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纷纷步难行”,冬至来临,今冬天气冷吗?

唐代诗圣杜甫是一个官场失意之人,所以他在描写冬至的时候,总是略带苍凉凄苦之情。“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这四句与冬至相关的诗歌,不仅体现出了气候与节气的变化,而且也表达出了杜甫悲催的人生。

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第二是一个节气,寓意年终岁首交结、终而又始。从西汉时期汉武帝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开始,时至今日冬至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民间有很多关于冬至的俗语,比如“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纷纷步难行”,冬至来临,今年冬天冷不冷?这句俗语有道理吗?

第一、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纷纷步难行

冬至作为冬季的第4个节气,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按照往年的节气表现来看,在冬至之前气温并没有达到最冷的时节,冬至之后才是。

由于自古以来就遵循着靠天吃饭的自然法则,所以他们对节气变化十分在意。从这句俗语的表面意思上分析,表达了冬至当天的天气变化,对整个冬季的温暖都有很大影响。

如果冬至这天下雨那么乌云就会遮挡天空,人们就无法看到天上的星星了;也就是说冬至交节的时候天降大雪,那么地面就会湿滑、泥泞不堪,会给人们的出行造成很大的麻烦。

这句话体现的是冬至下雪整个冬天就会相对较冷,这句俗语是农民在长年累月的农业生产中,积累和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虽然冬至的时候也可能既不下雨又不下雪,但是却表达了气候、节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二、冬在头,卖了被子换头牛

“冬在头,卖了被子换头牛;冬在中,十只牛栏九只空;冬在尾,冻死鬼”。这句农谚已经流传了千百年,从字面意思上可以看出,实际上就是这样冬月分成了三段,即月头、月中、月尾。

无论冬至在哪一个时间段,都意味着未来一年中不同的天气变化。2020年冬至日的时间为公历12月21日,农历则是十一月初七。

按照这句农谚的说法,这个时间段应该是处于“冬在头”。进而可以得知“冬在头,卖了被子换头牛”,表达的是冬至日处于农历十一月的上旬,冬季寒冷的时间相对较短,基本上过了春节就要打春了。

这个时候春回大地、气温开始回升,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耕种时节。在这种天气变化的影响之下,即使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在气温回暖之后也不会盖厚厚的棉被了。当然,卖了被子换头牛只是一种戏说而已,目的是提醒大家要买头牛开始耕地了。

“冬在中,十只牛栏九只空”,说的是冬至处于冬月月中,在这种前提下天气就会特别冷。就连牛栏里的牛都会被冻跑了。农民也就只能在家猫冬了,而农业生产的时间也会顺延;“冬在尾,冻死鬼”则是说冬至时间位于冬月月末,那么就会赶上大寒节气。

“大寒”顾名思义就是一年中天气最冷的时候,平均气温基本上都在﹣30-40℃左右,想必只要想一想就会一股寒意袭来。

农民通常会把这种天气比喻成“冻死鬼”,大家可以试想一下连鬼都能冻死,更何况是人呢?所以预示着冬季天气达到了冷冬的程度。

第三、冬至强北风,注意防霜冻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这是歌剧《白毛女》的开篇唱词,在东北一旦提到北风就会与寒风刺骨联系在一起。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句俗语所表达的内涵,就是北方农民判断天气时候的经验之谈。冬至的时候如果刮起了风力特别强的北风,那么这个冬季就会寒冷彻骨。

在这种前提下农民就要提前做好,预防庄稼霜冻的准备了,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作为农民积累下来的农业生产经验,对于农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预判作用。

结 语

农村俗语自然语言比较粗鄙,或者说根本不具备任何文学性,但却是农民长期大自然做斗争的产物。对于靠天吃饭的农民而言,只有提前预判天气、气候好坏,才能够预防农业生产受损。

可以说每一句农谚都与气候、节气、时节息息相关。如果没有掌握基本的农谚知识,那么就很容易在农业生产中,因为受到损失而颗粒无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