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本百年记忆:那些课本明星你还记得吗
1912年小学语文书封面
1946年小学语文书封面
1970年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封面
1977年小学语文第五册封面
1984年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封面
1952年小学语文第二册封面
1988年小学语文第二册封面
1997年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封面
2010年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封面
民国语文书中的插图
1997年版语文书中《桂林山水》课文插图
■清末小学教育都有哪些课程?
■民国时的小学语文课都教哪些内容?
■《愚公移山》《落花生》等“课本明星”
用了多少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掐指算来,中国从废除科举制,实行现代教育以来,已经有一百多个年头了。在这一百多年里,中国的小学课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它们都有哪些改变?每个时代的课本都有什么样的特色,今天,还有人能记得上面的内容吗?《发现》周刊和你一起走过这一百年的记忆。
解放前
[清末]
课本以文字笔画多寡
作为深浅的依据
1905年9月2日,科举制度1300年的历程结束了。那么,清朝将如何继续人才培育计划?南京晓庄师范人文学院周才方老师告诉记者,其实,早在1902年管学大臣张百熙曾拟订《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但未能实行。1903年7月清政府命张百熙、荣禄、张之洞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重新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癸卯学制就是小学教育,制定的内容非常翔实。其中,小学教育被分为9年,分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初等小学堂5年,属普及教育性质,宗旨是“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等。高等小学堂4年,宗旨是“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课程和初等的差不多。
癸卯学制自1904年开始逐步实行,至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废止。
■课本范例
【《最新国文教科书》】
时间:1904年
编辑:张元济等
出版: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国文教科书》是清末期间出版的最具代表性的一套教科书,该套书由当时社会上最著名的出版家和教育家们编写,为了编好这套书,张元济等人经常围坐在一起讨论,他们确定了以文字笔画的多寡作为深浅的依据,为儿童识字提供了循序渐进的客观标准。
按照当时编写者制定的原则,“第一册教科书所采用之字,限定笔画。规定五课之前,限定6画;十课之前,限定9画,以后渐加至15画为止。”“教科书采用之字,限于通常日用者,不取生僻字。”由此可见,第一课所列的单字“天地日月山水土木”都是最贴近儿童生活的内容,而且笔画简易,易为儿童接受。
[民国初期]
壬子癸丑学制:中国第一个正式现代学制
课文浅显有趣,并有课外阅读书本
1912年,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的蔡元培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
这是中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当时的国民教育方针为——养成共和健全之人格。壬子癸丑学制规定,儿童从6岁入学,接受初等小学4年的义务教育,毕业后可入高等小学校或乙种实业学校;高等小学3年,毕业后可入中学校或师范学校、甲种实业学校。
小学教育以留意儿童身心之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为宗旨。初等小学设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女子加设缝纫。高等小学设修身、 国文、算术、本国历史、地理、理科、手工、图画、唱歌、体操,男子加设农业、女子加设缝纫,并视地方情形加设英语或其他外国语。与清末相比,取消了读经课,授课时数也略有减少。
此学制一直沿用到1922年。
■课本范例
【《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
时间:1912年
出版:商务印书馆
说起民国时期小学课本,83岁的江老师随口就背了起来:“猫捕鼠,犬守门,各司其事。”这是《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第四册第一课《职业》的内容。
因为本书内容都是几行大字再加上一个相关插图,将做人的道理以浅显的常识向孩子传授,孩子们特别喜欢,一直到抗战前,这本书都在南京的学校里使用。比如,第一课《职业》:“猫捕鼠,犬守门,人无职业,不如猫犬。”短短十四个字,却说尽了自立的道理。第十七课《御侮》:“鸠乘鹊出,占居巢中,鹊归不得入,招其群至,共逐鸠去。”十多年后,有许多学过此文的孩子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御外侮。爱国,爱自己的家园,作为一种常识,一目了然。
