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通州区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分析(一)
2019届通州区上学期高三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唐朝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的朝代,融合了旷达不羁、骁勇好战和返璞归真、不问世事的复杂魅力。从多个角度来看,唐朝不论在话语权、文化影响力还是军事实力上的成功,都得益于它践行了当今世界备受推崇的全球观以及包容性。这种难得的达观态度,让唐朝获得了非凡的张力以及随之而来的从容不迫。
唐朝在太宗、高宗、玄宗这三个不同时期,所面临的敌人和对手区别很大。彼时,游牧民族尤其是突厥的兴起,使得突厥帝国成为不可小觑的草原帝国,而突厥帝国和拜占庭王朝之间关系密切,和其他欧亚帝国也是关联重重,这给唐朝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迫使它必须采取行动。
不可否认,唐朝是少有的好战王朝。在唐太宗、唐高宗时期,突厥汗国、薛延陀汗国、西域诸国、西突厥汗国先后为唐朝所灭。最盛期唐朝版图东至朝鲜半岛,西达中亚咸海,南到越南顺化一带,北抵贝加尔湖。在唐朝298年的历史中,对外战争达到130多场,高句丽、突厥、契丹、吐蕃、南诏、大食、回纥都成为唐朝的征战对象;对内,唐初统一战争、安史之乱、宪宗削藩、武宗削藩、庞勋起义以及唐末藩镇割据等从未停歇。
此外,唐朝的好战特性也源于其统治集团内部婚姻和血缘关系的捆绑固若金汤,这在很大程度上阻断了阶层的流动性,所以唐朝自下而上,普遍燃起了一种骁勇的激昂情绪。
唐朝杰出的军事家苏定方出身平民,然而他无往不胜,征西突厥、平葱岭、夷百济、伐高句丽,“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成为一代名将,荣升权贵;薛仁贵大败九姓铁勒,功勋卓著,官职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封平阳郡公。所以,军事征战逐渐成为唐朝前期社会流动的重要渠道。
某种程度上,唐朝前期之所以屡战屡胜,其关键点在于唐朝前期的军事力量是多样化的,和想象中具有规律性、组织性,系统严密的军事结构完全不同。唐朝前期的统治集团和内亚游牧民族关系紧密,这些游牧民族常年以部落形式在唐朝的军事组织中作战,包括突厥的重要领袖都会带着自己的部落站在唐朝的立场上对外发起军事行动,这也是唐太宗能取得巨大胜利的原因,直到唐高宗时期,这种情况仍在延续。但另一方面,这些部落的态度也不完全坚定,究竟靠向哪一边,处于不断变动之中。
此外,唐朝的开放性体现在其开阔的全球视野,对情报的掌握逐渐变成统治集团的外交利器,并大幅度提高了军事行动的成功率。反观清朝,直到19世纪初鸦片战争之前,才慢慢建立起一套情报系统,知道英国在印度、尼泊尔这些地方是有行动的,但唐朝所掌握的情报,从周边诸国到拜占庭帝国直到后来的阿拉伯帝国,不一而足。
(取材于网络)
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旷达不羁:心胸开阔,不受拘束。(这个选项涉及到“羁”的意思,大家联想“羁鸟恋旧林”)
B.返璞归真:去掉外饰,还其本质。璞,美玉。(掌握词义还是要重视造字法,带“王字旁”的字都和玉有关,大家应该学会整理。)
C.从容不迫:非常镇静、不慌不忙。
D.不一而足:指同类事物很多,无法列举齐全。(不一而足,更为直接的翻译应该是不一一列举就足够了。足的意思是“足够”)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突厥的开始兴盛迫使唐朝及时采取了军事行动。(同样是偷换了句子的主语)
B.军事征战逐渐成为了唐朝社会流动的重要渠道。(原文是“唐朝前期”,这是范畴方面的错误,原因是语言表达不严谨。这种问题只要细心比照原文,都不会出错的)
C.少数民族常以部落形式在唐朝的军事组织中作战。(把原文的“游牧民族”改成了“少数民族”,偷换概念。)
D.对情报的掌握大幅提高了唐朝军事行动的成功率。
(这道题再简单不过了,ABC三项的错误都属于同一类型,所以这道题的技术含量不高。)
3.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一项是(3分)
A.践行全球观和包容性促使唐朝在话语权、文化影响力和军事实力上取得成功。
