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喝茶与喝茶的艺术,带你全方位走入茶百科和茶哲学

喝茶应该精致还是随性,似乎众说纷纭,但喝茶能提高境界,能技近乎道,却很少被质疑。
怎么艺术地喝,又怎么喝出艺术,是可以考究考究的。

艺术的喝茶

——借人把茶喝好
要把茶喝好,真正地喝好,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是一项技术活,不喝下几吨水,不熟悉些套路,拜见些高人,一个人单干,要一下子达到某种艺术境界,是很难的。下面谈三个“好”。
一、何为好
几千年的茶史,经过无数的历证和总结,现有的几大茶类,已总结了较为明晰的实际标准茶样和审评标准。有了这些味,大致就算喝对了。

绿茶:属不发酵茶。香气高爽、滋味鲜醇。因杀青和干燥方法不同,绿茶分为蒸青绿茶、炒青绿茶、烘青绿茶和晒青绿茶,香气滋味各有不同。蒸青,香气鲜爽,滋味醇和清鲜;炒青,栗香居多,也有清香型,香气持久,滋味浓醇爽口;烘青,清香鲜醇;晒青,浓醇,富有收敛性,耐冲泡。

黄茶:属轻微发酵茶。制作工艺与绿茶基本相似,只是多了一道闷黄工序。黄汤黄叶,香气清悦,滋味醇厚。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等品种。

白茶:属微发酵茶。白茶有芽茶和叶茶之分,共4个花色品种,单芽制成称银针,叶片制成称寿眉或贡眉,芽叶不分离的称白牡丹。香气滋味毫香显,清鲜甘醇。具体到主产区福建的福鼎、福安、政和、建阳、松溪等地,则各有不同。即便是福鼎,其所在的磻溪、管阳、点头、白琳等各镇,香气滋味都有差异。

青茶:也称乌龙茶,属半发酵茶。香气馥郁,有天然花草香味。滋味醇厚,鲜爽回甘。高级的青茶具有特殊的韵味,比如武夷岩茶有“岩韵”“岩骨花香”,铁观音有“音韵”,台湾冻顶乌龙有“风韵”,凤凰单枞也有“枞韵”“蜜韵”之说。

红茶:属全发酵茶,不经高温杀青,萎调揉捻后,经发酵变红再烘干而成,有小种红茶、功夫红茶和红碎茶3类。小种,香气高,略带松烟香,滋味浓而爽口,活泼甘醇,似桂圆汤味;功夫,香气馥郁,滋味醇和甘浓;红碎茶,因产区、茶树品种、初制工艺的区别,品质各异,有四套标准样,一、二套样针对大叶种,三、四套样针对中小叶种。大叶种,香气鲜浓(鲜爽),滋味浓强,富刺激性;中小叶种,香气清香,滋味尚浓爽,浓强度较弱。

黑茶:属后发酵茶。香气持久,滋味醇厚。初制成黑毛茶后,再加工后仍继续发酵。不过再加工的做法,各地不一。有杀青后渥堆,如四川南路边茶的做庄茶;有揉捻后湿坯渥堆,如湖南黑茶、广西六堡茶;有晒干后加水发酵渥堆,如云南普洱茶。湖南黑茶,滋味醇厚,云南普洱,甘滑醇厚,有独特陈香。

