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飞翔:架起文学与心理学的桥梁

魏锋专访(微风读书会ID:weifeng279965337)

史飞翔:架起文学与心理学的桥梁

文/魏锋  竹子

西安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历史深厚、文脉绵长,“一城文化,半城神仙”。街头走过衣着平实的男男女女,勤快务实,不讲虚的,不玩花的——这就是生活在西安这个地界人的特点。在这千千万万的人当中,有一个人叫史飞翔。他是作家,是学者,是心理咨询师——一个被誉为是当下最具人文思想的心理咨询师。

中国文史出版社重磅推出史飞翔第15本著作《民国大先生》

之所以说最具人文思想,是因为他书出的多,有15本;文章发表的多,多得“遍地开花”。他以“终南山隐士”为题的,探讨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系列文章引起了社会极大关注。以前他不习惯出现在人前,很拘谨、很腼腆,经常做一些幕后的工作,但现在他似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二十多年持续不断的阅读写作和思想操练,让他沉稳了很多,步履轻盈,眼神温和,整个人看上去儒雅、平和,但却不乏力量。

“一个人日常行为表现出的状态很大程度上就是他内心潜意识的呈现”。如果按照这句话来推论,如今的史飞翔已经拥有了一个宁静而又磅礴的小宇宙,有了一种学者的气象与风范。

在耕耘了文学与学问这两块园地后,史飞翔“中年变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心理学。作为心理咨询师,史飞翔这样说:“我从未长大,但我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成长。成长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拥有对他人痛苦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体验能力。”

谈到学习心理学的契机,史飞翔说:“ 38岁那年,我经历了一场重大的‘精神危机’。当时人生、事业进入了一个‘瓶颈期’,整个人陷入了一种巨大的苦闷、焦虑之中。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依然不快乐?”史飞翔一遍又一遍地不停叩问。一个偶然的机会,史飞翔误打误撞地闯入了心理学的世界。

虽然大学时也选修过心理学课程,但史飞翔真正接受系统的心理学训练却是在2017年。2017年,史飞翔报名参加了海尔森的心理学培训。从此,只要一有时间他就去听课,成了班上最勤奋的学子。就这样,史飞翔一边听老师系统讲授心理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一边自修,顺藤摸瓜、按图索骥,当时他几乎购买、阅读了图书市场上能见到的所有和心理学有关的书籍。那段时间他整个人“走火入魔”,一心扑在心理学上,乐此不疲、孜孜不倦。

与国学大家刘梦溪先生

与著名学者霍松林先生

学习之余,史飞翔遍访名家,虚心请教,得到了王家同教授等著名心理学专家的耳提面命。为了深入了解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史飞翔曾花了一个月时间到某三甲医院精神科实习,每天一大早挤公交车从城南到城东。早上打扫卫生、拖地,中午跑腿买饭,屁颠屁颠一整天,晚上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此时家人早已酣睡。再就是,他放下身段,像一个小学生一样,一个接一个地去拜访那些入行早的心理咨询师,询问心理咨询行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就这样,经过了一年多的学习与实践,史飞翔不仅系统了掌握了心理学知识、取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而且建立起了自己对于心理学独到而又深刻的认识与体悟,更重要的是他有了一颗助人的心。

学了心理学后,史飞翔开始认真地反思自己。他开始学着接纳自己,不与自己对抗,并对他人抱以更多的理解和宽容。有心理咨询师写过这样一个案例,“2008年汶川地震,我在灾区邂逅了一位来自欧洲的心理援助专家。我当时不知为什么对这个话题有兴趣,问她:‘像您这样做了很多年心理咨询的人看来,是不是一切邪恶都可以理解?’当时这位老太太思考了一会儿,认真回答说,‘一切’这个词,她不敢说,但要说‘绝大多数’,是可以的。”