这套教材里每篇文章,都附上了一幅图画。憨态可掬的小猫小狗,小大人样的稚嫩孩童,充满了童趣。
【《国民学生尺牍》(上下册)】
时间:1919年
出版:铸记书局
家住北门桥的赵胜(化名)老先生,至今还保留着一套上下两册的1919年《国民学生尺牍》。是家住常州的舅舅送给他的礼物。
“尺牍”即书信的意思,这套《国民学生尺牍》主要是要求孩子学会写各类的书信,应该属于课外辅助教材。不过,因为当时的标点符号还没有齐全,通篇只是句号。这套书从目录上看,有家属类、商务类、请托类、庆贺类、劝诫类等。赵胜回忆说,他自己将这套书读完,所有的信件书写就不在话下了。
[民国中后期]
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课文开始启用白话文,《愚公移山》已出现
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颁布了新学制,又称“壬戌学制”。这是蔡元培经过上世纪20年代初期组织的学制改革问题大讨论后,在美国“六三三”学制基础上,重新制定的中国学校制度。此学制一直沿用到1949年。
就小学教育而言,“壬戌学制”缩短了小学年限,由原来的九年变为六年,初级小学四年,高级小学两年。规定小学校课程为国语(包括语言、读文、作文、写字)、算术、卫生、公民、历史、地理、自然、园艺、音乐、体育等。
此时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的“实用主义”在国内大为流行。受到杜威的影响,1922年,教育部门推行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学制改革,明确提出了“教育即生长”“儿童中心主义”等标准。因此,当时的教材内容开始贴近童趣,接近自然,语言上也变得生动活泼。《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几乎全部采用儿歌、童话、民谣、寓言之类的内容,当时一些守旧派反对这种改革,斥之为“猫狗教育”。1920年4月,教育部又规定,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采用白话文。而这套书的校订者,是大名鼎鼎的胡适。
■课本范例
【《复兴国语教科书》】
时间:未知,沈百英、沈秉廉编
出版:商务印书馆
上世纪三十年代,小学国语教科书版本甚多,主要就用这本。此书优点是:注意运用图画;用故事及其他文艺形式介绍自然科学常识。不足之处是:物语太多,有不健康的内容。
【《开明国语课本》】
时间:1932年 叶圣陶编
出版:开明书店
《开明国语课本》这是当时编得较好的一种国语教科书,这套读本突出“儿童本位”,有浓厚的“儿童文学”色彩。全书图文并茂,教课成单元,单元又互相照顾,这种编辑体系有利于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便于教师教学。
【《国语常识课本》】
时间:1946年,国立编译馆主编,出版:商务印书馆
1946年,9岁的王玉兴在北京读小学三年级。他使用的语文教材叫《国语》。虽已73岁高龄,却他仍记得其中一些文章。
比如,这本书的第八课是《闽生晕倒了》,全文是:“下午集会的时候,闽生忽然晕倒了。救护队员家健和小兰连忙把他抬到卫生室……闽生的弟弟粤生跟进病室来,拿起一个枕头要垫在他哥哥的头下。家健说:'使不得!使不得!他是脑贫血,血液一时流不到头部,所以脸色苍白失去了知觉。头放低一些让血液慢慢流到头部来就会好的。’一会儿闽生果然醒过来了。”
而令人惊讶的是,《愚公移山》一文已经出现在这时的小学课本,而今天这篇文章已经是作为古文在中学学了。
解放后
[1950年代]
“国语”课本改称
“语文”课本
新中国一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设编审局负责修订老解放区的课本,供各地使用,并把“国语”改称“语文”。接着,又成立了专业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为教材的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编写出版了多套教材。
1949年秋,新中国第一批小学生读到的是叶圣陶等编辑,以陕甘宁边区、晋察冀边区、华北、东北、山东等老解放区的“国语”课本为基础的修订本。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背景下,早期的语文教材具有强烈的政治气息。当时的课文内容“必须有正确的思想性和政治性”,规定课文要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思想和国际主义精神。最早的语文课本中涉及党史、革命史和革命领袖等方面的内容非常突出。如小学课本里的《八角楼上》《毛主席在花山》《毛主席尊敬老师》《毛主席小时候是怎样学习的》等等。课本保留过去特色,竖行排版,印刷为繁体字。
大跃进期间,人教版小学课本一年级第一课是这样的:“爷爷六岁去放羊,爸爸六岁去逃荒。今年我也六岁了,公社送我上学堂。”
[1960年代]
语文书编排科学
却没用多久
196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全日制十二年制学校小学语文课本》。教材重视语文“双基”训练和思想教育,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编排了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和作文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每册课本分为若干单元;每个单元后面,安排一次综合练习。教学内容注意了阶段性和连续性。第一册课本编入了汉语拼音教材。