二、怎么好
要喝好,得选茶、选器、选水、选人、选时,选境,是一个体系,有诸多要素。
选茶首先茶底要好。茶要好就得从种植开始。出自干净的土壤,合适的温、湿度,用纯净的心,专心培育出来的茶青,是必要的。
其次是制茶者的用心。其间,环节和技巧众多。比如岩茶,晒青晾青萎调揉捻后,走水走差不多了,就要焙火。焙就得选好的炭。好炭才有好火。龙眼炭被认为是首选,耐火燃值高,完全燃烧时无烟无杂味,火味带淡甜香。炭对了火就清,茶青山场的品种特性就凸显,岩韵花香就明晰。所以用心的师傅都能看火焙茶,首求焙“清”,把杂青味走掉再寻香,待香正后,再凝香聚气,焙“透”成型,再透后立起自己特色的“骨架”,成就一泡茶自己的“亮”点。好的茶,闻干香,便能感受到一股凝聚后的清透气息,一小丝集中有力道地从热盖碗里悠悠渗出。
茶要喝好,还得泡好,器、水、人、境都要兼顾。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这已有较多讲述,不再细说。这里说说最核心的要素,那就是人,人的心。泡者的技法,有心力的技法,如何体现一泡好茶的骨架、脉络和层次,是十分重要的。温器、投茶、注水、冲泡每个细节都很关键,而这里很重要的就是自己的心,有没有把心安住在整个行茶里。心能不能凝成一念,而且此念又是通透的微微念力,似有似无。若太专注于技法,太过于表现自我,那将有一股强大、膨胀的自我会直立于茶香之中。所以,茶者的心是要有很清晰的觉知力,知道自己的心要落在哪里,面对的是什么茶,如何使力,如何运气,要静要稳又要隐,做到有我也无我,有茶也无茶,故泡茶的用力用气,要达到好的高度,就得在心上下功夫。
正确的心念,会让茶的骨架更加清晰,香气与身体达到均衡,层次感更好。因此,在技法工整的基础上,多留一份人性自然的柔软,清透无我的心力,在顺畅流动合和的此在里,茶味会更回归茶本真的面目,茶味的延展也会有更好的穿透和深入。
只有了解了这些规则,拜会些这样的行家,或许才算有能把茶喝好的基础。
三、自己好
茶与人同,皆是自然之子。茶在几千年历史中,被反复历证为是一种灵物,能与人形成很好的能量流动。把茶喝好了,其实也便打开一个与自然、与世界通连和对话的小口,在这里艺术的喝茶也将能投射和引发出喝茶的艺术,以茶之理走入茶之道及生命之源、之道。
既然是一种能量的流动、信息的交互与对话,那其实便是怎么舒服怎么来,舒服了,内在关系和联动才能持续持久。适口适己适时,在合适的场合、合适的时间、合适的茶、合适的人、合适的冲泡品饮方式,即是品饮之道。喝茶有律也无律。顺者即好,适者即道。自己觉得对了,就对了。
茶的内质,随其生长土壤、气候、温度、湿度、高度、光照而不同,茶类品种、制作技法、收藏转化等因素也影响各种内在成分比例。这些与身体皆有密切关系。各种成分的营养价值,与身体的状态,包括各种季气里的身体状态,乃至每个当下每个人的身体状态,皆有内在关系。所以,每个自己的好,是有无限多样的。举几个样例。
(1)内质与功效。1827年人类正式开启对茶的分子化学层面的研究,发现了其中的咖啡碱,随后不断发现儿茶素、茶皂素等,1950年发现了茶氨酸,现在我们能分解出的芳香物质有700多种。研究表明,茶叶中含有大量的生物活性成分,包括茶多酚、茶色素、茶多糖、茶皂素、生物碱、芳香物质、维生素、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等多种成分。
茶是一种天然饮料,对人体具有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比如,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的抗氧化作用,主要是清除自由基的作用,保持机体平衡正常运转,是血管的清道夫,可通过调节血脂代谢、抗凝促纤溶及抑制血小板凝集、抑制动脉平滑肌细胞增生、影响血液流变学特性等多种机制,从多个环节对心血管疾病起作用。茶多酚还具有缓解机体产生过激变态反应的能力,也能对机体整体的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对防癌,抗癌及抗突变、抗菌、抗病毒、杀菌、消炎、解毒、抗过敏也有较好的作用。