在陆陆续续地做了一些个案之后,史飞翔对人性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他说:“日常生活中,即使那些你最不能理解的事情,其实背后往往都有你所不知道的原因。”“我有一个女咨客,人长得文文静静,工作、家庭也挺和睦,可是她内心就是有冲突。她觉得自己精神出轨了……作为一般人,很可能对此毒舌吐槽,或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妄加评判。但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你无论如何都不能那样做。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们应当知道,喜欢上一个人或是一个人的某些方面,不是‘不要再这样了’,或‘我发誓再也不这样了’这样的自责所能解决的。你对着打着死结的铃铛发脾气,有用吗?你得接受死结这个事实,然后去找到为什么它打了个死结,这个死结是个什么结构,它有什么特点,什么原因形成的,怎样才能解开它?”

史飞翔与严歌苓等人同获美国世界华人周刊授予的“世界华文成就奖”

谈到人的心理,史飞翔说:“其实所有的心理疾患,除了遗传、诱发事件等原因外,很大程度上都源于自我内心的冲突。精神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我们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对自己个性的接受。你越是能坦然接受自己,你的生活就会越美好。人的生命能量有限。花费太多的精力在一些人或事上,自然不再有能力顾及另一些事。内在的纠结往往比外在的牵绊更让人消耗能量。就像那个女性朋友,其实她内心很清楚自己问题症结所在,但是要鼓起勇气去面对自己的心结是多么的困难,那可不像撕扯一个快递包装——无论包装得多么严实,都能在短时间内干净利落地剥囊取物。既然这样,那就别光顾着只和自己作战了,精疲力竭怎么有力气去看更广阔的世界呢?除了爱情,你还拥有整个世界。”

从“文学” 到“心理学”,史飞翔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对此他这样坦诚到:“其实文学是离心理学最近的一门学科。文学就是人学。好的作家都是在人性的探索上孤军深入,进而取得不凡的成就。文学和心理学都是研究人的心理,研究人性,它们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心理学能为文学提供很多素材,而文学能为心理学插上翅膀,使它走得更远。文学和心理学互为支撑、相得益彰。所有伟大的作家无一不是洞悉人性、觉察内心;同样,那些伟大的心理学家,很大程度上也是文学家,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弗洛姆,无一不是如此。他们的著作文辞优美、思想闪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在迷茫中寻求出路的人。”

采访中史飞翔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 “你不一定要成为心理咨询师,但一定要懂的心理学”。史飞翔说:“我很清楚,自己肯定成不了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因为我太敏感,内心又柔软,很容易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但为了进一步觉察自我、了解人性,写出好的文学作品,我必须做个案,积累人生体验。尽管我成不了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但我可以做一名心理工作者,没准哪天还能成为心理学家。我可以写文章,可以讲学。用我的笔,用我的口,去向社会大众普及心理学知识。我的理想是在文学与心理学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说到心理学的未来,史飞翔说:“改革开放四十年使得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由‘物质时代’进入了‘精神时代’;其二是由‘躯体疾病’转入了‘心理疾病’。调查显示,目前中国上班族的压力高居全球第一,过劳死的人数也是世界第一,中国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目前,我国已进入一个心理疾病的多发期,精神卫生状况不容乐观。一个属于心理学习的时代正在到来,心理学将成为一门‘显学’”。

“人人都有症状,但症状不等于病。我们应学会带着症状去生活。”或许正是因为自己当年有过那场“精神危机”,史飞翔对精神患者特别能理解,他戏称自己是“受伤的医者”。事实上,很多心理学家都是“受伤的医者”。阿德勒天生佝偻病,从小体弱,5岁时得了严重肺炎,差点死掉。但他从未放弃自己,克服自卑,自信乐观,一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成为一名心理医生,创立了“个体心理学”并写出了伟大著作《自卑与超越》,为人们指出了一条自我发展的光明之路。马斯洛的童年既孤单又不快乐,因鼻子长得过大而一度认为自己“相貌丑陋”,极度自卑。上大学后,读了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受到极大启示,从此以“自我实现”为人生目标,终于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不仅如此,很多心理学家的理论,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个人的遭际。华生因癫狂于爱情而从学术巅峰跌入谷底、斯金纳因痴迷于鸽子的“迷信”而笃信强化原理、弗兰克因被囚于纳粹集中营而感受到“生命不能承受之痛”、皮亚杰因“酒神狂欢似的兴奋”而不得不创作哲学小说来加以抑制、弗洛伊德因两岁半时看到母亲的裸体而发现“俄狄浦斯情结”……

