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延生:最年轻的鲁艺老校友

这一次为纪念“5.23”文艺座谈会讲话,跟随中央音乐学院的艺术家们来延安,向延生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多少次回延安了。

“东山的窑洞是不是拆了?有没有留下最后的影像资料?”延安,这片他出生的黄土地,在向延生心中是老家一般的存在,所以,他每次都说“回”延安,而不是“来”延安。

向延生,著名的音乐史学家,1939年,出生在延安鲁艺附近东山上的一孔窑洞里。

他的父亲是著名作曲家向隅,老鲁艺音乐系筹建者之一,《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时,向隅担任首席小提琴师和乐队队长;他的母亲唐荣枚是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跟随丈夫来到延安,担任鲁艺音乐系教员,被称为“延安夜莺”。1940年《黄河大合唱》恢复《黄河怨》演出时,冼星海亲自挑选她为最佳演唱者,此后《黄河怨》的演唱一直由她担任。

父母双亲巨大的光环是向延生对鲁艺感情的起点。但,他与鲁艺的故事却不止于此。

1987年,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成立后,向延生担任了17年的副会长和常务副会长,一直在为鲁艺老校友的事情前后奔忙。

“这不光因为我父母是鲁艺的老艺术家,”向延生说,“我自己也是鲁艺老校友。”

听起来有点难以置信!他今年才80岁。但确实如此。1945年,歌剧《白毛女》在延安首演时,6岁的向延生就参与了演出,是剧中年龄最小的演员。因此,他被认定为鲁艺的老校友。

你听,向延生的名字,也打着延安的烙印。

说起这个名字,还有一段故事,这名字是毛主席给取的。

1939年7月1日,向隅夫妇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他们欣喜地给毛主席写信,希望能给孩子取个名字。

信里这样写道:“我们的小孩——一个男孩——是七月一日生下来的,因为他刚巧在伟大的日子里进入了这伟大的时代,我们都希望得到您的光荣给他取一个名字,如果您同意的话请给我们回信。”

18天后,夫妇俩收到了毛主席的复信,信中说:“取名延生如何?如以为不妥,请你们自己拟出两三个,我替你们选择一个。因忙迟复,是以为歉!此复向、唐二同志并庆祝你们的小孩。毛泽东九月五日。”

这个孩子就是向延生。

毛主席给他取名的信件,向延生一直保留着。出于私心纪念,很多次国家文物征集时,他都没舍得交出去,但2017年初,向延生把它捐给了延安鲁艺文化园区。

对鲁艺特殊的情感,让向延生每次回延安,都关注着鲁艺的变化:环境整洁了,条件优越了,展出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向延生希望将来能更多挖掘出鲁艺的内涵,希望鲁艺精神发扬光大。他捐赠的那封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信件,如今正保存在延安鲁艺纪念馆里。

得益于父母的影响和自身特殊的成长过程,向延生后来专门从事音乐历史研究工作,1965年他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成为一名出色的音乐史学家,主要致力于中国近代音乐史研究。延安鲁艺,也是他重要的研究对象。他还受邀担任延安大学鲁艺学院客座教授,以实际行动给延安提供艺术支持。

向延生说:“延安是个大有可为的地方,我希望更多青年艺术家,能像当年的老艺术家们一样,把艺术的根扎在这里。”(记者 牛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