在中国和日本民间常有用粗老茶治疗糖尿病的经验,用茶树老叶制成的淡茶或酽茶,在实验中,这些茶的冷水提取物对老鼠的血糖下降明显,达到40%,说明,茶叶中的水溶性复合多糖对降血糖有较明显的作用。茶叶中生物碱也具有镇静、解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等生理活性。茶氨酸、茶皂素、维生素、矿物质等,都有其各自的功效。
而各类茶,因品种、场地、气候、工艺等因素,所具有的成分又有所区别,对身体的某种需要作用程度也不一,可以适当选取。各种内质,对自己好不好,身体皆会自行告知。
(2)段位与偏好。喝茶是一个逐步进阶的过程,想一步登天,难。一个还在问“大红袍是红茶吗”这样层级的初学者,跟一个历茶无数,懂茶、懂火、懂器、懂水、懂适时之境的老茶鬼,其对茶的觉知力、认知力和敏感度,是完全不同的。他们各自理解的自己之好,是不同尺度的。
比如,就焙茶,一个懂茶的人是有不同层次的认知的。在宏观层面,有抽象层面的认知。知茶知炭知火,知各个细节,然后也能感知茶被炭火带起后,进入深层解构、清透的同时,也在进行排列、重组,归序和再凝结的过程。好的茶,经好的炭火和好的手法,将最终凝成内敛含蓄、有序有力的干茶。
对经验层面也能较为清楚。
一般,炭火的燃烧分三个阶段,起焙前三天,满火面离茶面最近,火势粗猛,成放射状,适合焙发酵度较高的茶,比如适合短火进攻,气势磅礴的如岩茶之类的重火茶,中段的火面较低,气势收敛呈柱状的坚稳,适合焙铁观音、红水乌龙之类的中火茶。当火见底距离茶面较远,火势绵长,适合轻火茶,此时的细火可凝成委婉或坚挺,前者可焙姿态柔美的高山茶,后者复焙高香的铁观音。另外结束前微弱断续的火,恰好可以拉出东方美人阴柔织细的身段。
再要是懂得微观层面,那就更厉害了。比如加工过程糖类在吃火过程中怎么变换。在高温下,会发生两种反应,也即,美拉德反应和焦糖化反应。
一种情况是在氨基与羰基共存时,会引起美拉德(Mail-lard)反应。
茶叶中存在着大量的游离氨基酸以及蛋白质热裂解产物游离胺等,与糖类物质热裂解产生的醛、酮等羰基化合物在热的作用下,经过简单缩合转变为席夫碱(Schiff base),再经过环化变为相应的N-取代糖胺,这一步是热力学可逆的,席夫碱经过阿玛多里(Amadori)分子重排,使醛糖变为酮糖衍生物,最后脱水环化生成糠醛衍生物。另一方面,在美拉德反应中,阿玛多里化合物也可消去氨基,生成甲基二羰基中间体,进一步生成共轭二羰基分裂产物,再经过环化缩合,形成含氮的吡嗪类化合物。
另一种情况是在没有氨基化合物存在时,会引发焦糖化反应。也即糖类物质受高温作用发生脱水、缩合、聚合反应,最后形成黑褐色物质的过程。这过程会产生令人愉快的糖色和焦糖香气。
焦糖化反应和美拉德反应一样,是脱水干燥过程中常见的褐变作用,二者的区别在于美拉德反应是氨基酸与糖的反应,而焦糖化反应是糖先裂解为各羰基中间物,再聚合为褐色物质。美拉德反应和焦糖化反应生成的吡嗪类、糠醛类衍生物是茶叶烘炒香的物质基础,但超量后又会产生焦糊气。
从分子层面了解整个茶形成衍化的化学过程,就能更清晰知道整体的流变和脉络。以此类推,当一个人对茶品种、产地、品鉴标准、制作细节、冲泡技法和环境空间美学各要素都进入很深层次的细分后,身体的觉知力和思维的认知力,一定大大加强。知茶知火知器知泡知饮,这样的喝出的自己的好,就是很高层面、很有结构性、很有体系性的好。与初学者的好,一定是天壤之别。各自对茶的偏好和选定,肯定也不在同一个层级。
另外,节气与康养,什么样节气,什么样的身体特质,选什么样的茶,这又是另一层面的好。比如春夏秋冬、早中晚、热寒湿虚体质等等,都有各自较合适的选择标准,也有不一样的口感体验。还有就是场景与选茶。比如工作场所、生活场所、休闲场所,闹静程度、干净整体情况以及场景中人的心理情绪状态,慌张、紧张、焦虑还是平静、安详、平和、欢喜等等,都会对选茶产生影响,都会影响茶最终的表征和在每个人口中最终的体感。
喝出自己喜欢的味道,自己喜欢的风格,合自己的身体,即可。

