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我的父亲母亲”全国散文、诗歌有奖征文大赛沙马鲁石作品

生活中的记忆

沙马鲁石(四川)

我1966年出生在九龙县魁多乡甲坝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父母亲都是口朝黄土背朝天的普普通通老农民。六岁之前母亲早年因病丢下我去了另一个天堂。我一直生活在父亲(阿爸)身边,父亲当爹又当妈,是父亲一把屎一把尿将我一手带大。七岁到了上学的年龄了,阿爸才把我送到了子耳乡万年村尼玛堡子孃孃身边,在子耳乡万年小学上学,从此后我就和父亲分开生活。

过着无忧童年的时期,我和孃孃家的生活很苦,对肉的印象却很模糊,就记得孃孃经常带着我到海子舅舅家和磨子沟的亲戚们家居住处玩,能在亲戚们家里吃上肉,这也是一种童年生活里的诱惑吧。出生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的干部职工都知道什么是计划经济,在那个艰苦时代里,每个职工家庭都是靠粮食定量来维持生活,每月的白面供应是30%,包谷面杂粮占70%,清油一家三口只有750克。我们一年四季里吃的菜几乎都是“老三样”萝卜、土豆、青菜,缺油少荤的日子,让我们这些成长中的孩子们一年也难得见上几回荤腥,年节里能吃上一顿麦子馍馍肉饱子是件很奢侈很幸福的事。记得1979年11月的一场雪下得特别的大,好像雪花也想沾上点过节的喜气。快过彝族年的前几天,多亏了阿爸在生产队里给分了二公斤白花花的肥猪肉,这才让我们家过了个像样的彝族年。

过彝族年的前两天一个下午,在外地柏飘的阿爸风尘仆仆地赶到了家里,阿爸和我以及哥哥姐妹都高兴的不得了。简陋土坯木板房屋子里的三锅庄旁,烟火雾气缭绕,昏暗点燃的松光也好像明亮了许多。也就是当天的晚上,阿爸忙着下着包好的青菜肉馅饱子,阿爸把几个荤素搭配做好的菜和半斤白酒摆放在地毯式的竹芭上,阿爸和我在门外冒着大雪叫上哥哥姐姐们后,热腾腾的一大盘饱子也上口了,一家几口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听着家里一件最高档的家用电器凯歌牌收音机里传出的喜庆歌曲,门外此起彼伏的雪花飘逸下来,快乐地铺垫着大地,倾述着衷肠。阿爸一边喝着酒,一边给我的饭碗里夹着一片肉,看着我一口一个饺子狼吞虎咽、满嘴流油的吃相,阿爸忍不住开怀起来非常高兴样子,家庭团聚时的温暖气氛,让这顿年夜饭变得有滋有味。

记忆中的1982年春天,也是包产包干到户的第一年启动,我们一家从甲坝搬迁到了三垭乡郎呷村史落拉达安居落户,还分到了包干土地。记得那年我上高中二年级就辍学在家,那时已经取消肉票了,可以到国营商店卖肉了,我们这些孩子们可以每周吃上一次肉了。阿爸是个节俭的人,每次买肉总爱让营业员给割些五花肉,回去炒菜做饭可以省些清油。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走过来的人对“肉”的味道的记忆都会特别的深刻。那是“极左路线”盛行的年代,也是我们国家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肉”像其它物品一样,都是要凭票计划供应的。每人每月一斤肉,最艰难的时候,一个月供应半斤也有过。“肉”在当下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食品,而在那个年代,“肉”可是一种很奢侈的食物。小时候,总是幻想着什么时候每天都能吃上一顿肉,那该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生活了。那时候只要想着吃肉,谈论着吃肉,人们总会抑制不住馋涎欲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肉”让人们记住了它的鲜美,更让人们记住了那个时代赋予它的那种特有的“苦涩”……

秋季国庆节那天,阿爸在家休闲了一天假,一家人在一起高兴的不得了,这一天阿爸特意为我几姊妹做了一顿四不像的红烧肉。我见过住在矮山汉族干妈做过的红烧肉,先把一长条五花肉切成不大不小方块,放进铁锅中凉水中慢慢加热到水沸后捞出放到凉水中洗净沫子,把铁锅洗净加入少许清油,油热后加入白砂糖,待糖油气泡后加入肉块,和葱姜蒜花椒大料一起翻炒,稍许在加入少量的食盐酱油和白酒,待肉块上色后添热水加盖在锅中焖煮四十分钟揭盖,那时锅中的红烧肉色泽红润,红扑扑,明亮亮的,咬上一口甜香爽口,油而不腻,真是美味极了。可是阿爸做的红烧肉虽然不地道,但也很高兴。这一天我吃了很多红烧肉,由于长年累月的不见油荤,晚上我拉了好几次肚子,阿爸又是喂药又是喂开水的担心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从梦中醒来我好了,阿爸这才放心的让我去上学。

