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怎么会出现“黄昏现象”?
杨先生,男,52岁,16年前诊断为“2型糖尿病”,5年前开始皮下注射胰岛素,目前早22U,晚16U,餐前半小时皮下注射,三餐嚼服“阿卡波糖片”50mg,平日监测空腹血糖在6mmol/L左右,餐后2小时血糖在8~10mmol/L之间波动。对于16年糖尿病病史的杨先生来说,血糖控制的非常不错了。杨先生在家监测了7次的血糖,空腹、三餐后2小时血糖,而晚餐前的血糖却达到了15.8mmol/L,这个结果着实让杨先生百思不得其解,其他时段的血糖那么好,下午又没有加餐,晚餐前的血糖为何那么高?根据杨先生的情况,我们给出的结论是“黄昏现象”,马上为他调整了治疗方案,几天后,杨先生的“黄昏现象”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这是别人通常所说的黄昏现像
黄昏现象:
通常是指糖尿病患者晚餐前的血糖值高于饭后两小时血糖1~2毫摩尔/升左右。
如果您在饮食、运动、睡眠、情绪等方面没有异常,排除可能引起傍晚血糖升高的其他因素,确实可以称为糖尿病“黄昏现象”。
还有一些糖友是在睡前发生“黄昏现象”,也可称为睡前高血糖。
“黄昏现象”和“黎明现象”很相似,指在一天当中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黎明或黄昏时难以控制的高血糖。
有类似症状的糖友应该及时和医生沟通,根据个体情况和目前治疗情况,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
如果出现黄昏现象,糖友在接受胰岛素或药物治疗时,可以在午餐前改用短效胰岛素,也可午餐时另加一定的口服降糖药物,还可在晚餐前提前使用胰岛素。
另外,糖友也可以通过饮食和运动的调整来缓解黄昏现象,如坚持少吃多餐,以免摄取热量过多,造成血糖突然升高。
可以在午餐后2小时进行适当运动,以此来消耗热量,降低血糖。
需要提醒的是,与低血糖的明显症状相比,高血糖反而没那么容易被察觉,一般都需要通过测血糖才能发现。
建议糖友们定期监测血糖并及时记录,以更好地了解自身血糖控制水平,发现自己每天的血糖规律,为医生的治疗提供数据参考。
注重个体差异,防治糖尿病“黄昏现象”
1. 饮食:将午餐分两次吃,血糖可能得到控制。
2. 午餐后2小时运动30-60分钟,每分钟步行100步为一个运动单元,可消耗热量80-100卡,降低血糖1.0-2.0mmol/L。
3. 将胰岛素应用改为早餐前用短效,中午用诺和灵30R,晚饭前用短效或口服降糖药,对控制“黄昏现象”有利。
4. I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黄昏现象”较多,最好使用胰岛素泵。
5. 早晚餐前用磺脲类降糖药,早餐前注射1次中效胰岛素。
6. 在常规降糖治疗的基础上,午餐前用赛庚定4-12毫克,该药为一种抗组织胺药,有抑制生长激素作用,3-7天见效。必舒胃(哌仓西平)是治疗胃溃疡的药物,有抑制生长激素分泌作用,早餐前服用50-100毫克。
7. 根据血糖情况,晚餐前的胰岛素可提前1-2小时注射,胰岛素的保存也非常重要,保存不好就容易失效。
8. 中午睡眠不好也可引起“黄昏现象”,应注意调整,或加服安定药消除精神紧张。
但注意,这些知识仅可以指导患者了解糖尿病规律,精准治疗一定要在专业诊断下实施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