喝茶的艺术

——借茶把人修好
这么仅有的一趟人生想活好点,没有人天生不用修行的。最好的生命状态是,光溜溜地来,再把心修得和和顺顺地走。正如王阳明先生所说,“此生光明,亦复何言”,没有啥交代,也没啥遗憾地走了。
借茶修心悟道,还是可行的。让茶自己教会你一切。茶一旦入心了,很多东西,你自然而然就悟到了。这就是如果能艺术地喝茶,也就能逐步平滑到喝茶的艺术。
学着把心安住在茶里,所有的一切自然明了。一泡不行,就两泡,两泡不行,就更多泡。总有一泡茶,会告知你生命、自然、宇宙的一切的一切。那时,你就能明白怎么做像自己的自己,回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回到生命与自然的本源和生命力上来。
当然,这样要说成艺术,说成道,也行。但实质是,生命本无所谓艺术,道也难以述说,找到心感觉顺畅的路上来,就对了。如果非一定要说点什么的话,我想至少有几个方面。
让心安静一点
——在感性里建构理性
生命应不要有那么感性的。多点理性,多点逻辑的体系,多点人生的骨架,心就会转动得顺畅些。在逻辑理性的体系里让自己静静有序并富有情感地发力。
当一个人真能静下来喝口茶,好好地喝口好茶,喝懂它。茶会告知你,是该好好整理自己,整出自己的骨架、体系和层次。
让生命不再是纯粹的经验,和杂乱无章的无序状态,该有自己较为清晰的活法,应对世间的风风雨雨和形形色色的百态人间,让自己能转得更顺畅些,不至于落于无限烦恼、痛苦和执念之中。
如若还想短短人生,有更大点的成就。那还真得能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能更熟练各类有力的组织体系,否则,想带领更多人,产生统一有效的组织力和战斗力,是很难的。诚如毛泽东同志在古田会议上提出的“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多体系并举,才能大有成效。
因此,在喝茶中,归整经历的人事物,修习自己的结构性思维、体系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让心通透一点
——在复杂里建构简单
人从简单无知走来,随着欲望和需求的不断扩大,追求满足的过程,也是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复杂的过程。而最终,人也不得不被现实告知,大脑、身体和外在社会、自然条件都不可能让自己无限复杂下去,否则,最终系统将崩塌。
唯一可选择的,那便是,复杂后的简单,当然,也非仅为一味寻求的所谓简单。前半生做加法,后半生就得懂得做减法。在加减中找到新的平衡,找到合适自己的中间值,尔后能知世故而不世故,历圆滑而弥单纯。
喝懂了茶,就喝懂了做减法的道理,茶,其实也始终是在做减法,无论在物质层面,还是在所负载的文化层面。也喝懂了包容,给自己训练更强的灰度思维,不纯粹简单地非黑即白。
让心懂美一点
——在不完美里建构完美
建构美的体系,在喝茶里,是最直观的,也必须完成的,否则,也无从谈说艺术的喝茶。在艺术喝茶的能力体系,直接跨越的,便是这样的建构美的喝茶艺术,也即,在生命的进程中,在不同的领域里,从茶修中习得审美能力,然后学会并运用到所经历的其他领域里,给不完美的世界构建美的体系。
随时给心灵放个假,就在最此在的当下,一茶、一花、一景、一乐,安住此在的瞬间之美;也能怀揣诗和远方,给自己一个期许,一个希望,一个寄托,心有所向,柔情侠骨,砥砺奋进。
让心慈悲一点
——在无情里建构有情
世事无常,生命孤寂、渺小、脆弱,人性有缺,利益纷杂,谁给这个世道留下慈悲与善意。或许茶人算是一部分吧,因为一个感知过茶之美的人,没有任何理由不走向善良,不给这个世间带来爱和温暖。只是喝茶人,喝懂茶的人,更应该有自己骨架和体系里的慈悲和善良,而非不睿智、无原则的慈悲和善良。故,但愿真正的茶人,在心间和愿行里,给无常、纷杂的世界留下自己有原则的慈悲和善良。
让心中和一点
——在刚强里生发柔软,在柔软里内含刚强
好茶“气味清和兼骨鲠、淡而有味水含香”,你真喝懂了,相信,你一定会从茶之道中去追寻生命那合和之光,那曼妙的尺度与境界。但愿,你能。可霸可贤,可匪可正,可甜可盐,可柔可飒,半野兽半天使,半小人半君子,各有分说,找到合自己的度和方式,即是合和。

最后强调一下

以上几点,确实不好说什么艺术,说白了,就是喝自己舒服的茶,然后从中懂得,让自己很辩证地活成自己的风格、自己的体系、自己的骨架、自己的脉络、自己的层次感,仅此罢了。如果一定要给这样活法给个说法的话,个人更愿意把这种“艺术的喝茶和喝茶的艺术”,叫茶美生活和智慧人生,而要给这种思想体系给个提法的话,我想用“格物心学”再适合不过。

(谨以此文,与茶友们共勉,以绵薄之力回赠绵延茶史和浩瀚的茶世界)

参考书目:

杨亚军主编. 《评茶员培训教材》.金盾出版社,2017.

宛晓春主编. 《茶叶生物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赖彦廷.《直取茶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