遗憾的是,这套在当时科学合理的小学语文课本没有使用多久,就因为文化大革命开始,无法使用下去了。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此时,学校的课程无法正常进行下去。当时,各地语文课本普遍的选文标准是“以毛主席著作为基本教材,选读文化大革命的好文章和革命作品。比如:《赞革命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傣族百岁老人心向红太阳》等。
就连算术书的字里行间,也用黑体字标出“毛主席教导我们”。应用题也多被时代化了。
[1970年代]
寓言《农夫和蛇》已经出现了30年
1976年以后,随着小学教材编撰工作步入正轨,收入小学课本中的篇目逐渐多样化。但是在1977年,因为新的教学大纲还没有拟定,这一年出版的小学课本,仍旧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课本范例
【小学语文第五册】
时间:1977年
出版:江苏省人民出版社
家住鼓楼区的李先生今年40岁,1977年这一年,他刚上小学一年级。一年级书中到底有哪些课文,他已经记不清了。不过,他总的印象是:“讲毛主席的特别多,课本封面上还有南京长江大桥。”虽然记忆已经渐渐模糊,但是李先生幸运地“收藏”了一本1977年出版的小学语文第五册。
记者小心翼翼地从塑料封套里拿出这本保存完好的33年前的老课本:封面上是一片黄色的稻田,稻穗沉甸甸地垂着;一个大人笑呵呵地扛着锄头,他的身旁是五个系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手里都握着一把镰刀,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在田野里。课本的封底左上角,有一个小小的图标,正是长江大桥。
翻开课本,第一页是毛主席语录,再往后翻,第一课是《毛主席啊,您的警卫战士怀念您》;第二课是《歌唱敬爱的华主席》;第三课是《周副主席关心红军战士》;第四课是《朱德的扁担》。记者数了一下,一共28篇课文中,仅标题中含有“毛主席”的就有6篇,另外还有20篇,内容都带有浓厚的时代特色。
与众不同的两篇课文,是《寓言二则》和《决赛》。《寓言二则》收了《农夫和蛇》《狐狸和小鸡》;《决赛》则讲的是,在凌云小学运动会的百米决赛上,本来能获得冠军的朱志坚,放弃即将到手的胜利,去搀扶在比赛中摔倒的孙小强。
[1980年代]
1984年六年级第一课《桂林山水》
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问世,紧接着的1980年,国家对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进行,必须在读写训练过程中进行”的要求。这之后的语文教材,出现了完全不同的面貌。
■课本范例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
时间:1984年
出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家住成贤街的孙老师,今年快要80岁了,上世纪80年代,她任教于珠江路小学,对于那个年代的语文课本,她记忆犹新。“课文分为三种。一类课文,就是老师必须要花几节课的时间,仔细讲给学生听;二类课文,目录上会有个星号标志,老师只需要花一节课时间,指导学生自学就可以了;三类课文,目录上有个小三角形,老师可以不讲,完全由学生自学。”孙老师评价:“琳琅满目,有很多经典篇目,古诗词也很多。”
虽然非常喜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小学语文课本,但因退休后几次搬家,孙老师当年用过的教科书,基本上都被当做废纸处理掉了。她翻箱倒柜,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本1984年版的第十一册。
打开书,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彩色插图。根据目录中的标题来看,这幅插图对应的应该第二篇课文《老科学家下乡》。第一篇课文,则是著名的《桂林山水》;民国时期著名作家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出现在了第八课,是一篇带着星号的二类课文;而描写外国生活的《月光曲》《小音乐家扬科》《卖火柴的小女孩》也被收入其中。
1980年代的小学语文课本,与1970年代相比,最大的区别是,领袖题材和政治题材少了,而且还出现了古文。记者统计了一下,这本语文书一共收了22篇课文,其中古文就有5篇,占到了五分之一强。
而最令记者惊讶的是,在1984年出版的六年级语文课本中,还收入了一篇名为《奇妙的电脑》的课文,其中有这么一段话:“中国计算机考察组在美国考察时,曾经到一位美国朋友家做客。他们向计算机询问当天美国报刊上刊登了几条有关中国的新闻。这位美国朋友立即用计算机,向远在几千里之外的资料中心查询。几秒之后,打字机就自动打印出有关中国的新闻标题……”
[1990年代]
“鲁迅大撤退”的前奏已经响起
2010年9月份,新闻曾曝出,有人发现,过去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学课本中的一些经典篇目,包括鲁迅的许多文章,已经被“踢”出中学课本了。这种现象,有人称之为“鲁迅大撤退”。实际上,记者在翻阅1997年10月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时,赫然发现,上世纪90年代后期,“鲁迅大撤退”的前奏已经响起。
关于这一点,从珠江路小学退休的孙老师也早有察觉。上世纪90年代末,孙老师的孙子正在上小学。当时孙老师已经退休,辅导孙子做作业就成了她责无旁贷的工作。孙老师告诉记者:“我那时候就发现,孩子们用的课本,和80年代初用的完全不一样了。记得我用同一册做过对比,居然一篇一样的都没有。我觉得这样很不应该,一些经典的篇目还是应该留下来的。”
■课本范例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
