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以大直若屈为根,方为避祸纳福之本
01、
花要半开,人要半醉,人生修身当以大直若屈为根,藏巧于拙为术,方为处事之本,凡事执持盈满者,必然常陷物极必反之中。
在生活中,切忌不可将自己表现得过于孤立和自傲,木秀于林而风必摧之,过于高洁的状态反而易引起别人的忌恨和行事不变的结果。
纵观古今,那些身居高位者,更需要懂得及时收敛的智慧,如果不懂得如何自处,在适当的时候削弱锋芒与名声,必然会因为过分高傲而惹来灾祸。
朱元璋手下有一个开国大臣叫蓝玉,文韬武略,能谋善断,但似乎有能力者都容易陷入自我膨胀的问题之中。
当蓝玉屡建战功之后,目无王法,开始飞扬跋扈起来。
本来朱元璋是打算将蓝玉留给自己的儿子朱标作为辅政大臣的,但谁知朱标因病去世,而在这种状态下,蓝玉便成了朱元璋的眼中钉。
此时的蓝玉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对自己的高调行为毫无收敛,后来在多番骄狂的行为出现之后,彻底把朱元璋惹火了。
于是便有了后来洪武四大案之中的蓝玉案,朱元璋以谋反为由逮捕蓝玉,经过严刑审讯之后,前后竟然牵连出一万多人涉及此案,而蓝玉以及这一万多人最后都不幸命丧黄泉。
不管一个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状态和角色之中,切记不要让自己以清高狂傲的状态存在,宁愿主动承担屈辱及污秽,也不可有半分高洁。
《菜根谭》之中有一句话叫:
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
崇高美好的名誉和高尚的节操绝对不可以一人独占,应该分些与人,这样才能明哲保身;受辱的行为和不利己的恶名不要完全推给别人,主动承担几份责任,才便于掩藏才华而增进品德修养。
美好的名声是人人皆爱,每个人苦苦追求的除了金钱之外就是人生的虚荣感,因为人活一生一为利二为名,这无可厚非,但是一个人如果太在乎自己的荣耀光环,总期望将所有清高的名声都集于自身的时候,反而会因此遭受不必要的问题。
人没有十全十美的个性,人生更不需要有十全十美的名声,主动承担屈辱,反而是藏身处事的最佳态度,过于高洁者反易遭祸。
《素书》之中有一句话叫:“安莫安于忍辱”,人生最大的安全没有比受屈辱更加安全的了。
忍受屈辱不仅能够缓解别人的怨恨,还能够避开别人的嫉妒,因为在生活中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必然会有矛盾,如果凡事都不能忍受委屈,有些屈辱就推给别人,此举也必然易遭致忌恨,而且表现得太过于高洁,凡事锋芒毕露还会招致别人的嫉妒。
人生遭受屈辱也是难免的事情,以坦然的态度来面对自己遭受的屈辱,不但不会因此而招致祸患,反而会在坦然接纳屈辱的同时,修炼自己的品德修养,无论是人生修身处世,这都是必要遵守的规则。
佛家也有这样一个观点:屈辱的背后藏着看不见的福报,在吞下委屈的同时不仅会化解人生业障,同时还能享受其善果。
02、
汉武帝时期有一丞相叫公孙弘,小时候家里非常穷,日子清苦,于是发奋读书,后来终于飞黄腾达做了宰相。
但是即便成为宰相之后,公孙弘依然保持小时候俭朴的习惯,于是就留下了清廉俭朴的名声。
当这件事情传到了朝廷之中,文武百官都为之感动不已,但是有一个大臣叫汲暗,非常不以为然,而且还跑到汉武帝面前参了公孙弘一本,对皇上说:“公孙弘这小子太会装了,以前穷的时候说节俭也就罢了,现在都富裕了还盖普通的棉被,吃简单的饭菜,怎么可能会过这样的日子呢,他就是为了骗取廉洁名声故意装的,真是戏精附体。”
汉武帝想了想就觉得有道理,后来上朝的时候找个机会去问公孙弘:“汲暗说你沽名钓誉,还伪装节俭的样子装给别人看,这事你承认吗?”
公孙弘听了当时特别委屈,刚想辩解,但转念一想,如果自己着急解释,反而更加沽名钓誉的嫌疑,反正也不是大的错误,直接承认了吧。
于是公孙弘硬把怨气吞了下去,对汉武帝说:“汲暗说得没错,我都做到宰相这么高的位置了,还假装廉洁就是沽名钓誉的,汲暗能够明察秋毫也实属难得,有此大臣辅佐皇上左右,这是皇上之荣幸。”
当时汉武帝听了一愣,没想到公孙弘这么爽快,非但没有因此批评公孙弘,倒觉得他十分诚实谦让,反而对他大加赞扬。
生活的运行本质,总在我们的想象之外,所以不要以主观世俗的意识去判断事物本质的好与坏。
就像公孙弘一样,从问题之外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在接纳屈辱的同时也恰当避开了祸患,并且增加了皇上对自己的信任。
而公孙弘正是因为这种睿智的个性,人生虽然多有挫折,但是最后也得以善终。
汉武帝在位时期共杀了七个丞相,而公孙弘却得以善终的,可见其处事的睿智程度。
《道德经》之中有一句话,叫: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人们所厌恶的都是孤单,寡和,不圆满,但是王公却可以用这些词称呼自己,所以在事物之中减损它有时反而得到增加,增加它反而有时得到减损。别人教导我的,我也用来教导别人,强暴的人不得好死,我将它作为施教的根本。
很多时候好的事情未必会带来好的结果,坏的事情反而产生好的福报,关键是看自己怎么在这事物变幻之中,把握因缘的转机。
作者|国学书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