史飞翔开玩笑说自己是“泥菩萨”。他说:佛、菩萨、罗汉是三种不同的境界。佛已经开悟,证得无上果位;罗汉是“自了汉”;惟有菩萨是“渡人渡己”,大慈大悲。心理咨询师要有“菩萨心肠”——自度度人、自助助人。

最近,史飞翔又发起成立了陕西“星期六心理沙龙”。 陕西“星期六心理沙龙”是由陕西地区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工作者成立的一个学习共同体,其宗旨是“自助助人、自度度人”。陕西“星期六心理沙龙”由我国著名心理学专家王家同教授担任学术顾问,具体活动形式包括读书会、心理沙龙、现场观摩、专家授课、案例分析、同辈督导、心理互助、公益活动等。沙龙成立以来深受欢迎。

“心理咨询师是行走在人间的神,是‘人类灵魂的救赎者’。我希望,我能成为点亮人们内心光亮的那盏灯,哪怕我的力量微不足道。”采访最后,史飞翔动情地告诉笔者。

史飞翔与作者魏锋

【采访回放】

在终南山做心灵的“隐士”

——专访终南文化研究专家,70后新锐文化学者、散文作家,西安翻译学院终南学社副秘书长史飞翔

来源:《中国职工教育》2014年第1期/总第260期P55——58

本刊特约编辑:魏锋

“想了解终南山文化,有时间去采访下史飞翔,这可是一位终南文化研究专家,70后新锐文化学者、散文作家,很有写头的人物。”几月前,笔者与《西部献血报》编辑于国良席间谈起了“文学陕西梦”人物采访计划。

在终南山山脚下,创东方“哈佛”的西安翻译学院师生相约终南山下这个叫太乙宫的小镇。2008年,我国著名民办教育家、西安翻译学院创始人丁祖诒教授在这里创办了一所以终南文化为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机构——陕西终南学社。

笔者和史飞翔见过几面,又是很要好的文友,这位出生于陕西省乾县的农家学子,22岁背负理想进入西安翻译学院学习并留校参加工作。在这个读书求学的人间仙境,现任终南学社副秘书长的史飞翔,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对终南山及其隐士文化的系统研究,是一名虔诚地终南山心灵的“隐士”。10月份,陕西人民出版社将推出国内第一本从学理上对终南山及其隐士文化进行系统研究的学术专著《终南隐士》和多年来行走、研究终南山的“心灵之作”《终南守望》,这两本书的作者就是史飞翔……急切采访他的胃口吊了起来。

“西安翻译学院就在附近,本次导航结束!”九月二十七日,国庆节长假前最后一个休息日,笔者驱车经过九转十八弯终于行至西安市长安区太乙宫镇西安翻译学院,前来对这位终南文化研究专家,70后新锐文化学者、散文作家史飞翔进行了专访。

盼望着有朝一日我自己也能买一本书

“傻一点儿,笨一点儿,懒一点儿,冷一点儿,就做一件事:写作”。在终南学社办公室,史飞翔一边沏茶,一边与笔者聊起了起来。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史飞翔出生于渭北高原关中乾县农村,从他记事起,读书就是一种奢侈。

“农村人每年过春节前都要收拾屋子,将文字镶嵌墙上,用来装饰房屋。”史飞翔介绍说,刚会识字的他,对文字产生了兴趣,然而,在农村能读到的就是课本,其它阅读教材更是寥寥无几。“走了一天亲戚,读了大半天报纸”他回忆说,有一年春节刚过,童年的他跟其他小伙伴一样,正月走亲戚拜年,令他难忘地是他在第一次看到亲戚家的报纸墙——把一张张的旧报纸抹上糨糊,贴在土炕的墙上。

