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问题,就有存活的希望;敢于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前进
只要有问题,就有存活的希望;只要敢于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就可以前进。——彼得·杜拉克
有位企业的管理者坐在一个饭店的角落,孤独地喝着酒,看起来黯然神伤。一位热心于生活的人走上前去问道:“先生,您一定有什么难题,不妨说出来,让我给您帮帮忙。”
管理者无神地瞥了他一眼,冷冷地说:“只有上帝才能帮我的忙,你是上帝吗?我的问题多的像我的头发。”
这个人没有放弃,继续邀请他到自己的办公室去一趟。盛情难却,管理者跟他走了。
走了很久,这位热心人向前面一指,说道:“走,我带你去一个地方。”管理者很纳闷,但是还是跟他去了。
热心人把管理者带到荒郊野外的一片坟地,热心人指着坟场对经理人说:“看看吧,我亲爱的朋友,只有躺在这里的人才会是没有问题的人。”经理人恍然大悟,连连点头。
管理者一旦患上了事必躬亲、亲力亲为的“职业病”,就会被“琐碎的多数”纠缠得无暇顾忌“重要的少数”。聪明的管理者让员工明确自己的角色和任务,“谁的猴子谁来背”,他们要做的只是千方百计提高下属们的工作效率,必要时辅之以检查。
为了避免工作混乱和低效率,加强员工之间、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管理者必须让每一个下属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角色。为此,企业领导需注意以下三点:
(1)让下属了解工作流程。
为了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当然要不断雇用员工,但是绝对不要付薪水给碌碌无为的人。因此,企业的管理者有责任、有义务来培育能够适合本企业岗位需要的职员。
为了促使下属完成工作,企业领导必须教授整个工作的流程。
①告知企业的结构和布局,该员工在企业中的角色和地位。
②让员工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包括任何细节方面的操作。
③让员工明白企业的效益,成本和产品售价之间的利润差价,以及转化的过程。
(2)让员工明确自己的工作流程。
在企业中,由员工单枪匹马工作的情况已经不存在了。除了规模相当小的公司外,全体员工团结一致既是趋势也是主流。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产品和员工。因此,在平常的工作中,管理者必须经常灌输唇亡齿寒的道理。管理者对下属的教育和指导,目的在于促进下属更快、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找准自己的工作感觉,以便融入到整个工作系统中来。
所以,任何时候,都要关注员工的培养和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不能麻痹大意,因为很有可能你的疏忽导致他工作中的错误,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尤其是在交付工作时,更要细致入微,使其产生一种责任和使命感,否则,只会频频发生疏忽错误、越权行为、不平不满等后果。
企业的业绩是全体成员齐心努力合作的成果,每一个人如果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全力以赴完成所肩负的任务,必然会获得最好的效果。
(3)告知下属应做的工作。
对于刚刚工作的员工,经验可能不足。管理者对下属布置任务时,经常会说:“你应该做的事就是这些。”
所谓“就是这些”是指:
①给予你的是什么工作;
②给予顺利完成工作的条件。
如果不详加解释,下属就自然无法掌握办事准则,结果肯定令人失望。
管理者如果完全不予解释说明,只是口气强硬地交代工作,不但无法获得下属的合作和理解,甚至会在员工心里产生抵触情绪。
有布置而无检查,是领导者失职的表现。虽有检查,但不得其法,缺乏这方面的管理艺术,也收不到良好的效果。根据许多成功领导的经验,要做好检查工作,管理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不要为检查而检查。
检查之前,领导自己要明白是为了什么而检查。当然是为了检查下属的工作是否执行,是否做到自己理想当中的状态。检查不能单独进行,要包括工作的整个系统的和细节的落实程度,同时,检查的过程也是搜集资料,掌握信息,考察下属的潜质和能力的重要渠道。
如此看来,检查是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对企业的生产效率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掌握检查这项技能,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且必要。在检查时,不能抱着为检查而检查的心态,而是要把这种重要的工作,看成是企业管理流程中,一个突出而且需要下大力气完成的工作,坚持标准,不能草率,从严要求,从而达到高质量、高效益。
(2)事先要有准备。
不能打无准备之战。检查工作需要认真、细心,不能马虎。除了这点,更要在检查前,了解所要检查工作的性质,做到心中有数。对带有明显倾向性的工作,更要以身作则,不能偏袒放松。做好准备,是为了在检查中对待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不然,漫无目标的检查,不但耽误自己的时间,而且更会使下属对自己的权威性产生怀疑。
在检查中,作为领导者,要突出重点,抓住要害,掌握关键,不然会收效甚微。小项目不能松懈,大的项目更是要认真。对于大的项目工作,在检查之前,最好做一个详细的计划,比如:准备如何配备人力,在什么情况下去检查,要采取哪些方法,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等等,都应该做好准备。
(3)检查要有标准。
检查工作没有标准,就正应了无的放矢这句话。但也应该注意的是,这里说的标准,应该是一种弹性的标准。一般在安排工作之前,都有一个计划,比如在完成后,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但是这个标准也不能一概而论。正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因此,在检查时,一般来说,以原计划制定的目标为标准,如果完成的工作达不到原计划的标准,就谈不上完成检查。同时,也要坚持主观认识符合客观事实,不能用原计划的标准套用任何工作成果。一个弹性标准,则不违背原则,并能在不损害企业利益的前提下,上下浮动。这是一种人性化的检查模式。
(4)搞好三个结合。
①跟踪检查和阶段检查相结合。所谓的跟踪检查是指检查伴随着工作进程,以便检查工作的实施情况,及时地发现偏差,随时解决;而阶段检查则是指工作进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对这一阶段的情况进行检查,总结经验教训,以利于下面的工作顺利进行。这两种检查缺一不可。如果只抓阶段,没有跟踪,那么执行工作当中,容易造成员工的放任自流,失去约束控制。等到工作结束时,再来纠正偏差,往往尾大不掉,损失过大。反之,只有跟踪检查,而没有阶段检查,就看不到工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也无法进行调整和比较,更谈不上经验和总结了。因此,企业领导必须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②由上而下检查和由下而上检查相结合。一个项目工作的计划目标、方案意向是由企业领导者决定的,因此,领导者对于它的作用和目的,甚至各个细节的施工,他们的心里都清清楚楚。而执行方案的活动,则是由基层的下属员工进行的。因此,检查总结工作,必须把双方都调动起来,双方结合,这样不但有利于信息的交流和沟通,达到互动积极的效果,而且更有利于工作的顺利进展。
③专门班子与领导者相结合。现代化的生产过程,没有人可以一手遮天,独立完成一个工作流程。领导者也是这样,即使是最有才干的人,也无法通过自己来检查一切工作,掌握一切信息,更不要提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了。所以在检查工作中,应当充分发挥反馈系统、监督系统等职能机构的作用,或者组成临时性的专门班子,吸收专家参与工作。
要注意的是,企业领导亲身参加检查也是绝对必要的。因为检查工作是一种细致入微的技能,考验的是一个领导的综合能力。不亲身参加,就难以对贯彻执行决策的情况有深切了解和亲身感受,无法做出恰当的指挥和计划,当然也就不能充分发挥检查工作的作用,对于后续决策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管理实践:
一个放不下的管理者,会被大事小情所淹没,销售搞不上去,税务又来查账,下属闹着要跳槽……一堆堆的事情搞得人头昏脑涨。其实只要充分发挥每位员工的能动性,及时做好检查工作,完全可以解决大部分的问题。管理者要放下沉重的包袱,让下属充分利用自己的权力来解决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