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红尘:决策的法则——见路不走
《天幕红尘》这本书看完后一直被压在箱底了,今天想到里面的某句话再次找出来顺便再简单回顾一遍。《天道》/《遥远的救世主》讲没有救世主,救世主就是你自己,遵循天道,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人就是神。《天道》讲客观规律,《天幕红尘》讲条件因果,叶子农的“见路不走”就是不唯经验,教条,只论条件的可能,走因果,作者豆豆对“见路不走”的解释着重在两处,第一处是叶子农给老九分析什么是见路不走,第二处是方迪的毕业论文答辩“决策的法则——见路不走”,答辩委员们故意混淆“路”的概念对见路不走思想进行反驳,而方迪的解释应对是对“见路不走”主题的深化。
叶子农分析见路不走
见路不走的实质——“见路非路,即见因果。见相非相,即见如来。”
实事求是是个很大的概念,很原则,很宽泛,只是你听多了,不觉得它神道了,不觉得神道并不表示你就真懂了,更不表示你就能操作了,就像好多人在说实事求是的时候,其实实事求是根本不关他的事,他那样说只是想表示他是明白人。见路不走是见路非路,即见因果的意思,跟见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一个道理。见路不走是实事求是的执行和具体,更具提示性,更容易理解和操作。
啥叫路呢?成功者的经验、方法叫路。路管不管用?管用,不管用早没人走了,它管借鉴、模仿、参照的用。但是我们说它有漏,不究竟,因为成功者的经验是他那个条件的可能,你不可能完全复制他的条件,完全复制了,也就不是你的人生了。见路不走就是提示你,不要拘于经验、教条,要走因果,只有因果是究竟的,是无漏的。那咱说是人就会有错,但你至少有了这种意识,比起唯经验唯教条就少出点错。啥叫命运呢?除了不可抗拒的外力之外,剩下的不就是多出点错与少出点错的区别嘛。
如来是啥呢?这得从因果律说起。什么条件产生什么结果,这是规律,这个规律是怎么来的呢?不知道,因为说来就已经错了,有来必有去嘛,而因果律无所从来,也无所从去,人们就用如来这词来表述这种性质。见相非相,即见如来的意思通俗点说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里的如来当真相讲,往大里说就是了悟得道的意思。
叶子农对老九说毛泽东,邓小平是得道的,从《实践论》《矛盾论》就可以看出毛泽东为什么可以成功。
方迪毕业论文答辩
方迪:过去我是以两极判断事物的,非好即坏、非对即错、非此即彼,这样的思维很狭隘,事实上很多事物并不是以简单的对错就可以判断的,是属于条件的可能与否。任何事物,从成因到结果都是有规律的,什么条件产生什么结果,什么结果需要什么条件,这是科学。
方迪:正确的决策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而'见路不走’就是企业决策的法则,不唯经验、教条,不唯标签、模式,只以企业的根本利益为目的,遵循因果律,走条件的可能。只有这样,企业才可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答辩委员1:定律是不是路?
方迪:不是。定律是定律,路是路。路是方便的、经验的、模式的、固化的、既有的,定律是必然的、因果的、规律的。
答辩委员2:见路不走,人怎么出行呢?不看路标见路就走,实际生活里有那么傻的人吗?如果没有,你的命题还有意义吗?
方迪:如果事物都是肉眼能看到的,那就简单了,相信谁也不会傻到不看路标见路就走。问题是很多事物是需要用思维的眼睛去看的,识别一条马路简单,识别一条思维的路就不那么简单了,我不知道有多大的可比性。思维的认识方法,中国人叫解放思想,世界人民管它叫智慧,佛教称之为开天目,可见比肉眼的认识要困难得多。
总结
《天道》/《遥远的救世主》是一部分优秀的作品,丁元英佛学造诣很高,说话深奥,很少给予解释,因此留给观众读者充分的思考空间,让观众读者去领悟,所以就会出现很多人说的似有所悟但又抓不到实际的东西。《天道》讲客观规律,《天幕红尘》重在讲条件因果,《天道》中就“条件的可能”已经出现了几次了,这个在原著《遥远的救世主》中最能体现,比如丁元英跟冯世杰,叶晓明说想干什么和能干什么是两回事,要看条件; 王庙村股东预备大会的时候丁元英讲过条件,分析市场,耶路撒冷之旅丁元英向芮小丹解释条件的可能。所以说《天幕红尘》是《天道》的点睛之作,在豆豆三部曲中也是完结版,是对天道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