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ology病例:Lhermitte-Duclos病的MRI表现
一名48岁妇女因间歇性头晕和步态不稳定3年的病史而入院。
头颅MRI显示左侧小脑半球有T2高强度和T1低强度的层状病变,呈扩大状(图A-C)。
观察继发性脑积水及ChiariⅠ型畸形。由于MR上的条纹状表现是Lhermite-duclos病的特征性表现,故作了术前诊断。
全部切除病灶,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诊断(图D)。
随访神经放射学检查无复发。
然而,最近的超声检查显示病人的右乳房有多个结节,这是对Cowden病有确切的临床诊断。
图:MRI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轴向T2和T1加权MRI(A,B)显示出典型的横纹图案,其交替带代表了Lhermitte-Duclos疾病。在矢状T1加权图像(C)上观察到轻度脑积水和下移位的小脑扁桃体。
组织病理学研究(D)(苏木精和曙红染色;比例尺= 200μm)证实了MRI诊断。
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于1920年由Lhermitte和Duclos首先报道并命名,故又称Lhermitte-Duclos病。
2000年WH0的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将之分类,归于神经上皮组织肿瘤中的“神经元和混合神经元胶质肿瘤”,其恶性度分级为I级。
本病多见于女性,60岁之前均可发病,但最常见于30~40岁。
LDD可以表现为一种独立的疾病,也可伴发于多发错构瘤综合征,又称Cowden病。
后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可有结肠或小肠息肉、乳腺癌、甲状腺癌、神经纤维瘤病、脊髓空洞症等。
本病临床症状多因占位效应所致,典型症状为共济失调和继发于颅内高压的症状,如头痛、呕吐、视力下降等,偶伴急性呼吸骤停。
病理表现
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小脑叶片增厚,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光学显微镜下小脑的颗粒细胞层、Purkinje细胞层被大的异常神经元细胞取代,其上分子层常常增厚,并出现异常平行排列的有髓纤维,这些大的异常神经元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丰富红染,核圆居中或偏位,无异型性,无核分裂,肿瘤间质血管不丰富,局部有簇状小血管。
影像学表现
CT平扫时表现为一侧小脑半球内较大的低密度实性肿块,有明显占位,伴第四脑室移位,幕上脑室扩大,增强扫描病灶不强化,少数病例可见肿瘤钙化。
高分辨螺旋CT可清楚显示LDD病灶呈低密度与等密度构成的条纹征。MRI提示小脑半球增大,于T2WI呈高信号,T1WI呈低信号,所有MRI序列图像病变内可见平行条纹影形成层状结构,颇具特征,增强扫描病灶无异常对比增强。
Joachim等应用多种影像学检查技术提出LDD异常增厚的脑叶在低b值DWI上比高b值DWI的信号强度稍高,而ADC 图像无水的弥散障碍,认为与皮层内有大量发育不良的神经元、分子层增厚、Purkinje细胞消失和脑白质变薄等病理改变有关。
MRS检查显示LDD有脑肿瘤的特点,例如NAA减少、乳酸盐增加、脂质正常,但Cho/Cr降低则与肿瘤不同。
由于正常脑组织内无乳酸盐,而病变内葡萄糖分解增加,产生乳酸盐,因此乳酸盐仅见于囊肿、坏死组织或生长活跃的肿瘤内。
因本病的病理检查未发现坏死区,FDG-PET显示本病葡萄糖代谢异常增高是MRS发现乳酸盐升高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影像学检查可全面显示LDD的形态和功能代谢信息,确定LDD的诊断,并指导制定手术方案。
手术切除为本病首选治疗方法,但可在4~10年内复发,手术减压或脑室引流可长期缓解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