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人的教育属性(杂文)
暑期,与儿共读《杜甫传》,小小年纪与我有很多的共鸣,其中关于杜甫的壮游尤为深刻。公元730~740年,杜甫从19岁开始游历吴越、齐赵,至29岁前后十年时间完成了人生壮游。都说杜工部的诗是人民性的,赋到沧桑句便工,这与他早期十年游历莫不关系。中国古代的地理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四处访山拜水亦是他们求取真经的一种探索性游历。传统游学与现代研学可以说是同源异流,现代研学是传统游学的传承与发展。我是旅游工作者,家属是教育工作者,旅游人的教育属性应该说早已被渲染了。
携程近期发布的《2021暑期旅游大数据报告》显示,研学旅游产品供给较去年同期增长6倍以上,研学类产品搜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2倍以上,暑期亲子游产品中研学类产品订单占比近七成。自2013年国家首次提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以来,研学旅行发展势头持续向好,它作为带有教育内涵、旅行元素和品德素养的综合实践课,使得中小学的教育形式更具多样性、趣味性和实践性。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学科培训用户的逐渐溢出,众多教培机构的转型涌入,供给与需求两侧同时倒逼,这让研学市场的前景乐观可期。作为行走在路上的新课堂,以研促学、知行合一的研学旅行将越来越受到重视,旅游和教育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了。
吴江,以1100余年的江南文化底蕴,1176平方公里的自然生态资源,滋养了1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可以说,吴江的研学资源禀赋独特,需利用好资源、策划好产品、设计好课程、服务好学生,让“一座江村”“一根蚕丝”“一条运河”这些具有吴江特色的研学产品生动地走进课堂,让孩子们既赏乡景又体乡情。不得不说,吴江的研学离不开一个“土”字,江村、蚕丝、运河都是具乡土气味、生活气息的文化元素,当这些文化元素和乡土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吴江的研学旅行就能扎下根去。
一座江村感知乡土中国
费孝通先生最重要的游学经历是在开弦弓村,1936年,费老在赴英国留学前,接受姐姐的建议,去开弦弓村参观访问,并在村里进行了两个月时间的调查,积累了一份宝贵的反映开弦弓村各种各样生产生活的手稿。在去英国的邮轮上,费老将手稿整理成篇,并为开弦弓村取学名“江村”。《江村经济》是费老最重要的游学著作,这是江村的传奇,也是吴江的佳话。视线回到今天,江村已是各大院校、社会机构的研学基地,成为社会各界游学考察、研学旅行的重要目的地。2020年9月,吴江发布“游学江村”旅游服务品牌,选取了全区八个特色村,充分展示乡村振兴下江村的社会变迁、乡村风貌、生态美景、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这是极具地标性文化特征的游学品牌,是吴江中小学生进行乡土实践教育的最佳渠道。江村有求知弄、江村礼堂、江村驿站,也有费老故事讲述人,它的故事早已飘扬海外,也应让它走入孩子心田。请乡贤当讲师,以乡野作课堂,把乡土的颜色变为孩子成长的底色,通过一座江村感知乡土中国,让研学旅行与素质教育的融合效应在江村呈现。
一根蚕丝探究乡田密码
2015年,苏州被教育部列为全国研学旅行试验区,苏州的蚕桑研学正式纳入了中小学生的研学课程。吴江是江南的蚕桑重地,是多彩的丝绸之乡,在苏州公布的蚕桑研学典型资源中,吴江一家占了半数。因此,吴江有底气做丝绸文化的传播者、丝绸美学的带入者。由于丝绸是十分特别的品类,每一颗蚕茧都饱含生命的故事,所以,丝绸研学之旅自然有着与众不同的亮色。旅行强调的是趣味性,教育强调的是研究性,两者的融合需要设计“让研学者置身其中”的情境感、“让研学者扮演学生角色”的体验感。因此,成功的蚕桑研学需要旅游、教育、研学机构、学校、学生、蚕农、工厂等诸多代表共谋共商,研发出接地气的桑田密码学。这其中,破解密码的关键角色是蚕桑研学的讲述人,我把她称之为“知识蚕娘”,她是串联这些课程的一根活丝线。而“知识蚕娘”的培养需要政府的关心、企业的耐心。在这一方面,震泽的太湖雪蚕桑文化园率先破了题,通过一片桑田、一颗蚕茧、一根蚕丝,生动地向孩子们讲授了桑田密码学。
一条运河寻访乡井习俗
大运河开凿以来创造形成的各种产物是运河流域社会历史发展的积淀物,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流动的文化,是活着的遗产。在目前国家公布的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名单中却还没有涉及运河研学产品,一方面说明现有运河的研学旅游产品趣味性、教育性不足,另一方面也说明越是共性的产品越难出代表性的精品。大运河吴江段沿线文化遗产众多,目前共有国家登记保护的物质文化遗产42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7处,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97处,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108处,另有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197处,此外,有非物质文化遗产69项。在如此优质资源的基础上,如何用个性化的指标开发出精品课程来激发研学者的情感共鸣,这需要我们做足功课。欣喜的是,平望文旅已经做了一些尝试性的工作,在情感共鸣设计上将课前的情感铺垫、课中的情感教学和课后的情感分享这三者形成一个闭环,触发孩子的情感认同,增进孩子对运河文化、社会变迁、乡井习俗的认知和理解。苏州的运河研学看平望,我想这是值得期待的。
研学旅行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教育性是它的本质属性,通过研学获取知识和信息只是研学旅行的初级阶段,终究是想让学生去感受社会的真、善、美,去关注生态、环境、物种等人类本身的问题,使得我们的孩子拥有比较宽泛的视野。我们不能忽视资本的逐利性淡化了研学旅行的教育属性,演变为“游而不学”的泛春游、泛秋游活动,或演变为“学而不游” 的变相性学科培训。在各种政策的推动下,吴江的研学旅行开发需要旅游人自修内功,更要深耕细作,这是时代赋予旅游人的教育属性,也是新时代旅游人的大考题。
2021-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