那时起,他几乎每次走亲戚,只要看到报纸,都会如饥似渴地读,像一匹饥饿的小羊,贪婪地汲取着有限的知识。亲戚看到史飞翔扭着脖子,脸几乎是贴着墙,一个字、一个字地在那儿读,忍不住说:“娃啊,小心读坏了眼睛。”随即竟毫不犹豫地将那张报纸从墙上扯下送他。

“小时候,我最大的梦想,就是盼望着有朝一日我自己也能买一本书。”史飞翔说,刚入学那会儿,他从别人那借了一本连环画《武松打虎》,书没看成却给弄丢了,同学和母亲一起来到史飞翔家里要求赔书,为此,生气的父亲气狠狠地揍了他一顿,并向同学家长致歉赔书。

“如今书越来越多。书还在不断地买,但无论如何怎么也找不到当年买书时的那种温馨、甜蜜的感觉了。”史飞翔说,还有一件事他记忆犹新,有一年暑假,为了有书读,他和村里的小伙伴夜深人静的时候跑到废旧的土窑洞“挖蝎子”,辛辛苦苦十多天,换来10元钱的收入。

“怎样花这笔钱呢?”在那个年月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史飞翔想到了买书,实现自己的梦想。

“哥有钱了。走。咱到县城买书走。”于是,他叫来比他小两岁的弟弟,趁家人午休时间,骑上自行车,直奔县城而去。

县城离家几十里路,坐车单趟至少在一个多小时,骑自行车走了三个多小时终于到了县城。“当时是暑天,天热得要命。又是午后,出村不久就热得满身是汗。”史飞翔说,要实现自己的买书梦想了,心里特别高兴,我们边走边商量买什么书?

“弟弟要买《西游记》,我要买《水浒传》。一时争执不下。最后,下定决心,两本都买,一人一本。”说起这段童年往事,史飞翔开心地笑了,一根二分钱的冰棍都舍不得吃,他们直奔新华书店,买了一本《西游记》和《儒林外史》,剩余的钱买了一本连环画《张飞卖瓜》……

“那时真傻。”一晃20年过去了,每当弟弟提起这件事情,都会呵然一笑。

“终南山” 是思想和灵魂的归宿地

“终南山不仅是我学习、生活、工作的地方,同时也是我的‘第二故乡’,转眼间十五年,我一生中最为青春的岁月都留在了这里,这里记录着我的成长历程,也见证着我的喜怒哀乐。这里不仅是我的栖身之所,也是我思想和灵魂的归宿地。如今对我而言,终南山已由一个地理名词演变成为一个精神概念。”史飞翔说,陕西散文学会会长陈长吟先生为我书写过一副对联:背倚终南根性稳,面朝关中浩气多。这副对联成为史飞翔日常精神生活的一个写照,他把一生中最为青春的岁月都留在了终南山,终南山成为他精神的故乡。

“说实话,当时我做梦也没有想到终南山会成为我日后工作的主要内容,更没有想到我会走上终南研究的道路,作为一名终南山的探索者、追寻者,最主要的是要偏中思想、学术的研究。”2008年,西安翻译学院成立了一所以终南山和终南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专业学术研究机构——陕西终南学社,西安翻译学院特意将史飞翔调往学社任职。作为陕西终南学社的一员,史飞翔甘于寂寞、在终南山下“面山而立”,孜孜以求,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不断追问、探索着这个世界的浩淼无垠和深邃博大。

学社成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史飞翔参加了长安终南山佛教协会举办的一个为期一周的文化夏令营,与佛结缘,随后经常跟随佛教协会心一居士拜访隐士。史飞翔说,一个必然因素是他骨子里天生就有一种“隐士的基因”,生性散淡、不喜拘束。他一直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种隐士情结。“其实隐士并不神秘,它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即:过一种心灵的、精神的生活。人人都能做自己心灵的‘隐士’。”他对终南山隐士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在当今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不管你承不承认,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种或隐或淡的隐士情结。试想,当我们被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逼得无路可退的时候,当我们面临种种诱惑而身心疲惫的时候,当我们左冲右突仍无法找到慰藉心灵的途径和出路的时候,我们是否萌生过退隐的想法?我们是否憧憬那种闲云野鹤、恬淡安静的隐士生活?”