时间:1997年
出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记者翻开了一本1997年出版的小学语文第十一册。这册课本一共有20课,其中《桂林山水》《我的战友邱少云》《金色的鱼钩》《第一场雪》《古诗三首》五篇,在1984年的课本中也有。而原先的《革命烈士诗二首》和《少年闰土》等篇目,则退出了。看来,早在10多年前,“鲁迅大撤退”的前奏就已经响起。当时教育界对鲁迅这样的文章也存在争议,觉得这样的文章对小学生来说是否太艰涩了。而后来在中学也撤出就不知为何了。
收藏了1997年版课本的程先生告诉记者,这是他儿子当年用的课本,说起收藏儿子课本的初衷,他表示:“孩子今年上大学三年级了,他小时候用过的课本,我全部都保留着。我想,等他再大一点,知道怀旧的时候,一定会去翻这些课本。”
程先生读小学时,正赶上“文革”时期,“我在一个乡下的小学读书,奇怪的是,好像每次开学都拿不到课本。后来我知道,那时候也是有课本的,不过很不规范。往往是学期过了大半,课本才到。几十年过去了,我很想看看自己小时候的课本,可惜的是,一本也找不到了。我帮孩子留着小学课本,就是希望他以后不要有我这样的遗憾。”
[2000年代]
割舍不下的《让我们荡起双桨》
三十年匆匆而过,如今的孩子们用的是什么样的教科书呢?记者就此询问了游府西街小学的干露老师,干露说现在学生们使用的是“国标本”,“是经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初审通过的版本。”
在干露从教的15年时间里,小学的课本曾经有三次大变动:“先是人教版的,后来是苏教版的,现在是国标本,每个版本,都进行过多次小的修订。”
江苏省小学语文教材编辑部的汪晓铅主任则告诉记者,各省自编教材,基本上是在2000年以后,“在这之前的二十多年里,基本上都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2000年后,地方开始参与编辑出版,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两家的课本,使用量比较大。”
在参与编辑教材时,汪晓铅他们广泛吸取经验,还找来了台湾小学生的课本,“我们的教材问世后,反响不错,多的时候曾经发行到13个省,就连香港也有学校用我们的教材。”
■课本范例
【小学语文第五册】
时间:2009年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记者找到了一本2009年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标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经过仔细对比,记者发现,和1997年的教材相比,内容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24篇课文中,唯一一篇眼熟的,是第一课《让我们荡起双桨》。而在1997年人教版的教材中,《让我们荡起双桨》是第19课。
“国标本”为什么割舍不下《让我们荡起双桨》呢?答案很简单,真正的经典,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翻一翻一百年来
那些语文课本明星
一百多年来,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细心的人会发现,里面有很多文章基本是长年不动的,或者是很少被替换。而这样的文章可以称得上是语文课本中的“课本明星”。那么,这一百多年来,有哪些文章可以称得上“课本明星”呢?而这些“课本明星”有多少你还是熟悉的,甚至能朗朗上口背诵上一段的呢?
以下文章是记者翻阅了能收集到的语文课本中最早的“课本明星”,时间和版本可能与实际有出入,仅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带您一起回忆起读小学时的那段青涩时光。
《国语常识课本》1946年
《愚公移山》《战国策》
【小学语文第五册】1977年
《朱德的扁担》《农夫和蛇》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1984年
《桂林山水》《月光曲》《小音乐家扬科》《卖火柴的小女孩》《落花生》《我的战友邱少云》
【小学语文第五册】1994年
《让我们荡起双桨》《美丽的小兴安岭》《周总理的睡衣》
相关链接
1987年到1996年
十年间书价涨了近20倍
无论哪种版本,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总是与特定的时代息息相关。而课本的定价,也很能反映出时代的特色。
例如,1977年3月印刷出版的小学语文第五册,74页,定价只有0.15元。10年后的1987年12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价格也只有0.40元,虽然价格是1977年的两倍多,但页数也是原来的两倍。由此可以推断,改革开放的最初十年里,物价几乎没有上涨。不过,到了1996年,小学第五册语文课本的价格一跃成为7.89元,是十年前的近20倍。
课本的价格会继续涨下去吗?2009年6月出版的课本给出了答案,这一年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第五册,价格只有6.47元,而且是全彩的铜版纸。不过,课本没涨的原因,并非物价停滞,而是国家给予了补贴。
旧书摊上
“文革”教材一本出价20元
记者在南京仓巷的旧书市场上,看到有民国和文革时期的小学课本出售。民国时期的课本,价格都在百元以上,“文革”时期的课本,高的卖到20元,最低的也要10元。一位姓王的老板告诉记者:“'文革’教材,'九一三’之前的更贵。”
本文主笔 快报记者 张荣 白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