B.在唐朝298年的历史中,对内战争和对外战争频发,这使得唐朝版图日渐扩大。(前后句之间没有任何因果关系)
C.突厥领袖率部落站在唐朝立场上对外发起军事行动是唐太宗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
D.唐朝统治集团内部婚姻和血缘关系的牢固捆绑在很大程度上阻断了阶层的流动性。
材料二
在举国尚武的唐朝,隐逸之风却甚盛。曾写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高适在科举失败后隐居十二载,直至天宝十一年(752年),时任陇右节度使的唐朝名将哥舒翰邀请他加入自己的幕府。自此高适投身军旅,一路高歌猛进。
除了此般略显功利的隐逸之外,相当多的隐居之举则是源于仕途挫败或人生失意,但却不因此沉沦的高洁操守。
王维早年怀揣强烈的政治抱负,却因唐朝政局连年动荡不安,未能有所建树而倍感失落,在终南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言志抒怀;李白一生数度隐居山林,少年时期在岷山隐居,玄宗时期遁入白兆山桃花岩,著名的《山中问答》正是在此时问世。
唐朝在教育普及性方面远超当时世界上任何其他政权,这也是其成为中国文化鼎盛期的原因之一。那个时期,即便是参军的人也并非目不识丁,而是有一定文化能力,这和后期很多缺乏文化知识的人加入军事集团完全不同,使得唐朝在文化层面极具张力、群星璀璨。
总而言之,多样性是唐朝最为突出的特质。它海纳百川,允许不同形态的生活方式共生,不追求所谓的统一,甚至可以说,唐朝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统一性。直到宋朝之后,国家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才开始逐渐增强。
(取材于《新周刊》)
4.下列对材料二中有关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高适对董大的劝慰,是说前路有知己,定有识君人。以此作赠别,足以鼓舞人心。
B.幕府,最初是指古代将军的府署,亦指运筹帷幄的大将。后世将地方军政大吏的府署称作幕府,幕府中的僚属称幕僚。
C.“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出自王维的《终南别业》。王维是盛唐著名诗人,他的诗多咏山水田园,与孟郊合称“王孟”。
D.《山中问答》是李白的一首七绝,“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以问答形式抒发诗人隐居生活自在天然的情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在于平时的积累,不多讲)
5.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在举国尚武的唐朝,隐逸之风却甚盛,相当多的隐居之举源于仕途挫败或人生失意。
B.唐朝成为中国文化鼎盛期的原因之一是在教育普及性方面远超世界上任何其他政权。(还是对概念的范畴描述不当,同于第2题)
C.唐朝政局连年动荡不安,很多怀揣强烈政治抱负的青年,因未有所建树而倍感失落。(错误原因同上)
D.唐朝时,即便是参军的人也都有一定的文化能力,这使得唐朝在文化层面极具张力。(这道大题的选择题出得不好,错误基本上属于同一类型)
6.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短语中对唐朝特点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多样性 B.好战性 C.统一性 D.开放性
7.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为二者共拟一个题目,并说明拟写此题目的理由。(5分)(只要包含两则材料中的两个要点即可,战争和归隐,这是考归纳能力,重点还在说明理由上,因为什么,所以什么,这种思维方式大家一定要掌握)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8-12题。(共19分)
醉之乡,去中国不知其几千里也。其土旷然无涯,无丘陵阪险;其气和平一揆,无晦明寒暑;其俗大同,无邑居聚落;其人甚精,无爱憎喜怒,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其寝于于,其行徐徐,与鸟兽鱼鳖杂处,不知有舟车械器之用。