“坦率地讲,这十几年来,我过得很苦。几乎没有一日不在读书。即使是过年这样的日子,我也照读不误。以至于累得昏倒在厕所。”史飞翔告诉笔者,终南山是“龙脉”,是“众山之祖”,是传说中“仙界与红尘的分界”,是“月亮山”,是“父亲山”,是中国南北地理的分界线,是“献给地球的礼物”。终南山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一座山,也是精神上的一座山。如同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落基山,甚或是希腊神话中众神居住的奥林匹斯山一样,终南山也是一座具有世界文化意义的历史名山。终南山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与此同时,终南山还是个人的,人人心中都有一座终南山。

“我耗时最多、下功夫最大的是对终南山隐士文化的思考。”为了深入研究终南山隐士文化,史飞翔购买并阅读了大量有关隐士和隐士文化的书籍,眼睛始终紧盯着国内外关于隐士研究的最新动态,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有用的信息。

“我是个性情中人,读书最容易深陷其中。读到精妙处,忍不住击节叫好;读到伤感处,止不住泪眼婆娑;读到激愤处,耐不住拍案而起;读到谐趣处,憋不住哑然失笑。然而更多的时候还是像袁中郎读徐文长诗那样,忍不住叫唤……”史飞翔坦然地与笔者聊起了他在终南山的精神之旅,从一个最初连终南山名称都不知道的愣头青,迈向终南研究领域,他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不断探索。

功夫不负有心人。史飞翔将在终南学社工作期间的所感所悟写成了两本书《终南隐士》和《终南守望》,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

在研究终南山的过程中,史飞翔发现最能诠释和说明终南山历史兴衰,最能代表终南文化形态、内涵和发展变化的典型是终南山的宗教文化。而最能代表终南山宗教文化的则是终南山的隐士(隐逸)文化。因此,隐士便成为解读终南山的一把钥匙。读懂了隐士,也就读懂了终南山。为了更好地提升个人工作,实现终南学社成立的初衷,除过正常工作日时间,史飞翔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读书上。:“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史飞翔说,自己在每本读书笔记的扉页写下对自己的要求,当别人游山玩水、迎来送往的时候,他将独居在终南山,在思想和灵魂的归宿地开启自己的精神之旅。他一边广泛购读古籍藏书、思想史、学术史、历史、哲学、社会学、西方经典、教育学、学人随笔,还涉猎佛学等;一边深入终南山腹地进行实地的考察体验。

10月份,陕西人民出版社将隆重推出史飞翔两本最新终南山研究著作。其中,《终南隐士》从终南山的地理概念入手,探讨了终南文化,特别是隐士文化。全书重点阐述了终南山隐士的定义、分类、嬗变,以及市场经济下的终南山隐士和终南山隐士对现代人的精神启示等。《终南守望》一书是一本文化随笔集。全书分为终南禅修、终南悟道、终南名士、终南行脚、终南参访等6个专辑,是史飞翔多年来行走、研究终南山的“心灵之作”。

《终南隐士》一书系国内第一本从学理上对终南山及其隐士文化进行系统研究的学术专著,与以往书籍不同的是,该书虽采用学术的笔法,但文笔轻松,饶有趣味,既是一本地域文化专著,又是一本大众读物,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终南守望》不同一般地理意义上的行走考察,而是偏向深层次的精神思索,堪称是一次引发心灵的“终南问道”之旅。

