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杨靖宇:牺牲时留下最后一句话,它是中国能赢日本的原因
1945年,日本人投降了,可已经等待失踪丈夫16年的郭莲却依旧没有等来丈夫的任何音讯。由于长期受迫害,加上极度的思念和繁重体力劳动,郭莲患上了重病。
弥留之际,郭莲将儿子马崇云、儿媳方秀云以及女儿马躲叫到床前,叮嘱他们说:
“小日本投降了,好好藏着你爹的照片,将来红军打过来了,拿着照片找你爹去!记住你爹叫马尚德,乳名顺清。”
交代完这最重要一句话不久后的农历九月十三日,郭莲就带着遗憾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直到此时,郭莲都还并不知道,她的丈夫已经在五年前因抗日而壮烈牺牲了。而她之所以一直不知情,是因为,他的丈夫早已不叫马尚德,而改名换姓为了杨靖宇。
而杨靖宇这个名字,恰是他们全家和世人都熟悉的大英雄的名字。他们绝想不到,自己一直苦苦找寻的人,竟就是那个人人口中传颂的英雄杨靖宇。
马躲第一次把“杨靖宇”和父亲“马尚德”完全连在一起,是在1953年。这年,她年已25岁。这也是她有生之年第一次真正“见到”父亲,实际上,她见到的只是父亲被日本人砍下并装进玻璃瓶里的父亲头颅。
就在见到父亲头颅那天,在东北烈士纪念馆开馆仪式上,马躲真正全面地了解了父亲和他的抗战。也是在此间,她才将父亲的轨迹和他们一家完全连起来。
杨靖宇最后一次和家人团聚是1928年,他和家人最后一次会面的地点是马躲出生的那间临时避难林杆棚。
马躲无数次听母亲念叨过那个日期:1928年3月28日,当时,马躲刚刚出生五天。
见面那天,正参加革命的杨靖宇很感慨地看着小婴儿对妻子说:“革命处于低潮,自己参加革命,全家遭累,从怀孕到闺女降生,都是在东躲西藏中度过,要让下一代记住开创革命的艰辛,就给女儿起个有点纪念意义的名字,就叫个‘躲’吧,你看怎么样?”
郭莲听了,只含泪点了一下头道:“中,就叫马躲吧。”
第二天天近黎明时,杨靖宇便在亲了亲熟睡的儿子和女儿后,起身离开了。他走后,郭莲含着泪立在门边,直到丈夫的身影完全消失时,她也久久不肯转身离去。
郭莲比谁都舍不得丈夫,可她知道,眼下的境况下, 即便他们可以留住他的人,也留不住他的心。他那一心想革命救国的心,是九头牛也拉不回来的。
挥泪告别妻儿后,杨靖宇便在河南、东北等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期间,他曾5次被捕入狱,屡受酷刑,却始终坚贞不屈。
为了便于革命,杨靖宇多次化名,最后才定名为杨靖宇。这些,全都在秘密中进行,他的妻子儿女自然毫不知情。
1931年9月18日,日本单方面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下,三十万东北军一枪不放丢了东北。
正是在此间,已加入共产党的杨靖宇开始领导东北地区的抗日工作,并组建了游击队。在奉系、国民党军都不抵抗的当时,杨靖宇领导的抗日队伍几乎形同一支孤军。
1935年6月,杨靖宇将东北地区抗日联军合编成了抗日联军第一路军,他还担任了总司令和政委两个职务。在他的带领下,抗联军一次次与日军周旋,并狠狠地给了试图把东北建设成侵华基地的日军以沉重打击。
侵华日军把“东北抗联”列为“东边道社会治安之癌”,为了消灭杨靖宇的部队,日方调动了关东军、皇协军来围剿抗联部队。
这就意味着,杨靖宇在面临日本人的围剿的同时,还要对付汉奸“二鬼子”。
但即便在如此艰难的形势下,杨靖宇也坚持守在东北抗日。1937年到1938年间,杨靖宇多次带领部队摧毁日军的铁路、公路、桥梁,期间,他还解救了大量中国劳工。
杨靖宇带领的千人部队不断搅和敌人心脏的行为,直把日军气得牙痒痒。可面对这支神出鬼没的游击队,日军又总是无计可施。
就在杨靖宇带着部队抗日时,他的家人郭莲和母亲被日本军和汉奸盯上了。日本人收到风声说郭莲家的男人参与了抗日,于是,为了找到了这个“抗日分子”,日本人经常将郭莲和婆婆抓去严刑拷打。
1938年,杨靖宇的母亲因遭敌人数次毒打而染病辞世,离世前,她拉着儿媳郭莲的手叮嘱他说:“娘是见不到他了,你一定等他回来,一定要找到他!”
