高,但却心如槁木,甚至不近人情,这种人只好刻作偶像(土偶木像)摆在庙里供人瞻仰,不过偶像只是偶像,没有血肉,不会哭泣。我在《论语择善》中对于“子见南子”这一章的《发挥》里的一段文字,正好可以补充我所想表达的意思,不妨抄在这里,作为本文的结束。当然,聪明的读者或许已经看出来了,这同时其实也是变相地在推广《论语择善》这本书:

【发挥】南子美而淫,孔子高而帅,相见之下,难免招来旁人瓜田李下之议,因此子路不悦。在这种紧要关头,一向淡定的孔子也急了,连连发誓赌咒。读者看到这里,或许会坏坏地一笑,原来孔子并非看透一切,内心也并非是铁打不动,他也是个凡人,处在风口浪尖上时,也会发急,也会失去常态。但正是他的发急,他的失去常态,却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可爱却不陌生的孔子。

附:《论语》原文:

6.28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