采访中,笔者还了解到,日前,陕西人民出版社正在加紧出版史飞翔旨在描写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精神风骨的《大师真面孔》一书。另外,西北大学出版社也将出版他的一本学术随笔集《学问与气象》。

文学的使命在于探索人生

走进史飞翔的文学世界,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他是一位谦虚的学者,一位勤奋的作家。近几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文化、人物的研究和写作。采访中他多次提到一个作家有无责任与担当,有无忧郁与崇高,有无使命感,这其实是判断一个作家与伪作家的试金石。

“作家要有担当精神,一个作家若没有忧患,没有同情,没有悲悯,没有人道主义精神,即使他有天大的才华和本事,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摆弄文字的匠人,一个干瘪的精神的侏儒。”史飞翔说,文学创作是一种非常个体化的劳动,它需要你静下心来甘愿去坐冷板凳。“我没钱花,我不能去抢;我不能为了挣钱,就原谅我写出我不满意的文章”。他经常告诫自己,作为一名作家,更多的是关注人生、关注艺术,要写出深刻、有意义的作品。

在谈到为什么选择文学的时候,他说记得在一个大学里搞讲座,在互动环节,有一位同学问他:“史老师,你为什么这么喜欢文学呢?”他的回答很直接:“我当时就说,我爱文学就和你们喜欢‘挖坑’打游戏一样,它只不过是一种兴趣和爱好。”史飞翔认为,文学应该是一个愉悦的修炼,自我的修炼,它不过是一种爱好,是一种兴趣,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从本质上来讲,就跟一个人,一个老头坐在街头给人补鞋,一个农村来的大嫂起早贪黑去街道上卖鹌鹑蛋,或者说跟一个农民驮着一大筐苹果去城里卖一模一样。他说,记得当代文坛上有一位作家这样说,对文学应该像养花一样去养养它,但不要太认真。对文学更真实的态度就是不要把文学作为一种生存之道,或者说一种职业,这样就会背离文学的初衷。

“文学不是凭空产生的,文学创作绝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学是人生的影射,人生经历是文学的源头。那些未能将我置之死地的事物只会让我变得更有力量。”史飞翔对散文的创作也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他认为,当下散文创作有两种倾向,自然、乡土、花花草草;新潮主义。而唯独没有思想。好的散文,一定要有好的思想、深的见底。在散文创作中,他一直保持着学者型的文化散文的写作风格和写作品位,写得较为深入,思考的路径也是新鲜的,尤其他那些对历代文化精英为人为文的解读,对中国文化人心理的剖析,对人性本质的挖掘和思考,对于人物历史命运和政治命运的探索与拷问,对于纠缠在浑浊社会追求真理与光明的内心彷徨与挣扎,苦闷与矛盾,复杂的心理感受,无奈的文化苦旅,都给读者有了更深的认识。

“史飞翔的《墓志铭中看人生》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人生奥秘的窗户,是一篇极致精美的短文。”2009年9月11日,由西安市委宣传部、陕西师范大学及国际新移民笔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国际新移民华文作家笔会”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作为一名年轻的作家,史飞翔的散文《墓志铭中看人生》荣获《世界华人周刊》世界华文成就奖“荣誉奖”。

近年来,史飞翔的多篇作品纷纷入选教材、书籍及词典。其中《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英雄情怀》入编江西高职高专院校专用教材《大学语文》、《霍达和她的穆斯林的葬礼》入编《高中语文阅读欣赏高三年级(下)》、《丁祖诒和他的“第二希望工程”》入编教育部中小学德育教材《当代中国著名人物美德故事第一辑》。此外他的文章《关于小说创作的几点体会》还作为经典例句被写入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学生成语词典》。

