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中国8成记者月收入万元以下调查报告,是如何调查来的?
“少年豪情赋新诗,壮志凌云几人知?清贫自古出英才,富贵从来多白痴。“这是记者康钊离职感言中所摘取的一首诗。离职,对于这几年的媒体行业来说再正常不过,从2014年开始,记者离职几乎成为了传媒圈每月的标配性话题,而从去年开始的央视离职潮更是引发了业内的高度关注。
张泉灵去做了投资、郎永淳当上了B2B电商平台的副总裁、段暄加盟了王思聪,所有的迹象似乎给人一种从业人员正在纷纷逃离这块衰退之地的感觉,业内在议论记者大批离职的同时,也开始重视记者们的职业生存状态。
去年,一篇《离天津爆炸现场最近的记者,本月工资可能就2000》的新闻被纷纷转载,记者们的工资水平逐步浮出水面被大众所关注,工资低自然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不过,相比于工资低,拿不到工资更有“看点”。去年被曝出的《生活新报》欠薪以及今年的《贵州日报》欠薪事件,给媒体行业的唱衰论又多了几个活生生的案例。
蓝媒汇联合美通社昨日发布《2016中国记者职业生存状态与工作习惯》调查报告就显示,超过8成的职业记者月均收入在1万元以下,近6成的一线新闻记者表示“收入待遇”因素将会是其离开目前岗位的最主要原因。
此外,情怀与收入往往是一个矛盾体。报告显示,有43.6%的受访者表示不看好其所在媒体的发展前景,26.7%的受访者表示“无法实现个人新闻理想”。
不过,有部分业内人士质疑报告之中“近7成(68.9%)的记者,表示在未来五年的职业发展计划里还会继续从事采编职业。”这项数据。一位媒体观察人士表示:“既然有超过40%的人不看好媒体行业,为何还要继续从事采编行业?”
历时三个月、共得到1477名记者参与的这份调查报告是如何出炉的?对此,蓝媒汇对话了美通社受众拓展部负责人刘晓林。
蓝媒汇:《2016中国记者职业生存状态与工作习惯》在业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为什么想到要做这个调查?
刘晓林:其实美通社在2010年年末的时候就曾经做过国内最早的一个针对记者社交媒体使用习惯的一个调查,当时调查的规模更大,有超过2500名记者参与,调查结果也被传播业界和很多新闻院校引用为案例或教材。
蓝媒汇:做这个调查的目的是什么?调查的具体实施阶段分工的?
刘晓林:目的很简单,正如我在白皮书前言中所提到的,我们更加关心记者这个群体的职业生存状态,关注记者心中对媒体趋势发展的理解。就在2周前的1月15号,美通社在北京组织了一场大型的媒体沙龙活动,有幸邀请了超过260名记者一起聚会畅聊这次调查中关于媒体趋势的见解,和媒体自身的发展变化情况。
做这次调查的另外一个目的,我们也希望了解作为内容的生产者,媒体职业记者的生存状态、工作习惯发生着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又将对媒体内容的生产与传播、企业公关与记者的媒体关系方面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些不仅是媒体人希望了解的问题,也是作为品牌的企业非常关心的问题。
调查有较明确的排期,从10月中旬开始策划调研,主要是定位这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期间我们也和一些记者,包括企业公关传播经理去聊他们的想法,希望通过了解来问出他们心中最关心的问题,或者是对传媒、传播行业有意义的问题,我们希望为业界呈献一份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
蓝媒汇:对这个调查结果有什么感想?
刘晓林:昨天在微博上转发了一下这次的调查报告白皮书,很多之前疏于联络的记者朋友给我发来私信,说我们这个调查做的很有意义,感谢我们有这样的一个报告来关注媒体人,包括几位在新闻传播学界的师长,也给予了我们这次调查很高的评价,这些反馈和支持也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与肯定。
蓝媒汇:作为中国巨变这场“伟大变迁”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中国记者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似乎干得越来越辛苦,您如何看待目前中国记者的职业生存状态?觉得怎么才能有所改观?
刘晓林:关于记者职业状态的几个问题,我们也遗憾的看到大部分记者的收入并没有随着从业时间、经验的增长有明显的提升,这跟经济的发展是相对不对称的,其实报告中也提到每个国家记者收入的情况也不同,与媒体产业和经济的发达程度都有很大关系。未来的媒体一定需要市场化生存,一点资讯总编辑吴晨光老师和三联生活周刊的李鸿谷老师也都美通社视频访问中反复提到,优质的内容才是媒体公信力的保证和最大的资本,媒体的发展关乎每一个作为个体的媒体人的未来发展与生存,记者有责任和有义务生产更多的优质内容,通过优质内容推动媒体的发展前行。
蓝媒汇:报告中指出,记者对职业技能的培训需求丰富,目前中国媒体的职业技能培训现状是怎样的,在调查中有哪些发现?
刘晓林:第一部分调查有一个印象最深的问题是记者对未来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很多的记者选择了希望加强“深度故事报道”的技能学习,这让我们看到,虽然现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对新闻信息的传播更加的短平快,但是无论是从内容的生产者还是内容读者的角度,对深度内容的需求都是很大的,这将会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媒体内容形式的探讨。
蓝媒汇:在调查中,首次加入了对部分自媒体身份受访者的定向邀请调查,主要是哪些类别的自媒体吗?
刘晓林:自媒体主要是来自财经、科技互联网、生活时尚类的。
蓝媒汇:在媒体大环境不容乐观的背景下,不少媒体人在逃离这个行业,但报告显示,在一线的新闻记者编辑受访者中,有近7成(68.9%)的记者表示在未来五年的职业发展计划里还会继续从事采编职业,您认为这有哪些原因?
刘晓林:我认为是记者这个职业的特殊性,采编是一个经验人脉积累的行业,记者的主要技能是内容生产能力,和对行业的积累和把握,所以记者相对转型的空间和选择并不多,去企业从事公共关系或内容创业是比较多的去向选择,另外,内容创业能够生存也有很高的门槛,每个人的职业理想和擅长的工作技能不同。还有很多体制内的记者在非一线城市,相对媒体发达的北上广转型的机会较少,还是会有转型后的生存压力。
蓝媒汇:这个报告对传媒行业会产生哪些预期影响?
刘晓林:报告中有很多有意思的发现,比如记者工作习惯方面,对信源的信任度、记者使用利用社交媒体的目的和方式,原创内容生产的特点、衡量内容成功的标准、与企业公关人员沟通的喜好习惯等等,尤其是第三部分企业公关媒体关系这方面的调查,也是国内首次有针对记者群体的反馈研究企业媒体关系的调研,对企业传播人员来讲很有价值。
蓝媒汇:这个报告发布之后还会有哪些后续动作?
刘晓林:2016年我们将会同时在在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韩国、日本等多个亚太国家和地区展开本次记者调查项目,也会将亚太记者调查白皮书翻译为多种语言集结成册,对于希望进入亚太地区开展业务的企业来讲,也是一个更多的世界范围内的企业了解和关注记者群体的职业状态、工作习惯的一个很有价值的参考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