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和科学认知:孔雀石绿和硝基呋喃,对人可能有害但依据不充分!

原则: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

理念: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曾经出现的“孔雀石绿毒浸鱼”事件,使人们“谈绿色变”,一度将孔雀石绿和癌症挂钩。

       2006年,“多宝鱼药残风波”首次将水产品中硝基呋喃药物残留问题暴露在大众面前,同年,阳澄湖大闸蟹在台湾被检出硝基呋喃类代谢物。随后在2015年,多宝鱼再次“中枪”,媒体又报道山东等地多宝鱼体内检出违禁药物硝基呋喃。2016年,浙江又爆出小龙虾含硝基呋喃类代谢物。一连串的硝基呋喃药物残留事件,导致消费者对食用多宝鱼、小龙虾等水产品产生极度恐慌。

      眼下,很多消费者一听到有关癌症的说法,无论致癌,还是治癌,都能给予高度关注。

那么孔雀石绿到底能否致癌呢?

一、孔雀石绿药物

       孔雀石绿是一种化学染料,同时又具有杀灭霉菌的药效,一度被当成化学消毒剂,在水产养殖疾病防治中被广泛使用。

因价廉、易得、高效、用量少,在没有被列为禁用药物之前,曾是水产养殖教科书里推荐使用的药物。

后来,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发现它在动物体内有潜在致畸、致癌作用,可能会危害人类健康,2002年,农业部在193号公告中将其列为了禁用渔药。

孔雀石绿对人体是否有害的研究

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重视

不过   迄今为止

研究都是停留在动物实验水平

世界癌症组织在对危害物质的致癌性强度进行分类时,孔雀石绿未被分级。

2008年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第70次会议报道了对孔雀石绿等的毒理学评价数据,只有一些证据表明其对动物的危害,结论是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孔雀石绿对人体有致癌作用。

目前认为任何致癌物质只有了解其剂量和接触时间的长短,才能够合理地评估其真正的致癌能力,对于孔雀石绿也是一样。我们采用暴露限值或暴露边界比(MOE)方法对其进行评估,按照JECFA现行的对遗传性致癌物与健康相关的MOE风险指数10000(值越大,越安全,如果MOE值低于10000,则认为有健康风险)来推算:一个体重为60 kg的人,假设其一天摄食的鱼肉为300g,则鱼肉中孔雀石绿的浓度要达到400µg/kg(ppb)(此值为健康风险的边缘值)才可能有健康风险。但从目前政府每年的监测结果来看,孔雀石绿阳性样品检测值基本都在5µg/kg以下,超过400 µg/kg的样品还从未出现过。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在正常食用鱼类的情况下

对孔雀石绿致癌作用的恐慌是没有必要的

之所以将孔雀石绿列为禁用渔药,是出于减少消费者健康风险的考虑,国际上如此,我国也同样。

从消费者角度考虑,要求尽可能降低孔雀石绿危害的愿望无可厚非,但是把风险大小简单化成“有”还是“没有”,并且用一些耸人听闻、悲天悯人的说法来吸引注意,只能是误导公众。

二、硝基呋喃药物

“有毒多宝鱼”、“有毒小龙虾”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硝基呋喃真的那么可怕吗?
硝基呋喃类药物

硝基呋喃类药物是人工合成的具有5-硝基呋喃基本结构的广谱抗菌药物,曾被广泛应用在水产养殖业中,用来预防和治疗由革兰氏细菌引起的水产动物肠胃道疾病。

研究发现,硝基呋喃类药物代谢快速,母体化合物在动物体内很快就降至检出限以下,但其代谢产物以蛋白结合态形式在体内可残留较长时间,并具有潜在的致畸、致癌和致突变的毒副作用。

出于安全性考虑,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先后制定了禁止使用该类药物的规定。我国农业部235号公告、193号公告和560号公告明令禁止在食用动物中使用硝基呋喃类药物。

自多宝鱼事件以来,农业农村部加大了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控力度,将水产品中硝基呋喃类药物残留作为城市例行监测和产地监督抽查的必检项目,并开展了“三鱼两药”专项整治活动,水产品中硝基呋喃药物残留已经得到较好控制,由中等风险降为低风险。

按照国际癌症研究中心致癌物五级分类标准,硝基呋喃类药物属于第三类,即对动物致癌,对人可能致癌,但证据不充分。

养殖过程中使用违禁药物只是极个别现象,消费者应当科学理性的对待水产品中残留的硝基呋喃类药物及其代谢物。

欧盟:孔雀石绿在水产品限量2μg/kg不存在健康问题

据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消息,早在2016年,欧盟食品安全局分别就孔雀石绿用于食品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估。

