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遇汪道涵购书
东海大楼新华书店
上海的老市长汪道涵先生“嗜书”是有名的,在政界、学界留下许多佳话,而我有幸两次巧遇他购书。
第一次巧遇是在上海南京东路东海大楼,那时这里是上海新华书店的总店,天天人流如织。进了大门,从两侧大楼梯上去,就是一个很大的玻璃橱窗,这里每周更新各种新书,读者们往往在这里浏览后再分散到各个柜台。一天傍晚,我正在橱窗前浏览,见挤在我前面的一位老者自言自语地说:“袁鹰,老作家啊!”那声音怎么那么熟悉?我定睛一看,原来是汪市长。我轻轻地向他打了声招呼,他朝我笑了笑,用食指指了指嘴巴,然后就挤出人群,走向右边的文史哲经区域。
那时读者与书架之间隔着一个柜台,读者需要什么书,要请营业员从书架上取。隔着柜台,汪老就是戴着老花镜也看不清书名,营业员发现后,打开腰门,请汪老进去。汪老挑出一本书,便转身交给一位站在柜台外的年轻人,我猜大概是他的秘书吧。我把汪老所挑之书的书名记在纸条上,一共有30多本,经济类为主。当秘书拿了营业员开好的小票去收银台付款时,汪老见我一直跟着他,还在做记录,就过来和我攀谈,问我在看什么书,当我说出自己的职业后,他笑了,说:“怪不得那么敏感。”此时,营业员已把书结结实实地捆成两捆交给秘书,汪老同营业员和我握握手就走了,一点儿没惊动书店领导,也没影响读者。营业员说,汪市长经常来的,是这里的大客户,若他有段时间没来,便会把新书送去,请他挑选。
第二次巧遇是在普陀区白玉路上的中国经济书店上海二店。这家书店是上海锻压机床二厂在1987年开办的,由于经营得法,奉行“读者为‘帝’,信誉为本,时效为首,服务为优”的经营方针,生意十分红火,店内常年保持四千多种经济书籍在售,许多书是独家经营。白玉路远离市中心,是条僻静的小路,正如那里的居民所说:白玉路因这家书店而出了名。
我为写一篇长篇通讯而去这家书店采访了几次。发现店名和店内悬挂的“经世济民”匾额都是由汪老题写的,可知他与这家书店的关系非同一般,仇金江经理告诉我汪老已来过九次了。
1992年4月19日,我拿了文章清样去请仇经理审稿。临近中午,仇经理留我一起吃盒饭,并悄悄地告诉我,刚刚接到通知,汪市长马上要来。当时,汪老己从市长岗位上退下来担任市政府顾问,但市民们仍然亲热地称呼他“汪市长”。我也十分兴奋,汪老第十次来这里买书竟被我意外碰上了。
不一会儿,汪老果然来了,他走进店堂,环顾四周密密麻麻、层层叠叠的书籍,立刻找起书来。店领导为不影响他选书,便在办公室里等候。
不知是哪位读者眼尖:“那不是汪市长吗?”人们顿时涌了过来,拿了新买的书请汪老签名,并不宽敞的店堂一下子被挤得水泄不通。读者实在太多,经工作人员再三挡驾,才把汪老从人群中“解救”到经理办公室。
汪老每次来都是满载而归,赞叹这里的图书品种新、多、全。然而,今天他看到书店的工作人员为了增加书架,把办公室一缩再缩,连办公桌都叠成“二层楼”,大家只好站着说话的情景,非常感慨。他对书店这种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行为表示赞扬。
在表扬之后,汪老说:“不过,书店的经营,我看还要有所改进。”仇经理赶忙拿出笔来。“不用记,我来写。”汪老提起笔,边写边讲:
这时,工作人员进来说店堂里的读者少了,汪老的指点迷津也就到此“刹车”。他像一位老学者一样,戴着老花镜,顺手拿起《在华尔街的崛起》《利率导论》《西方金融史》……
时隔18年了,汪老早已作古,书店业从兴到衰又到兴,经营业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汪老当年提出的建议,对如今的书店经营者依旧有很大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