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做的小组自己都不想参加,凭什么让服务对象留下...
别看这文件是压缩包,里面有我第一次参加广州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第四届启明星实践的资料,每每想起,心中都是十分激动。
感谢遇到你
当我们申请项目策划书通过之后,我在组长的吩咐之下,打开了这个表格,里面分工和时间安排上很具体,我被吓到了。组长是安排好每个组员写一节小组社工内容,因为我们要在脑海里想象每一节会发生什么,闭上眼睛能够有一幅完整的画面,这样才是一个能拿得出手的活动。
因为我当时是大一结束,我跟大二的师兄和师姐们“依葫芦画瓢”,我也没在当时反思自己的表现,很多是到现在经过大二的学习有更多体会,知道社区、个案、小组工作手法是互通的,不应该割裂开来。小组动力会对整个活动开展起到作用,“小组动力”在专科里我是没有学的,我在绿芽基地看到:小组是人们生存和满足各种欲望的基本形态,小组动力是勒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从事一系列小组行为的研究后于1944年一篇论述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的论文中提出的。
重整旗鼓
在各个公众号上都有一线社工抱怨文书工作很多,你看看,如果能够给出清晰的逻辑,你带小组的时候会轻松一些,同时要注意的是由于社工小组活动有“起承转合”这样的变化,相当于小组活动中的“前期、中期、高潮、后期(离别)”。
因此,我们的小组一开始就存在很严重的问题,组员离散、出席率低,督导当时就问我们:你凭什么要组员来到你的活动中,他们为什么不留在家里睡觉或者出去玩,你问问你自己啦,到底是因为什么可以让组员继续参与到你们的活动中,是被你们的小组形式吸引到?
经过三次督导,我才发现督导是很可亲的,会协助我们这些没有大量实务经验的人去做社工活动,他不会像老师那样明明白白要告诉你干什么,而是问你有没有其它更好的解决办法呢?李伯平(李sir)曾经给我们班上课的时候说过:社工活动开展要在脑海里出现一个蓝图,才知道有什么画面,画面里有什么可能性,出现问题才能够一一解决。
我们的项目是关于校园欺凌的,用了情景剧的手法,让组员换位思考,增强他们的抗逆力,最后加入情绪管理的方法,全程开展了八节。我们的设想是用“一人一故事”的艺术手法的,可是慢慢地有点为了完成任务。
活动开始时间是六月-八月,我们错过了招募组员的最佳时间。这个是机构的特色活动,虽然有社工对接,但是每一步都是我们组员自己摸索出来的。机构跟学校的社团不同,学校的社团为了完成一次主题活动就好。而小组是每一节都有不同的任务要求,机构也有规章制度来约束,启创的小组工作室面积算挺大的,容纳到12个组员。
每一节活动结束有一个活动记录表,因为同工要根据组员的表现变化写一些总结,这个很锻炼到我的写作功底。为什么我们都往“校园欺凌”想到这一块去,可能看到青年地带做得非常好,每个主题都想尝试一下。最后有一个人总结大会,看到罗观翠教授给我颁奖,合照,美滋滋。
后知后觉
从大一的时候就听很多说社工是生命影响生命的一项工作,等我在回访的时候,组员能够说的出去年的某月某日,我是(小梁)要怎样怎样,一个新年寄语,我还像个小孩子那样,想尝到糖那样开心。他们的心都是知道社工在为他们提供服务,有人陪伴他的,孩子们比大人更敏感。这就是生命影响生命。
个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