此时,距离杨靖宇最后一次离家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安葬完婆婆后,郭莲拿着丈夫留下最后一张小像哭了几日。若非几个年幼孩子需要她的照顾,她恐怕早已支撑不下去了。
这些年里,她和孩子们一直不断找寻着丈夫,每次遇到当兵的,他们都会追上去挨个问:“你们认识马尚德吗?”每一次,等待他们的都是“不认识”。
有一次,郭莲和孩子们在路上看到一群穿着黄军装的军人,马躲说:“听说这支队伍就是抗日的,他们可能会认识爹。”说完,马躲便飞快地跑过去了。“你们认识我爹吗,我爹叫马尚德。”马躲大声拉着一个士兵问道。
“不认识!”士兵摇摇头道。接连问了好多个人后,他们终于再次死了心。
在郭莲和孩子们不停寻找杨靖宇下落时,杨靖宇也饱尝思念之苦。无数次,他都想提笔给妻子母亲孩子写信,可因为怕暴露行踪,每次,他都是写了又撕、撕了又写。
信,终于是没能寄出一封。
期间,杨靖宇也想过要偷偷回家看看,可眼下形势那么严峻,他哪里走得开,何况,他已经发誓:日本人一天不滚出东北,他就坚决不离开东北。想家想母亲想妻儿时,他总站在坡上看着家乡的方向。无数次,他都在心里默念:“等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了,我就回来跟你们团聚,你们等我。”
从当时的境况来看,在杨靖宇看来,不回家也是对家人的一种保护。因为长期在东北领导抗日的缘故,“杨靖宇”三个字在中国已经如雷贯耳。若敌人知道他家人下落,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实际上,杨靖宇也不可能找到妻儿,因为他们在他离开后的十年间也一直过着东躲西藏的日子,他们的住所也一直不定。有一段时间,为了逃生,他们甚至只能倚靠乞讨度日。
谁能想到:堂堂抗日联军总司令的夫人子女,竟因为逃亡只能靠乞讨度日。
好在,也因为想不到,他们终没有被日本人赶尽杀绝。须知,在那个年代里,因为家人抗日而被连累处死的人数不胜数。
杨靖宇比谁都知道日本人的狠辣,所以,这十多年来,他才一直隐姓埋名。开始抗日后,就连身边人也不知道,杨靖宇原来还有个名字叫马尚德。
1939年,杨靖宇领导的抗联部队在东北的抗日进入最艰难的一年。这年,对这支顽固抗日部队忍无可忍的日本人杨靖宇部制定了极其周密的围剿计划。
时任关东军司令官的梅津美治郎制定了一张《杨靖宇追踪歼灭要图》,他命令部队在地图上所标注的地区实行戒严,除了加派重兵巡逻之外,他还规定:当地的老百姓食粮实行每日配给制。
梅津美治郎的这一系列举措,都只为切断杨靖宇抗联部队的粮食补给,为了切断得更加彻底,他还下令:当地老白姓上山砍柴一律不准携带干粮,违者一律砍头。
同时,在战术上,日军也使出了各种毒辣招法。他们在飞机配合下采取“陆空呼应”、“踩踏战法”进行联合围剿;二是跨区域采取“狗虱子战术”死死盯住、穷追不舍。三是最毒辣的“招降宣抚法”,对联军进行千方百计的诱降,他们试图用这些战术彻底瓦解杨靖宇的抗联队伍。
在敌人这些狠辣策略的作用下,抗联队伍越打越少,短短几个月后,杨靖宇手下只剩下了400人。入冬后,杨靖宇和抗联战士们的境遇变得更加险恶了。一位抗联老战士回忆起这段过往时说:
“天寒地冻,无衣无食,有时赤足在雪地上行军,还要空腹和敌人顽强搏斗……常常是渴了就抓把雪,饿了吃点草根或树皮,有时实在饿得难受就吃蜂腊,吃得脸都肿了。至于油盐酱菜,我们连想都不敢想。有时敌人跟踪追击,常常是几天几夜不吃不睡。有多少战友倒下了就再也起不来了……”
眼见形势严峻,联军中有人建议:“将队伍转到苏联吧,等形势好了继续回来抗日。”还有人说:“总司令,我们把您转移到长白山深山避一避吧!”
