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第一猛将,身中百箭还背着主公尸体,保护幼主逃离战场

在乱世之中,那些名将的故事总是让人津津乐道,令人神往。后世人往往喜欢给当时武将的战力值排位,三国武将排名、隋末英雄座次等等排行榜屡屡出现。然而,说起元末的第一猛将,很多人会想到徐达、常遇春等人。其实,在明朝文人的笔下,这些响亮的名字都被排除在外了,他们认为张定边才是当时的头号武将。

张定边是渔民出身,身材魁梧,还有一把好胡须,这在古代是颜值的加分项目,为张定边的出场奠定了不凡的影响力。此外,张定边虽然骁勇善战,力大无穷,但还通晓天文地理知识,甚至连治病都精通,活脱脱的徐达加常遇春加李善长加刘伯温的结合体。

这样的一个异类人物,却没有遇到真龙天子朱元璋,而是很早就和陈友谅、张必先结拜为兄弟。他们一路仿效桃园三结义,结局却有些不同,张必先投降了明朝,而张定边却至死忠于陈友谅,比关羽也毫不逊色。

陈友谅能从乱世之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一度成为最有希望的诸侯,离不开他机智权谋,但同时他的猜忌心也很重。不过对于张定边,他却从来没有过多余的想法,始终如一的信任这个结拜兄弟。张定边也以战场上一次次胜利,回报了这个信任。

不过,随着陈友谅的势力越来越大,他却越来越刚愎自用,得到天下的心情也越来越急切。当朱元璋的手下康茂才诈降时,明明张定边已经识破,力劝他不要前往。然而抱着侥幸心理,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的陈友谅最终还是中计,导致在龙湾遭到惨败,他独子乘着小船才逃离了战场。

一时的顿挫,却让陈友谅不能自拔。他没想到要总结教训,休养生息,反而坚持要称帝,过一把黄袍加身的瘾。张定边几乎是跪着哭谏,却毫无效果。就在他称帝的时候,却疏忽防范,被朱元璋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还是张定边拼命护主,才让陈友谅从安庆又捡回了一条命。

此时的陈友谅,虽然建立了大汉政权,但气势已经处于下风。可是,陈友谅如同一个输红了眼的赌徒,在1363年8月底,倾巢出动号称65万的大军,要和朱元璋在鄱阳湖绝一生死。

其实,在此战之前,张定边已经劝说陈友谅不要贸然决战。因为这已经是他们全部的家当,他们输不起,而朱元璋还有本钱。但陈友谅实在太想一战来定天下,于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水战,就在这种背景之下拉开了序幕。

形势果然如张定边分析的一样,陈友谅和朱元璋在鄱阳湖交锋了很久,却陷入了僵局。久拖对于陈友谅更为不利,张定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瞒着陈友谅,带领三艘船离开阵列,向朱元璋的水师进发。

一开始,双方都以为是普通巡航,谁也没有在意。没想到,张定边却直接向朱元璋的旗舰杀来。朱元璋的军队自然发了疯一样救驾,然而张定边的船速很快,将大部分的船队都落在后面。朱元璋军队中赶上来的大将韩成、陈兆先、宋贵,被张定边迅速解决。

张定边的眼中只有朱元璋,这是万军丛中取主帅首级的斩首行动,这也是陈友谅取胜唯一的机会。张定边气贯如虹,吓得朱元璋赶紧命令旗舰掉头,暂避锋芒。不过,由于旗舰体积太大,吃水太深,慌忙之中竟然还搁浅了。

眼看朱元璋就要闭目等死的时候,常遇春站了出来,他观察到张定边执剑傲立船头,以睥睨天下的眼神看着朱元璋。冷静的常遇春张弓拉箭,准确的射中了张定边。一次突如其来的突袭,最终划上了句号。不过张定边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仍然杀出重围,扬长而去。

但是,陈友谅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在接下来的战斗中,陈友谅头中流失而亡。此时败局已定,身中百余处箭伤的张定边背着陈友谅的尸体,带着陈友谅的小儿子陈善,逃离了战场,回到了武昌。

由于精锐全部战死在鄱阳湖,武昌也挡不住朱元璋的铁蹄。张必先箭伤未愈,连出战的力气都没有,而是在武昌之外招兵买马。陈理选择了投降,在外的张定边听说之后,也知道大势已定,无力挽回,从此心灰意冷。他不愿意归顺杀害陈友谅的朱元璋,便逃到福建泉南灵源山削发为僧。

改名为沐讲禅师的张定边,凭借无欲无求的生活态度和精湛的医术,活到了1417年。年满百岁的他,还看到了仇人常遇春、朱元璋死在自己前面。

参考资料:《明史》、《僧人张定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