截至目前,他已出版散文集《为灵魂寻找镜子》、《红尘心语》、《读书与冥想》、《有一种沉默叫惊醒》、《历史的面孔》、《秦川散文》(合集)、《学问与生命》《学问与气象》等10部著作。有多篇作品先后入选《大学语文》、《高中语文阅读欣赏》等大中小学教材及各种权威选本。近年来先后在《世界华人周刊》、《国际日报》、《世界日报》、《星岛日报》、《环球华报》、香港《大公报》、《澳门日报》、《东京文学》、《香港文学》等多家海外报刊连续发表各类散文随笔200多篇,引起海外华文文学界强烈关注。他的散文厚积薄发、舒缓有致,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深邃的道德意识和浓郁的悲悯情怀”,被称为是典型的文化散文。

采访中,笔者随机和史飞翔调侃起来。“文学在你生命中的作用有多大?”笔者问到。“我绝不夸大和高抬文学,但是如果把文学从我的生命中抽掉的话,假如说把我的生命比做一座大厦的话,我想我的整个生命,特别是精神生命肯定会轰然倒塌。”他说回顾多年来的文学,他努力的方向是,从文学到学问。

作为一名终南文化研究专家,新锐文化学者、散文作家,史飞翔的散文体现了他对人生、对社会、对读书、对传统文化的深深思考,对劳苦大众的关注和悲悯。近年来,他应邀先后在陕西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西北大学现代学院、西安翻译学院、西安思源学院、陕西省委党校、白鹿书院、西安佛教文化研究中心雁塔论坛、长安终南山佛教文化夏令营等多处演讲中国传统文化、读书以及文学艺术,受到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好评。

作为陕西新生代散文作家的重要代表人之一,史飞翔创作丰硕,文章频频出现于全国各大报刊,引起文化界普遍关注。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教授得知史飞翔致力于民国时期学人研究后,欣然为其题词“学在民间,志在个人”。著名文学评论家、茅盾文学奖评委李星认为史飞翔的散文创作“走的是知识型散文写作的路子、文化散文的写作路子,是学理性散文。

陕西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方英文这样评价史飞翔:“史飞翔是一颗读书的种子。作家永远、也只能由另外的作家(书)发酵出来,正如美酒只能由五谷杂粮而非石头煤球发酵出来一样。生活只能告诉我们经验:我们人人具有的智慧基因,却唯有通过阅读、无休止地阅读,方可能被激活。未被激活者,就是书呆子,学究,或者无所不晓的乏味之徒。史飞翔的读书之旅,是高山仰止之旅,是见贤思齐之旅。他笔墨畅朗,敬畏深情,读之拔俗也。”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专家、孙犁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阎庆生评价史飞翔的散文简净、凝练,似平淡而实丰腴;茧中抽丝,婉曲摇曳,有回廊曲院之致。轻松中寓哲理,善于把历史的情思化作一些意象,在方寸之地腾挪起舞,见出了精彩。著名散文家、中国散文学会副秘书长、陕西散文学会会长陈长吟评价“飞翔则保持着一股昂扬的锐气。他的言论中常流露出一些激愤、一种批判精神,一份人生的执着,因此作品中也就凭添了许多穿透力。”……关于史飞翔的作品,诸多专家、教授、评论家、作家、资深编辑等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行笔至此,笔者不禁心如潮动,年轻的史飞翔,在终南山做着一个心灵的“隐士”,行走于学问与文学的路上,与山为友,心怀天地,继续着自己的文学之旅。

终南山心灵的“隐士”不仅是陕西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我们期待着,也衷心地祝愿史飞翔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人物链接:

史飞翔,著名文化学者、作家,人本主义取向心理咨询师,陕西“星期六心理沙龙”创始人,国内多家知名心理咨询平台特聘咨询师。已出版《为灵魂寻找镜子》《红尘心语》等著作15本,被誉为是当下最具人文思想的心理咨询师。擅长领域:自我探索与个人成长、职业生涯规划、两性关系、婚姻情感、中年危机、亲子家庭、人际关系、情绪疏导等。

(0)

相关推荐

  • 终南山隐士 (上)

    终南山隐士 (上)

  • 双语《陆地诗词》(167)咏终南山(书法舞蹈版)

    咏终南山 陆地 脉起昆仑尾扫嵩, 四时如画碎霓虹. 谈佛论道终归儒, 争到南屏撞晚钟. Ode to Mt. End South By Lu Di Tr. Zhao Yanchun Picturesq ...

