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恒俊与水彩相伴几十年
孙恒俊对水彩的情怀一直保持到现在,他通过自己的不断探索追寻自己的绘画语言,为我们讲述了水彩对于他的意义。
记得小学四年级时,学校来了一位叫蒋松涛的美术老师,他对我关爱备至,邀我与他同住。从而我知道了什么是素描,速写,并开始了水彩画练习,同时还知道了杭州有一个专门教画画的学校 。不久他调走了,我沒有辜负他,我用他为我制作的毛竹颜料盒考取了浙江美术学院附中。当时附中色彩教学是由水彩画来开始的,大学时改成了水粉画教学。毕业以后,我在部队从事舞台美术设计,工作中水彩、水粉的使用成了必须的载体。回到母校后,兼任色彩教学,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选择水彩画创作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回想在美院学习时,一直对水彩画情有独钟。一次油画系走廊里,陈列着一套潘思同先生的水彩画教材,且图文并茂,我如饥似渴地阅览。教材告诉我怎样画天,怎样画水等等,从而得知水天是呼应的,要上下联系着画。得知天不都是蓝色旳,瓦不都是黑色的,树不都是绿色的,要加以区别,获益非浅。此后又得到马玉如、吴德隆、周诗成、何志生老师的教导。马老师带有表现性的水彩画法,与众不同。色彩整体观察的教导对我是如雷贯耳。吴老师对画面调式的追求,周老师作画时的激情以及何老师对水色的控制,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些年随着国外考察及参展,拓宽了视野,目睹了水彩画在我国的水彩发展,从而对水彩画有了更进一步的反思。
我国是水媒、纸媒画的泱泱大国,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及人文特色,中国历代的艺术精品,至今仍然叩击着世人的心扉。“返虚入浑,积健为雄”是国人千年的审美追求。难怪荷兰艺术家蒙得里安明确说:“美的感受,常是物象在抽象形态下出现的时候。”可见水彩画在中西发展中有很多融合点。深感水彩画是外国的,更像是中国的。水彩画在中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应该树立足够的文化自信。
“如何画好水彩画”一直是横在水彩人面前的课题,贵在要有自己的艺术语言。艺术是无止境的,我崇尚“大象无形,大音稀声'的意境,遵循齐白石先生太似媚俗,不似欺世的告诫。我不断採索,从具象到意象,一路寻寻觅觅,希望在厚积的基础上有所薄发。我追随水迹,肌理和混沌效果,追求画面空间的压缩和色彩的归纳,力求在减法中寻找心理的平衡。我以桦林系列以及花卉系列为母题,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寻求其中的奥密,探寻自己的水彩画语言,我努力着,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