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人在外,为何很少说自己是江苏人?
江苏省是我国的经济强省,但是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江苏人出门在外好像很少说自己是江苏人,更多的说自己是苏州人、无锡人、常州人、南京人、扬州人、徐州人……等等。一般情况下,大家介绍自己可能是东北人、山东人、山西人、湖北人、湖南人等等,而江苏人和大家的普遍习惯貌似不太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
江苏,位于我国东部沿海、长江三角洲地区,北接山东,西壤安徽,东南与浙江和上海相邻。江苏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地形主要平原为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江苏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强省,所辖13个地级市的综合实力都在全国前100名之内,这在全国都是极其罕见的。
江苏人在外很少称自己是江苏人,说明对江苏省的认同度不够强,这里面有地理、文化、经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看江苏省地图,会发现长江、淮河将江苏省大致分成三部分,而这三部分之间因为两条大河的存在,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时候会对彼此之间的交流造成一定的障碍,容易形成不同的地缘文化。
淮河以北和中原接近,属于中原文化圈,讲中原官话;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属于江淮文化,讲江淮官话;而长江以南属于吴文化圈(南京、镇江有些特殊,是江淮官话),讲吴语。基于这种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江苏省常常有苏北、苏中、苏南之说,给人有三个省的感觉。
苏北大致包括徐州、宿迁、连云港等市,苏中大致包括长江以北的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盐城市、淮安市,苏南大致包括长江以南的南京市、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之所以说大致,是因为这种划分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和标准,而且部分城市还有一些争议。
比如淮安,有人认为属苏北,有人认为属苏中;再比如南京和镇江,如果按地理来划分,属于苏南无疑,但是有人认为苏南只包括吴语圈的苏锡常三市,南京和镇江属江淮文化圈,应该属苏中。其实,这都是划分的标准不同,才有不同的结果,但这同时也说明了一个问题,江苏省内陆理、文化交错的情况确实比较复杂。
从经济方面来看,苏南地区的苏锡常三地无疑是江苏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尤其是苏州,连省会南京都望尘莫及。虽然同在江南,苏锡常经常一起玩,但不带南京、镇江,位置太过偏西的南京只好和临近的安徽城市打成一片,因此也被人戏称为“徽京”,安徽马鞍山市也得到一个称号“南京的后花园”。
处在江北、淮南的苏中地区城市按说应该彼此之间交流比较密切,但是南通因为距离上海较近,将自己和上海紧紧绑在一起,这些年经济发展非常迅速,2019年已经超过常州。苏中地区的扬州、泰州、盐城等市交流相对比较密切,经济发展居中。
苏北除了徐州的经济比较强一点(排常州之后)外,宿迁、连云港等市是江苏省内经济水平最弱的。苏北以徐州为中心,因距离省会南京较远,受到的辐射较弱,只能寄期望于淮海经济圈,拉着皖北的小兄弟们一起抱团发展。换句话说,就是苏南、苏中、苏北各玩各的,省会南京只好带着附近的安徽小兄弟玩,这种情况下,江苏人对江苏省的认同感反而没有各自地市来得高。
出现这样的问题,除了省会南京位置太偏(靠近省界)、地理、文化差异有关外,还和江苏省比较年轻有关系。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分江南省为江苏省和安徽省,迄今为止,江苏省只有359年的“省龄”,这个时间相对于国内其它省份来说,是比较年轻的,认同感不那么强也可以理解,最关键的是江苏省的成立本身就夹杂了清朝统治阶层的一些目的在内。
图-俯瞰南京
我们都知道在明朝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为了给都城打造防御体系,建了一个范围很大的直隶,由朝廷直接把控,基本上涵盖今江苏、安徽、上海等地。南直隶经济发达,即使在朱棣迁都北京以后,对南直隶依然非常重视,在南京仍然保留一套班子。
清朝时将南直隶改为江南省,江南省是清朝钱粮的主要来源地,据史料记载,江南一省的赋税收入占据全国的三分之一。即使在1908年(清末光绪时期),江苏一省赋税收入仍能占全国总收入的五分之一。但是反清复明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区恰恰也是在江南,这让清朝统治者比较担心。
清朝于是将江南省竖着一刀切开,分成江苏和安徽,人为地将不同文化、地理环境的各部分揉到一个省内,就是为了便于统治。江苏省的认同感不强,其实安徽省也差不多(皖北、皖中、皖南),只不过安徽省会合肥位置居中,辐射能力要强一些,表现没那么明显罢了。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地图帝】原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