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清末御医瞿文楼头疼经验

简介:

瞿文楼出身世医之家,父亲瞿子安是光绪30年前后太医院御医。他幼承家学,后考入太医院医学馆,于光绪三十四年以一等一名的成绩毕业,后任太医院肄业生、恩粮(有薪金的实习医师)、医士、八品吏目(相当于住院医师)。辛亥革命以后,在北京南池子官豆腐房13号行医开业。

1934年,瞿文楼与孔伯华、萧龙友等创办北平国医学院,历时15年,共培养学生700多名。曾被聘为北平国医学院、华北国医学院教授,讲授《儿科学》等课程。其传人有赵绍琴、周慕新、栾志红、金子文等。1930~1936年瞿文楼为弟子赵绍琴讲授中医,并批改论文。

瞿文楼行医四十余年,诊病周详,辨色看舌尤为精细。对温病有精深研究,强调宣畅气机,均以引邪外出为要。治疮疡外症,每用调和气血,不专恃用凉法,认为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消而祛之。对眼疾治疗有独特见解和经验。

1949年后,曾担任北京中医学院、北京中医学会、北京市第二门诊部顾问等。

临床问疾,瞿文楼强调“治病求本,详论细参,辨色看舌,务在精细。”如对眼疾有独特的见解,认为:“目虽为火户,但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眼病根于五脏,发于六腑,虽内外原因甚多,治之仍重在辨证,不可谓目赤者火热之邪,用苦寒泄之即可。他指出:“目为火户,火郁发之,郁结当宣,切忌用凉,遏其气机,热不解而日重矣。”又说:“肝开窍于目,虽为火户,但非实火也,亦不尽是虚火。肝为藏血之脏,血不足,则肝阴失养,阴不足则阳必亢,亢则主热。热者种类繁多,有因郁而致者,有因湿阻滞络脉者,有暴怒之后,血瘀气滞者,有外因而引起内伤者……必须详辨,再行施治。俗医见风火赤眼,每用黄连苦寒之极,最遗后患。不知当须先治风热,养血息风。”治慢性眼疾,他则多从肾水考虑,常说:“眼不治不瞎,耳不治不聋,必须详细审辨,从本治之,否则不利于病。”

对温病治疗,强调宣畅气机。他说:“温病热疾,切不可专事寒凉。

瞿文楼与萧龙友、孔伯华等创办北平国医学院,历时15载,共培养学生700余人,为中医教育做出了卓越贡献。门人弟子如赵绍琴、周慕新、栾志红、金子文、李焯、吴静芳、于梅君、王秋侠、王鸿士、郭乃贤、袁崇光、金世元等均为当代名医。

头痛一症,很多疾病都可能出现。瞿文楼老师对治疗偏头痛在辨证论治方面有其独到之处,通过学习和临床实践,收获很大,今讨论如下:

在祖国医学文献中有头风、脑风及真头痛等记载。从中医学的认识,它是有内因及外因的。在外因多是风、寒、暑、湿、痰及火热等;而内因就是气亏、血亏、肝阳、浊邪上犯清阳,但无论那种原因引起的头痛,都必须从虚、实、寒、热、表、里及气、血等进行辨证论治。

一、属于外因

1.从风邪引起的,多以恶风、恶寒为主,常伴有发热或体痛,风邪中受太阳经,故头痛项强、背脊疼痛、腰痛等见证为主,每遇风凉必加重,往往眼脸抽痛,甚则略肿,或皮肤作痒,舌多白腻滑润,脉象多属浮滑。若以风寒邪气为主。则用辛温疏解,或辛温解表法;如属风热者,舌必红、脉必浮数,可用辛凉清化法,如桑菊饮之类。

2.从热邪引起的,以面目俱赤,心烦口干,且阵阵头痛剧烈,痛则心烦灼热,大便干结,渡黄且少。舌红、苔黄、脉多滑数,病人情绪急躁,可用清眩丸、龙胆泻肝之类加减。

3.从寒邪引起的,多发于冬季严寒季节,发则四肢清冷,形寒面色苍白,大便溏软,小渡清长,舌白润腻,脉象多属浮

4.暑热引起的头痛,因暑热邪气上蒸,暑多夹湿,暑热伤气,故气短乏力,脉象虚漏无力,舌多白滑且润。当以清暑化湿为主,如藿香正气汤、六一散化裁。若属老年,或中气不足时,可用清暑益气方法。

5.湿邪头痛,湿邪上蒸必以沉重为主,因于湿,首如裹,湿阻阳气不宜,故中院满闷,湿困于脾,故四肢疲乏无力。脉多沉软、沉迟,或缓濡而力弱。治湿邪必以祛风、苦燥、淡渗诸法,如羌活胜湿汤等。

6.痰阻清阳,浊阴遇清阳不升,而引起头痛,多以体胖痰湿素盛为主。痰多脉必滑,舌苔多腻厚,或垢厚。痰浊内阻则肺必受戕,转则咳嗽,重则喘鸣。痰阻清阳不升,头必眩晕而沉痛,胸中满堵,动则喘逆。治痰浊必以清化方法,如二陈汤之

类。属于痰实蕴热者可用三子养亲汤;若老年气分虚者以清肃化痰,少佐益气为主,如橘半枳术丸之类;如肺热过盛时,用二母宁嗽丸之属;若是燥痰可用清燥救肺汤;若是饮邪可按水饮方法治疗,如小青龙汤等。