可听到这些建议后,杨靖宇都只怒目圆睁地骂道:“没有命令,怎么能私自转移?让我去长白山猫起来,还叫什么抗日?我是三个方面军的统帅,就应该亲临前线,指挥你们同敌人浴血奋战!”
12月20日,杨靖宇和抗联战士们得到一个让他们雪上加霜的坏消息:警卫一团参谋长丁守龙投敌叛变。这个叛徒知道抗联的密营所在地和地下联络网,还知道总部粮食、弹药、被服等后勤补给线的秘密储藏地。
紧接着,杨靖宇得力助手程斌叛变,被委任为挺进队队长后的他,迅速带领日军和伪军摧毁了抗联70多个补给线,他的叛变直接导致杨靖宇部丧失了补给。
不久,警卫排长张秀峰带着抗联经费投靠日军,随着叛变者的增加,杨靖宇部不仅行踪被暴露,而且最后的路也全部被堵死了。
而此时,日军有2万多人,而抗联则只有区区几百人。这也就意味着,在杨靖宇部面前的路有三条:一条是退,一条是降,一条则是死。
最后时刻,杨靖宇为了保全部队当机立断,选择让部队分散突围,自己则留在蒙江地区打游击。在山上的时候,偶遇杨靖宇的东北老乡赵廷喜劝他投降,而杨靖宇却说:“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随后,杨靖宇想让赵廷喜帮忙买一些干粮,以便于继续抗日。但没成想,赵廷喜也做了叛徒,他在日军的威逼利诱下把杨靖宇的藏身地点告诉了他们。
掌握杨靖宇行踪后,日军立即乘汽车约3公里到达三道崴子,接着踏没膝的冰雪追击。
此时的杨靖宇正处于极度饥饿的状态,他已经粮绝五日,他的体力也即将耗尽,最关键是,他的鞋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损坏,他的双脚满是冻伤。可即便如此,他仍携带着一支一号驳壳枪、两支科尔特手枪、230发子弹,直到最后一刻他也没有放弃这些武器。
尽管讨伐队一再招降,杨靖宇始终用一号驳壳枪和二号驳壳枪的还击作为回答。
1940年2月23日,下午4时30分,在三尺雪地里和敌人奋战到最后一刻的杨靖宇壮烈殉国。死时,他年仅 35岁。战死的杨靖宇胸部中三弹,臂部中两弹。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会抗战到底。”
日本人益子的回忆杨靖宇牺牲这段过往时提到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情节——当确认死者正是杨靖宇将军时,日军讨伐队员面对他的尸身竟忍不住全体流泪。《朝日新闻》报道杨靖宇将军最后一战的标题便是:《“真的是杨……”认定真身后的一片男儿之泣》。
杨靖宇牺牲后,日军为了震慑东北抗联,特意用铡刀砍下了他的头颅,然后,他们还将英雄的头颅悬挂并游街示众。之后,他们将他的头颅放到了通化县伪警察北部。
杨靖宇牺牲后日本人将尸身立门板拍摄
从那以后,将军身首异处。
因为实在不明白杨靖宇在没有任何粮食补给的情况下是如何存活的,日军还将杨靖宇的尸体送去当地医院进行解剖。
当医生将杨靖宇已经萎缩得不成样的胃切开时,医生瞬间就变了脸色:只见胃里没有一丁点食物,只有树皮和棉絮。
原来,冰天雪地里连草根都挖不到的杨靖宇竟是靠着吃树皮和白雪蘸棉絮充饥,知道真相那一刻,解剖医生拿着棉絮的手不停地抖,他的眼泪瞬间就滚落下来。
杨靖宇尸体解剖结果震惊了所有人,日军竟也因此对杨靖宇满是敬佩。他们甚至还怀着敬畏为他在蒙山县举行了安葬仪式,这一次,他们按照日本习俗为杨将军尸体进行下葬时,竟全然没有了胜利后的内心隐隐窃喜,他们只感到脊背一阵发凉。
1940年3月15日,联军第一路军副总司令魏拯民得知总司令战死的噩耗后,主持一路军将士追悼杨靖宇总司令大会。
在追悼会上,魏拯民含着热泪悲壮地致悼词说:
“ 靖宇同志生前没有完成的事业要由我们来完成。到革命胜利那一天,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无愧于心地在靖宇墓前说:杨靖宇同志,我们在你之后,做了我们应该做的事。”
