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描述今天的杭州,是“数化世间万物,一切皆有可能”,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理念、新技术正从这里迸发; 有人也想告诉你曾经的杭州,因为白居易和苏东坡沉醉过的湖山,我们到今天还在观看……
山水入画,草木无边;人以印集,社以地名……六集大型纪录片《西泠印社》作为浙江广电集团“红大东西南北中”人文精品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于今天登陆浙江卫视,于每周三、周四21:40各播出一集。
是海洋和时光,想在这座城市镌刻下自己的印记,于是就有了西湖;是历史和现实,让纪录片人拿起了摄影机,带领着今天的观众去时光里找回自己。创立于1904年的西泠印社作为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团,更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学术团体,之所以传承百年而屹立不倒,且成为传统文化和艺术在近现代转型过程中生命延续、薪火相传的保证,西泠印社中究竟藏着怎样的绝世秘籍?而在高手云集的金石江湖,西泠印社中人又有着怎样独特的表情与风骨?
2009年,由西泠印社领衔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在重振金石学、建设国际印学中心以及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等方面,西泠印社做出了卓绝的贡献,对浙江文化走在全国前列与进一步兴盛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这样带着高冷范儿的历史人文题材,对于纪录片创作者无疑是一次挑战。在《西泠印社》的拍摄过程中,无数人问总导演许继锋:《西泠印社》讲的是怎样的故事?
总导演的回答:故事一开始,先讲116年前一群杭州城里年轻人的事。今天的先贤,也曾经是那个时代的少年。正是那些年轻人,在金石铭文和甲骨间触及到了中国文字最早的源头,发现了中华文化最核心的密码,这样的发现让他们内心充实而自信;虽然经历了诸般风雨,“创社四君子”不为名利所动,不惊荣辱得失,有着对于中华文化源头的执着信仰和孤傲坚守;而要了解这些当年的西泠印社中人,纪录片选择了实地寻访、口述等多种形式,并在视觉传达上做了新的尝试,将“创社四君子”的后人请到了摄影棚内,已经白发苍苍的他们在一个特殊的空间里与先人“相遇”,通过讲述、回忆、凝视,完成了古今对话的场域设置,也带领观众感受了金石家们的人文风骨。“人以印集,社以地名”,纪录片更以情景化的表现方式,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讲述了西泠印社中人那藏于方寸天地中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理想;创作者们还捕捉到了许多细节:一些珍贵的西泠旧影,一张传世的明朝古琴,一枚历经战火的小小印章,利用微距摄影、特效合成等多种手段,让看似静态的篆刻艺术生动呈现,同时也赋予诸多珍贵影像资料与古籍文物新的生命,使得这部纪录片的内容表达极富张力。分集片名更是个性十足,《君子》《大师》《师父》《衣冠》《兄弟》《刀法》,这其中,有百年西泠创社护社的卓绝初心、名家大师的金石传奇、颠仆不绝的印学传承、博大深厚的方寸情缘、冠绝中外的巅峰印记、气象万千的镌刻魅力。第一集《君子》以甲骨文的发现为引,铺陈出广阔的历史脉络。这段留传几千年的记忆成为了后世验证前人存在的证据,深入浅出的讲述让汉字的魅力一览无遗。纪录片展示了一段1920-1930年代的杭州旧影和西湖风光。吉光片羽的旧时印象拨人心弦,即便经历了百年沧桑巨变,风姿绰约的西湖和傲然挺立的孤山依旧未变。这段波光万顷的西湖旧影也引出了西泠印社“遭遇”的那道难关,他们又是如何度过困境呢?今晚播出的《君子》为你揭秘。六集纪录片《西泠印社》撷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符号,用全新的叙述传播手段剖析百年名社的文化基因,展现中华文明的独特力量:片中记录了印社中人对于民族文化的坚守,配合绝美的性灵山水,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摄制组还专门赴法国、日本等地,探访印人踪迹,展现海外社员对中华文明的仰怀,以域外视角巧妙地折射出百年名社的国际影响力。2018年,为纪念西泠印社建社115周年,纪录片《西泠印社》就先推出了“特别季”《孤山路31号》,该片在国家广电总局组织的“2018年度优秀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评选中获得优秀系列片和优秀撰稿两个大奖,霍尊演唱的主题曲《湖山记》也热传网络。时隔两年,悠扬的旋律再度响起,六集纪录片《西泠印社》终于亮相,该项目也入选了国家广电总局2019年度“记录新时代”纪录片精品项目。这部作品真正让人动容的核心,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一件件金石书画作品,众多性格迥异却有着赤子之心的西泠印社中人,都从不同的角度呈现出了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展现了中华民族具有的非凡创造力和坚定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