那个年代,整个国家关注的是阶级斗争新动向,而老百姓关注的却是你家吃了什么,他家穿了什么。一个堡子村就是一个社会,形形色色。过度的饥饿总会导致人的食欲强烈地滋长;长期的痨肠寡肚,使得人们对肉的味道极度地敏感,就是好几里地的距离似乎也能闻到肉的腥味。哪家做了点好吃的,那香分子随着空气流动散发到大院里的每个角落,人们的味觉和嗅觉便开始蠢蠢欲动,随之一串串问号就会从人们的脑海里、眼神里、鼻子和嘴巴里冒出来。各种表情:疑问的、推测的、追寻的、议论的村子里便会开始暗暗地骚动起来。

冬季天色已经黑了下来,昏暗的松光照明下,米粒般的雪花被寒风卷着从陈旧木板缝中飘进屋里来。在那个大雪纷飞的夜晚,能意外地吃到几块热烫烫的、香喷喷的一片烤肉,可以想象给我们家带来的那种意外的惊喜和快乐。

我蹲下身子,伸直了胳膊,很费力地在橱柜的角落里摸到了那个大木碗。我小心翼翼地把碗拿出来,揭开盖在上面的一个盘合子,一小半碗红亮亮的肉汁出现在眼前,阿啵啵!里面还有几片肉。我欣喜地笑了,把碗递到阿爸的眼前,他那张卡白的脸忽然也泛过一阵红晕,眉宇间终于也出现了一丝欣慰的笑颜。

【作者简介】沙马鲁石,彝族,四川九龙县人。2010年至2011任九龙县《彝族谱系》编委、《九龙县彝族历史风情人物》编委,2019年任政协九龙县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系四川民族文化影像艺术协会藏羌彝走廊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员证编号:00193)、甘孜州作家协会会员(会员证编号:087)、九龙县摄影协会会员等。业余爱好文学、摄影创作,各类作品载于《民族》、《四川党建》、《康巴文苑》、《星星诗刊》、《当代诗人》、《作家》、《散文》、《新时代摄影》、《人民摄影报》、《西南作家》、《凉山文学》、《贡嘎山》、《甘孜日报·康巴周末》等报刊。部份文学·摄影作品荣获省、州、县级二三等奖、创新奖、优秀奖。多次被各级报刊文化单位授予优秀文化先进个人,优秀通讯员等。

“我的父亲母亲”全国散文、诗歌有奖征文大赛征稿启事

为了让儿女们有机会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与祝福,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天下文摘精选微信公众号决定从即日起与国内10多家正规报刊联合举办“我的父亲母亲”全国散文、诗歌有奖征文大赛。

一、征文要求

以父母亲(也可单写父亲或母亲)的故事为创作素材,以亲情为切入点,回忆或追念父母对儿女点点滴滴的爱,讲述自己成长过程中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文章必须是原创,严禁抄袭剽窃他人作品,散文字数限定在3000字以内,诗歌200行以内。将有约30%的优秀作品推荐给国内报刊发表。(参赛者必须关注“天下文摘精选”微信公众号方可有效)

二、奖项设置及评奖标准

特别荣誉奖3名。

  特等奖1名,奖金900元。

  一等奖1名,奖金300元。

  二等奖3名,奖金100元。

  三等奖10名,奖金30元。

在作品质量符合推送条件的前提下,依据阅读量、赞赏量开展评选。自作品推送之日起,一个月内阅读量达到500后,每超过100记1分;赞赏量达到10笔(每笔5元以上有效)后,每超过1笔记2分。按得分多少评定获奖等级。(特等奖作者阅读量9000以上方可参与评选)。

三、投稿方式

本次有奖征文大赛只接受电子邮件,来稿请附100字左右个人简介、两张生活照、详细地址、联系方式,并在主题栏注明“我的父亲母亲征文”字样,投稿邮箱:sczgz2018@163.com特别提醒:在其他微信平台推送过的作品请勿再投稿

有奖征文大赛参赛作品,所有赞赏金不返给作者,作为奖励基金奖给获奖作者,不足部分由组委会自筹资金解决。投稿前,请务必添加编辑微信(zgz19650903),不然无法发放奖金红包。

四、大赛时间

本次有奖征文大赛从即日起至2020年6月底,颁奖时间另行通知。

一切未尽事宜,本次征文大赛组委会享有最终解释权。

不认同以上规则者请勿投稿参赛

“我的父亲母亲”全国散文、诗歌有奖征文大赛组委会

     天下文摘精选微信公众号编辑部

投稿邮箱:sczgz2018@163.com  

商务合作:zgz19650903(微信号)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天下文摘精选”微信公众号

  如果觉得好看,请您点一下“在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