  • “禅”,究竟是什么?

    在阿城的<威尼斯日记>中,有这样一段对"禅"的探讨: 一个学问很大的人去问"禅"是什么,禅师先给他倒茶喝.茶杯里满了的时候,禅师却不停止倒茶,于是溢 ...

  • 免费课堂报名|作家邢小俊:揭秘终南山居山者的活法

    "没有故事不居山.从城市来到山上的人,虽各有各的问题和故事,虽然他们背景.心态.以及隐居生活的取向与修行的方式不同,但目的都在寻找人生的幸福与快乐." 终南山中的隐士,他们中有僧人 ...

  • 散文天下|终南诱惑

                              □   杨辉峰         终南山,因居天之中.都之南,故称"中南山".<诗经>.<山海经>等典籍中 ...

  • 终南山隐士(下)

    终南山隐士(下)

  • 史飞翔丨学问与心态

    1941年秋,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生王叔岷被北大文科研究所录取为研究生.于是他背着一包书.抱着一张古琴,怀着"奇书十万卷,随我啖其精"的心情,兴冲冲地来到四川南溪县李庄板栗坳. 来到 ...

  • 学史崇德,在学思悟践中锤炼平常心

    5月13日上午,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许达哲率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前往长沙县许光达故居.汨罗市任弼时同志故居和纪念馆,围绕"学史崇德"主题,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并进行第三次 ...

  • ▎中建史 ▎醍醐寺五重塔——刘学鹏组

    一 历史是恢宏的,恢宏的只粗线条地勾勒出时代的轮廓,无法廓清那些构成历史的细节:记忆是模糊的,模糊的只朦朦胧胧地留下过去的大概,却难寻潜藏在深处的微小.让苍白的记忆充实圆润曾经的记忆,用模型图文去观照 ...

  • 小小便签,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

    「您在教育上有任何问题,欢迎留言」 点上方蓝标即可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 告读者 本人才疏学浅,阴差阳错,成了一名教书匠.做一辈子班主任,成了我难登大雅的梦想.承蒙大家厚爱,粗糙的文字得到了近5万关 ...

  • 史飞翔:学问与心态

    1941年秋,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生王叔岷被北大文科研究所录取为研究生.于是他背着一包书.抱着一张古琴,怀着"奇书十万卷,随我啖其精"的心情,兴冲冲地来到四川南溪县李庄板栗坳. 来到 ...

  • 孩子18岁过后,一定要懂得真相#史记 #抖来学习#学浪计划#开学一课@DOU 小助手

    孩子18岁过后,一定要懂得真相#史记 #抖来学习#学浪计划#开学一课@DOU 小助手

  • 阿姆斯特丹:史上首座3D打印的钢桥梁投入使用

    majer @ 2021.07.19 , 10:22 有史以来首座3D打印的钢桥,已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投入使用.为了建造它,机器手臂把逐层沉积的桥梁结构焊接在一起,总共用掉了4500公斤的不锈钢. 这座 ...

  • 随笔随悟|魏增刚​:热烈祝贺史飞翔读书会隆重成立

    热烈祝贺史飞翔读书会隆重成立 文/魏增刚         昨晚在写了两篇文章之后,依旧发了出去,发给了几个网刊编辑,投了几家报刊,然后收兵.等着后边网刊刊登,报刊呢,当然是希望上刊,希望奇迹发生,希望 ...

  • 会计学院|“以史铸魂,共学党史”系列活动

    以史铸魂,共学党史 为加深广大师生对党史的了解,加深对党的认识和理解,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路线,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提升学工队伍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近日,会计学院组织学生干部开展"以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