昔者黄帝氏尝获游其都,归而杳然丧其天下,以为结绳之政已薄矣。降及尧舜,作为千钟百壶之献,因姑射①神人以假道,盖至其边鄙,终身太平。禹汤立法,礼繁乐杂,数十代与醉乡隔。其臣羲和,弃甲子而逃,冀臻其乡,失路而道夭,故天下遂不宁。至乎末孙桀纣,怒而升糟丘,阶级千仞,南向而望,卒不见醉乡。武王得志于世,乃命公旦②立酒人氏之职,典司五齐③,拓土七千里,仅与醉乡达焉,故四十年刑措不用。下逮幽厉,迄乎秦汉,中国丧乱,遂与醉乡绝。而臣下之爱道者,往往窃至焉。阮嗣宗、陶渊明等十数人并游于醉乡,没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云。
嗟乎,醉乡氏之俗,岂古华胥氏之国④乎?何其淳寂也如是!予得游焉,故为之记。
(取材于王绩《醉乡记》)
【注释】①姑射:传说中的仙山名。②公旦:周公姬旦。③五齐(jì):古代按酒的清浊分为五等,称作“五齐”。④华胥氏之国:寓言中的国名,后作梦境的代称。
昔余尝至一乡,辄颓然靡然,昏昏冥冥,天地为之易位,日月为之失明,目为之眩,心为之荒惑,体为之败乱。问之人:“是何乡也?”曰:“酣适之方,甘旨之尝,以徜以徉,是为醉乡。”
呜呼!是为醉乡也欤?古人不余欺也。吾尝闻夫刘伶、阮籍之徒矣。当是时,神州陆沉,中原鼎沸,而天下之人,放纵恣肆,淋漓颠倒,相率入醉乡不已。而以吾所见,其间未尝有可乐者。或以为可以解忧云耳。夫忧之可以解者,非真忧也;夫果有其忧焉,抑亦必不解也,况醉乡实不能解其忧也。然则入醉乡者,皆无有忧也。
呜呼!自刘、阮以来,醉乡遍天下;醉乡有人,天下无人矣。昏昏然,冥冥然,颓堕委靡,入而不知出焉。其不入而迷者,岂无其人者欤?而荒惑败乱者,率指以为笑,则真醉乡之徒也已。
(取材于戴名世《醉乡记》)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为结绳之政已薄矣 薄:浅薄(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B.盖至其边鄙 鄙:边界(蜀之鄙有二僧)
C.仅与醉乡达焉 达:通达
D.率指以为笑 率:带领(首先看词性,在指前面应该是副词作状语,进而联想《六国论》中“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就能得知这个“率”是“全都”的意思。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醉之乡 故为之记(比较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可以判断出词性肯定不同)
B.昔者黄帝氏尝获游其都 归而杳然丧其天下
C.怒而升糟丘 南向而望(表修饰关系的连词,经常考,大家要重视,顺承、修饰、并列之间的区别)
D.夫果有其忧焉 而不知出焉(这个选项考得我也甚是疑惑,按答案中的解释,我也不太理解。焉可以做代词,但是没见过当“者”讲的呀,所以我认为应该把选项中的第一个句子改成“予得游焉”)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寝于于,其行徐徐
他们睡觉很踏实,行走很悠闲
B.下逮幽厉,迄乎秦汉
向下传到周幽王周厉王,直到秦汉
C.酣适之方,甘旨之尝
畅快舒适的地方,可以尝到美味的地方
D.放纵恣肆,淋漓颠倒
放纵自己,颠倒黑白
11.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没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云。
②其不入而迷者,岂无其人者欤?
(注意几个标红色的词和最后一个特殊句式的翻译)
12.王绩与戴名世笔下的“醉乡”各有什么特点?二人借此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这道概括题难度不大,不多讲)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3题。(共5分)
13.阅读下列《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②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③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请分别简述这三个选段的内容,并概括说明这三个选段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