杨靖宇死后,东北抗日力量更加团结一致地与日本人拼杀。两年之后,另一位东北联军总司令赵尚志也战死不归,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是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死我也要死在东北。”
而这句话,曾是杨靖宇大声喊给将士们听过的一句誓言。
杨靖宇死后五年,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同年十月,东北民主联军在蒙江县建立了民主政府。新政府为杨靖宇破了例,他们不仅将杨靖宇将军重新安葬了,更是把蒙江县的名字改为靖宇县。
1951年,杨靖宇的身世终于也被调查清楚了,原来:他就是马尚德。
同年,东北调查组找到了马躲兄妹,知道真相那一刻,兄妹两抱头痛哭。
因为种种原因,调查组没有将杨靖宇遇难的具体说给他们听,实际上,之前对杨靖宇种种已有所耳闻的他们,一时间还不能完全接受这一切。
两年后的1953年,马躲鼓起勇气到东北烈士纪念馆参加开馆仪式,这一次,她做好了全面了解父亲之艰难抗日的准备。
所有人都知道,作为杨靖宇的女儿,要让她完全了解父亲当年的种种是一种极大的残忍。但她说了:“父亲的一切,作为子女的我都应该了解,而不应该逃避。他是英雄,应该被所有人铭记。”
那天,看着父亲被日本人砍下的被装在玻璃瓶里的头颅,马躲浑身颤栗。她久久凝望着父亲,泪水像断线的珠子一般滚落。
杨靖宇头颅
那天,听着父亲故事、看着父亲生前留下纪念物的马躲真正了解了父亲的一生,她也完全懂了父亲的报国之志。她既有钦佩,也有愤恨,更多的则是思念。
她思念母亲也思念父亲,她多想能再看他们一眼,哪怕只是一眼,她便会觉得心安。可这样的一眼,对于她和无数烈士子女而言,都是最奢侈的。
因为马躲是烈士子女的关系,国家和政府多次提出要给她安排工作,每次她却都拒绝了,她说:“我没文化,不给政府添麻烦了,我还是回家种地吧。”
此后,马躲竟真的一直安心在老家过着极其朴实的农村生活。
马躲(后改名为马锦云)
1966年,中共确山县委,确山县人民政府决定修复杨靖宇旧居,建立杨靖宇将军纪念馆。他们邀请马躲担任名誉馆长,听说自己不算正式工作人员,只享受烈士遗属待遇后,她欣然接受。她很感慨地说
“我又回家了,我要把父亲的英雄事迹宣传好!”
相比之下,同为烈士子女的杨靖宇儿子马崇云也和姐姐一样:从来低调朴素,且从不以英雄后人自居。
年37岁那年,马崇云便因公殉职。死前,他在教育子女时总告诉他们说:“你们绝不能给你们爷爷丢脸!”
马崇云的次子马继志是杨靖宇后人中真正继承祖父志愿的一个,他自小便立志当兵,当兵时他曾荣立过三等功。
2019年,马继志一家选择了落户长春,他说:
“我是踏着我爷爷的足迹来到这里。我爷爷当年带领抗联战士为了这块土地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宁死不降直到战死。爷爷埋葬在这里,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来到这里,是我们马家后人对我爷爷的思念。来到这里,我们能更近距离地学到我爷爷的抗联精神。”
杨靖宇的另一个孙子马继民也和马家其他人一样,历来艰苦朴素,他在一次回忆中,有一次,自己抱怨家里没有肉吃时,母亲举着祖父留下的这块桦树皮大骂了他一顿说:
“儿子,他就是吃这个与敌人打仗的,你是他的后人,不能给爷爷抹黑。”
自此以后,马继民便慢慢养成了艰苦朴素的作风。
2005年7月开始,马继民便来到了吉林省靖宇县担任县长助理,他还兼任了东北抗联文化暨杨靖宇精神研究会执行会长。
马继民和母亲方秀云
他说:“我要为靖宇人民做点事,这是我对爷爷特殊的纪念方式。”
马继民来靖宇县连续五年没有拿一分钱工资,他每月只领县里发给他的300元生活补助。后来县里给他涨了补助钱,他还很过意不去地说:“我来靖宇是为给靖宇做事,不想给靖宇添麻烦。”
杨靖宇若九泉之下有知,他知道自己子孙后代如此,定然会倍感欣慰。
这大概便是:英雄虽已远去,精神却将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