7.滞热不化导致头痛,见症多以口味恶臭,脘腹胀满,暖气恶臭尤甚,大便不畅,舌多黄厚,脉象滑实有力,治疗必以导滞通腑方法。如保和丸、凉膈散、防风通圣散之类。

二、属于内因

1.气虚头痛,多以面色淡白,动则气短为主,舌胖苔滑,脉虚软且力弱,经常气促乏力,好逸恶劳,喜食肥甘,动则头面汗出,汗后形寒肢冷,多是老年体质过差,气分不足,清阳不升,头目不清且痛。治疗必以益气补中为宜。如香砂六君子汤,

补中益气汤等。

2.血虚头痛,由于血少阴伤,体质不足,面色不华,心烦急躁,舌体偏瘦,心悸梦多,两脉弦细小滑,治疗当以养血为主,如四物汤、归脾汤等。若血虚肝热、火热上灼,可用丹栀道遥散之类。

3.肝阳过亢,由于阴伤血必少,寒热化火,热邪上扰,致成头痛,多因恼怒之后引起,肝阳过亢,两脉弦滑有力,便结溲黄,舌红干裂,治之以泄热清上为主。俟热减邪轻,再行养血育阴。本病根据肝热情况,实火者可用龙胆泻肝汤先祛肝热。若属

阴不足阳有余者可用潜阳育阴,滋养下元,先用羚羊钩藤汤加生牡蛎、石决明等,后以二至丸、丹栀道遥丸以治其本。

4.浊邪上蒙,头闷胀痛,全是因痰浊蕴郁,清阳不升,吴鞠通《温病条辨》卷三湿温55条谓:湿温久羁,三焦弥漫,神昏窍阻,少腹硬满,大便不下,宣清导浊汤主之。这就指出了湿邪阻遏清阳,清阳不升,浊害空窍,头痛发作,大便通而不爽,当用升清降浊方法。用宣清导浊汤治之(猪苓、茯苓、寒水石、晚蚕砂、皂荚子等)。

5.其他:如脑肿瘤、脑积水或其他肿物压迫颅腔引起疼痛,可转外科处理。

先师瞿文楼先生是以辨证论治为主,他经常对偏头痛尤其甚为满意。自己经过二十余年的体会应用,确有一定疗效。

【病案举例】

例一王某某,女,28岁,双桥医院外科病房护士,1985年9月21日初诊。

病程二年,右侧头痛,掣及目珠,甚则呕心,呕吐,时发时止,夜寐不安,纳食尚佳,大便干结,小渡赤热。舌苔薄白质红,脉沉细。此风火蕴热上扰,疏风清热止痛。

处方:薄荷10g(后下),白芷10g,细辛3g,川芎30g,省头草10g,竹茹10g,5付。

二诊(9月25日):

头痛已止,原方又服3剂而愈。

例二王某某,女,41岁,第一机床厂,1986年5月12日初诊。

后脑勺痛,口舌生疮,心烦乱易急怒,夜寐安时有梦,咽中干,纳食少,大便正常。舌苔黄腻,口腔溃疡,脉细弦数。肝胆郁热,治以清肝泻热,以止其痛。

处方:菊花10g,生珍珠母30g,钩藤10g,川棵子10g,蝉衣10g,连翘10g,公英15g,马齿苋10g,4付。

二诊(1986年5月16日):

头痛口疮将愈,心乱喜静,夜麻有梦,体倦乏力,烦急已解,舌苔薄白,脉沉弦。

处方:生珍珠母30g,白蒺藜10g,川棘子10g,郁金10g,枳壳10g,柏子仁10g,黄柏10g,野菊10g,5付。

三诊(1986年5月21日):

前症状大减,心乱烦急近止,口疮已减轻,舌苔薄白,脉沉细。

处方:生珍珠母30g,野菊10g,连翘10g,地丁10g,马齿苋10g,川楝子10g,钩藤10g,5付。

例三胡某某,男性,33岁

主诉:从1973年起,左侧额部头痛颇重,每年发作3~4次,发时头痛颇重,每日2~3次,时间持续一小时左右,疼痛发时,面色苍白,汗出淋漓,饮食二便无异常。舌质红、苔薄白,脉象细弦数。此风热久蕴,内郁已久,治法以疏风清热为主。

方药:薄荷叶6克、川芎30克、细辛3克、香白芷6克、菊花10克、珍珠母30克。

上方服用三剂之后,头痛已止,几年来未再发。

小结

川芎是辛香走窜之品,用之以散风止痛,为其主要效果,今人恐其香散而不敢重用。考古人也有不同看法。如《医学启源》说:“补血,治血虚头痛。”王好古认为:“人手足厥阴经,……

补血,治血虚头痛之圣药”。瞿老常用川芎以其补虚,治血虚头痛,随证变通,收效颇著,但宜证消停药,不可久服,防其走泄真气,若用之得当,配伍得宜,则效如样鼓矣。

本文摘录《吴静芳内科心法》

按:吴静芳赵绍琴夫人,跟赵绍琴同时御医瞿文楼学医。瞿文楼老年中风,卧床不起,吴静芳赵绍琴夫妇赡养瞿文楼老直至去世。吴氏集数家名医之长,对内、妇、儿科,针灸等都独有心得擅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痕病、精神分裂症、

癫痫、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胃肠神经功能紊乱、神经官能通带状疱疹等更具特色。吴氏对食疗营养和药膳颇有研究,常结合病证进行辨证食院疗效显著。

左手伤寒右手温病 发起了一个读者讨论 关于头痛有妙招的可以分享哦! 精选讨论内容

高级中医师陈寿柏~耒阳

任何疼痛都跟患者本身体质、环环相扣!任何病都是一样!没有固定的药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