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鱼类吃料不好的六种情况
第一线实践养鱼深知养殖从业不易
"水花鱼"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
专注水产养殖,话说适用方法,文章严谨求是,力求通俗易懂。
近期精选内容(请点击):
4.似曾相似的两种藻类:容易将裸藻和蓝藻混淆!说一下裸藻的特性及其防控方法!!
5.水产养殖育苗对浮游生物的利用和控制:浮游动物必须有但不能多!
6.简析蓝藻暴发的成因和处理方法:让养鱼人见之心烦又避之不了且挥之不去!
8.常见水华种类及其识别:不同的水养同样的鱼,效果是不一样的!
9.认识不常见的27个带“鱼“偏旁字的鱼类和带“虫“字的6种水生动物
10.水产养殖:实现稳产高产和高效益的条件具备和必然要求
11.蓝藻的前世今生:提前防范远比防控重要!思路和观念更为重要!
12.从一个“恶暴水质“现象来分析看待“加开增氧机才是王道!“
13.病施治难度与鱼病的四个特殊性:暴发性、群体性与复杂性、反复性
在集约化渔业生产过程中,饲料投喂的管理是整个生产管理中的主要环节之一,在饲料投喂过程中往往会发生鱼类摄食饲料量减少的现象。笔者根据生产中的不同情况,将养殖鱼类摄食饲料量减少的原因分述如下:
第一种情况:鱼正在生病或即将发病,引起鱼类吃食饲料量减少。
如鲫鱼内孢子虫病、草鱼三病、斑点叉尾鱼回出血病、肠炎等病发生时,鱼的摄食量显著减少。
当草鱼苗、鲫鱼有大量车轮虫寄生时会发生在饲料台前打转狂游的现象,影响摄食,摄食量减少。
这种情况发生于发病初期,一旦出现摄食量减少,要引起重视,马上对鱼体进行检查,针对具体情况,对病害进行预防和治疗,鱼体恢复健康后,摄食量可恢复正常。
第二种情况:水质不良,引起鱼类摄食饲料量减少。
当水体中溶解氧不足,水质老化,氨氮、亚硝酸氮、硫化氢超标严重,水体受到高度污染时,均会引起鱼类摄食量下降。
如果鱼类早上摄食差,中午和晚上摄食好,主要原因是水体中溶解氧不足,水质老化,或氨氮、亚硝酸氮、硫化氢超标。
针对这种情况,主要是进行水质调控。老话说,养好一塘鱼,先养好一塘水。水质调控是科学养殖的重要环节,养殖过程中注意保持养殖水体的肥、活、嫩、爽。
肥:透明度30厘米~40厘米,嫩绿色,浮游动植物有适当数量,水体可为鱼类提供较为丰富的天然饵料。
活:藻相优良,透明度、酸碱度有规律性地日变化、周期变化,氨氮、钙、磷等浓度有规律性变化。
嫩:水色嫩绿,新生浮游植物多,利生素多,利于鱼类的生长。
爽:水质无油性滑腻感,死亡藻类少。
(优良水质)
调控方法主要是每天及时开增氧机,要经常加注新水,加高水位,提倡用有益生物制剂,改良底质和水质,高温期间,经常换去部分老水。
第三种情况:由于水中三毛金藻和有毒藻类大量繁殖。
三毛金藻产生大量鱼毒素、细胞毒素、溶血毒素、神经毒素等,藻类毒素被激活且达到一定浓度,引起鱼类摄食量减少。
水中总氨含量超过0.25毫克/升时,三毛金藻就不能成为优势种。因此定期(少量多次)向池中施氨盐类化肥、尿素、氮磷复合肥,以及有机肥,使总氨稳定在0.25毫克/升~1毫克/升,即可达到预防效果。
发病渔池早期,每亩水面用粘性土100千克,加水冲成泥浆后先在池塘四角的病鱼密集区泼洒,然后再全池泼洒。大量换水是有效的方法。
第四种情况:药物影响,引起鱼类摄食量减少。
为防治鱼病,使用敌百虫、硫酸铜、菊酯类药物等引起鱼摄食量减少,通常会有2天~3天的影响。
平常应少用或不用毒性强的药物,可采用高效低毒水产用药物,以减少因用药对鱼类的影响。鱼体恢复健康后要及时换水或对鱼进行解毒。
第五种情况:温度的骤然变化引起鱼类吃料减少。
当冷空气突然来临时,鱼类比如乌鱼、甲鱼的摄食量可减少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高温闷热天气,鱼类摄食量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可通过温度调节消除影响,如:遮阴或加保温棚或加注冬天仍保持高于池塘水温的地下水来升高温度或防止降温;加注地下水或低温水予以降温。
第六种情况:鱼类在繁殖季节时也有减食现象。
鱼类在繁殖季节会发生减少摄食或者停止摄食的情况,所以商品鱼养殖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在鲤、鲫鱼养殖过程中,在自然繁殖季节到来之时,应停止向渔塘冲水以免刺激产卵,适度减少开启或停开增氧机以适当降低水中溶解氧在每升3毫克左时,在适度低溶氧的情况下,会自然繁殖的鲤、鲫鱼大多是不会自行产卵的,这是有效防止因繁殖影响生长的方法。
生产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有效措施,将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随时关注塘鱼动态,准确判析成因,做到“防患于未然”,以求养殖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