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扛事”成为普遍现象的时候,便是政通人和,温情脉脉的时代
“能扛事”是当下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承载和表达着社会的热切期盼。而对于怎样才能做到“能扛事”则是观点各异。但不管怎样,关注这个话题,就值得点赞。因为,这个话题具有广泛的时代意义和社会意义。为此,本人也想就“能扛事”这一话题谈点自己的看法。
首先,“能扛事”离不开正确的扛事立场。也就是为谁扛事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扛事就没有力量之源——内力虚助力无,即是侥幸扛了一些事,也没有什么意义。道理很简单,因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能扛事”自然也需要综合大家的力量,这也是“能扛事”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党的领导干部来说,其扛事立场是为人民服务。具体到工作之中,那就是对人民有利对自已没利的事要大胆决策;对人民对自已都有利的事应该谨慎决策;对人民无利或伤民害民而对自已却有利的事则应该不作决策。而对于普罗大众来说,也应该立足于家庭社会有益而扛事,一昧为了自已而扛事的人,是低级趣味的人,也必将受社会制约而只能在原地扑腾,或者自取灭亡,是扛不成事的。也就是说,扛事不能没有“德行”这个内核。老祖宗讲“德不配位,必有殃灾”,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二,“能扛事”需要顽强的毅力。心想事成从来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是不能当真的。扛事在于把事情做成做好。而任何事情都是多种复杂情况的集合体,要使其朝利于成与好的方向发展,注定要做很多的工作。因为,达成“能扛事”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化解或解决事情内在的多种矛盾,使其朝着事成方向进行的过程。而左右事情多种可能性发展的因素大都不但是顽固的,也可能是隐性不明的,加上人的认识和能力总是有一个提高的过程,这就注定了扛成事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甚至多次撞南墙。在这一扛成事的过程中,没有恒心和毅力,是办不成做不好事的,顶多也就是半途而废罢了,再好的想法或蓝图,也不可能实现。
三、能扛事的人,需要给予培养锻炼的机会。要知道,人的能力和知识不是天生就有的,既是代代积累传承的结果,也是承续发挥的要求,不是主动去扛事就立即“能扛事”的。这就需要家庭、单位和社会着力培养“能扛事”的人,给予锻炼的机会。对此,家庭方面所做的工作要比单位比社会做的工作好得多。我们常常看到这么一种现象,一个单位领导,常常抱怨下属不会办事,但很少检讨自已是不是告诉了下属应该怎样去办好事,抓住哪些关键,注意哪些问题。这是热望“能扛事”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很多时候,与其说缺少“能扛事”的人,倒不如说缺乏培养“能扛事”的机制。
四、“能扛事”离不开“能扛事”的环境。概要的讲,就是离不开清明的政治环境和温暖的人文环境。很多人不是不愿意或不能扛事,而是没有能扛事的环境。商鞅变法而被车裂,不是商鞅不能扛事,而是当时没有商鞅扛事的政治环境。作家杜拉斯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法国的一个小镇上,有一户住在铁路旁的人家,由于长期拖欠水费,自来水公司停了他们的水。一人在家的女人,带着两个幼小的孩子,一整个下午,她没办法给孩子们洗澡,也没有水给他们喝。做临时工的丈夫下班回家后,全家人离开住所,走向不远处的铁轨,一起卧在铁轨上被轧死了。”不是这一对穷夫妻不能扛事,而是他们没有“能扛事”的人文环境。
综上所述, “能扛事”绝对不仅仅是一相情愿,也不是人的个人能力,它是诸多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体现。可以肯定的是,当“能扛事”成为一个时代的普遍现象的时候,这个时代一定是政治清明,公道治世,人人努力,人情脉脉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