2016年7月27日,欧盟食品安全局评估了孔雀石绿(MG)用于水产品中的安全性问题。研究了鱼、甲壳类水产品中孔雀石绿与其主要代谢物隐色孔雀绿(LMG)的限量问题。

经过评估,欧盟食品安全局得出结论认为,孔雀石绿与其主要代谢物隐色孔雀绿(LMG)在水产品限量2μg/kg不存在健康问题

原文:

Malachite green (MG) has been used globally in aquaculture but is not registered for use in food-producing animals in the European Union.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requested EFSA to evaluate whether a reference point for action (RPA) of 2 μg/kg for the sum of MG and its major metabolite leucomalachite green (LMG) is adequate to protect public health. Available occurrence data were not suitable for a reliable exposure assessment. The hypothetical dietary exposure was calculated, considering the RPA as occurrence value for all types of fish, fish products and crustaceans. Mean dietary exposure across different European dietary surveys and age classes would range from 0.1 to 5.0 ng/kg body weight (bw) per day. For high and frequent fish consumers, the exposure would range from 1.3 to 11.8 ng/kg bw per day. Both MG and LMG induced formation of DNA adducts in livers of rats and/or mice, and of micronuclei in mice. LMG also induced cIItransgene mutations in mouse liver. MG caused a small, not dose-related, increase in thyroid gland follicular adenomas and carcinomas, and of mammary gland carcinomas in female rats. LMG caused an increase in hepatocellular adenomas and carcinomas in female mice. Both MG and LMG may be considered as carcinogenic and as genotoxic in vivo. A lower 95% confidence limit for a benchmark response of 10% extra risk (BMDL10) of 13 mg/kg bw per day for hepatocellular adenomas and carcinomas was selected as reference point for neoplastic effects. For non-neoplastic effects, a lower 95% confidence limit for a benchmark response of 5% extra risk (BMDL05) of 6 mg/kg bw per day was selected for the effect of MG on liver weight and of LMG on body weight. The margins of exposure were 1.1 × 106 or greater for neoplastic effects and 4.9 × 105 or greater for non-neoplastic effects. The CONTAM Panel concluded that it is unlikely that exposure to food contaminated with MG/LMG at or below the RPA of 2 μg/kg represents a health concern.

原文网址:

http://www.efsa.europa.eu/en/efsajournal/pub/4530

科普:摄入量很低的孔雀石绿其实是没危害的

上世纪30年代,人们发现孔雀石绿可以用来杀死鱼体表面的真菌、寄生虫,尤其是对水霉病有特效,于是它开始在世界各国的水产养殖领域大量使用。十几年前,国内几乎所有水产养殖户都在用。

后来科学家怀疑孔雀石绿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潜在威胁,于是对它的使用开始逐步收紧。美国、欧盟、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国均禁止孔雀石绿用于供人食用的水产中。2002年,中国也将它列入《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化合物清单》。

在事件发生后,有一些食品安全领域的专家为了防止公众过分担忧,表示据数学模型推算,一个60公斤重的成年人,活到80岁,即使每天吃6两鱼肉,孔雀石绿的残留量也在安全范围内。

要求公众理性面对孔雀石绿的现实危害,固然是正确的态度,实际上,目前对于孔雀石绿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并未评估过孔雀石绿对人的致癌性。只是,有动物实验发现,其对肝脏有毒害,可诱发小鼠肝脏肿瘤。一般从保护人体健康的角度出发,认为那些已肯定对动物致癌的化学物质,对人类也可能有潜在的致癌危害。因此,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提出禁用孔雀石绿。

但是,即使孔雀石绿的摄入量很低,民众担忧的心情也容易理解:对于一种潜在致癌物,只有不吃才是最安全的。

讨论:“顽固”的孔雀石绿!

在农业部2002年4月公布的《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中,孔雀石绿该物质赫然在列。

孔雀石绿,是一种三苯甲烷类物质,可用作羊毛、丝绸、皮革、纸张等的染料,也可用作生物染色剂,把细胞组织染成蓝绿色,方便在显微镜下研究。其实孔雀石绿更为人所熟知的用途,是在2002年之前作为淡水水产的抗菌剂和杀虫剂,被用于对付鱼类或鱼卵的寄生虫、真菌或细菌感染。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曾被作为治疗鱼病的“药物”,但绝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它出现在食品中是可以接受的。研究发现,孔雀石绿进入水生动物体内后,会快速代谢成脂溶性的无色孔雀石绿,两者毒性较高且残留时间长,对水生动物可能具有潜在的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因此无论是我国,还是美国、欧盟、日本都对孔雀石绿作为兽药的生产、经营和使用下了禁令,对于进口水产品中孔雀石绿残留量的把控则更为严格。

然而遗憾的是,近年各地多次检出有孔雀石绿残留的水产品,不少来自大型超市和水产品流通市场,品种涉及鲤鱼、鲫鱼、鳊鱼、乌鱼、鳜鱼等等,犹以产粘性卵的鱼类(鲤鱼鲫鱼)为多。因为在实际水产繁育生产中,产粘性卵的鱼类多在低温时节繁殖,所产出的卵粒容易产生水霉病,而孔雀石绿恰是水霉病的克星,故而如此。

近年来虽然禁控力度加强,即使这样,仍有时常发生,可以想见防控孔雀石绿形势的紧迫。此前曾有多家媒体报道过水产养殖和运输业孔雀石绿屡禁不止的现象,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孔雀石绿目前尚没有廉价又高效的替代品,养殖业和运输业从业者都想用药尽可能减少死鱼量,谋求最大收益。

目前虽有部分产品研发成功但价高且效果一般或不稳定,如果没有效优质好价格实惠的替代品尽快推出,不从孔雀石绿的生产和流通环节堵封,孔雀石绿禁令恐怕还将遭遇执行尴尬,并且,这些状况经某些媒体夸大炒作后,可能将重创本己效益不佳的水产行业。

更替:硫醚沙星可以替代孔雀石绿

由于孔雀石绿被列为禁用药物,许多鱼病的防治药物可选用硫醚沙星替代。

硫醚沙星具有极强的渗透杀灭作用,对革兰氏阳性和和阴性细菌均有杀灭或抑制作用,并对部分真菌能杀灭或抑制,且有抗病毒作用,药物到达水体后,既能杀灭水体病原,又能渗透到动物表皮中杀灭病原体,而且能刺激表皮细胞增生,具有促进皮肤组织修复等功能。同时对球虫或原虫类寄生虫均能杀灭或抑制。可用于防治鱼类红斑、烂鳃、赤皮、烂皮、腐皮、溃烂、打印、疖疮、烂鳍、烂尾、水霉、肤霉、脱粘、白头白嘴等病。特别对泥鳅、黄鳝等无鳞鱼类的烂尾、腐皮、水霉、烂鳃、水蛭(蚂蟥)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用法用量:

(1)治疗皮肤类疾病,每亩·米用100ml,兑水20kg全池均匀泼洒,若病情较重,第二天再用一次;

(2)治疗水蛭病,每亩·米用100~200ml,每100ml兑水20kg全池均匀泼洒,施药后,须将漂浮的水蛭捞起;

(3)用于浸泡防治鱼病:2ppm浓度,一般水生动物浸泡5分钟;若低于100g重的小甲鱼浸泡1次不得超过1分钟。

注意:硫醚沙星不可与有氧化性药物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药物以及碱性药物同时使用。且使用时水体PH值不得大于8.5。

技术攻关:破解水产养殖抗生素滥用难题

中国学者技术攻关破解水产养殖抗生素滥用难题---在中性条件下对抗生素孔雀石绿的高效降解

据新华社合肥2018年8月28日电  从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了解到,该所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种类芬顿氧化技术,实现了中性条件下对抗生素——孔雀石绿的高效降解,这对解决水产养殖抗生素滥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这项研究是由智能所刘锦淮课题组孔令涛研究团队完成的,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环境科学类核心期刊《环境管理》上发表。

孔雀石绿是一种人工合成抗生素,对水产养殖中鱼类真菌、细菌及寄生虫的感染等效果显著,但因其高毒性、高残留,且分子结构较为稳定在水中不易降解,孔雀石绿已被相关产业列为限用药物。然而由于目前尚无有效的替代产品,孔雀石绿滥用的问题在水产养殖中屡禁不止。

芬顿技术是一种高级氧化水处理技术,其产生的强氧化性羟基自由基可以实现孔雀石绿的高效降解,不过由于常规的芬顿反应需要在强酸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使得其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了限制。

研究人员通过技术攻关,改良了芬顿试剂,将芬顿反应体系的最优酸碱性范围拓宽至中性,并减少了铁盐及过氧化氢的投加量,不仅节约了成本,还提高了对孔雀石绿降解的效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来源: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  当代水产  新华社  水花鱼 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