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核心竞争力核心:交易能力,交易能力,交易能力!

前天下午三点多,我去菜市场买菜,照例走到老摊主的菜摊,挑挑拣拣之后完成付钱,回来的路上,神神叨叨的想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在他这里买菜?

是因为他卖的菜是独此一家,他人没有吗?很显然不是,我要买的菜,其他家比比皆是。

是因为他卖的菜比别人便宜吗?不要说货比三家,就是货比5家10家,他卖菜的价格,和其他家基本一样。

是因为在他这里买完菜以后,他总是会送一些小葱之类的赠品吗?的确有这方面的因素,但买完菜送小葱之类赠品的,绝对不止他一家。

是因为他菜单子的位置比较方便吗?很显然不是,因为他这个位置要七拐八拐才能找到,如果仅仅是图个方便,不如选择菜市场门口那几家。

这个小问题,的确值得花费精力去复盘,于是乎,我打开电脑,认认真真的、如如实实的,把过往的经历,内心真实的感受,一个字儿一个字儿敲到了2000多,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1.雪中送炭,是重复交易的根本,所谓的雪中送炭,就是你有需要,我能提供。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绝对不相信,就算是再熟悉的客户关系,你拿了人家的东西不付钱,或者你卖了东西别人没付钱,或者说我正冻得瑟瑟发抖,你送来的不是碳,而是打雪仗的玩心,这买卖自然做不成。

雪中送炭,这是所有交易的根本,排除强买强卖之外。因为没有人会相信,你能提供的但对方不需要,还能促成一笔交易,排除靠忽悠成交之外。但是这里有个问题,雪中能送炭的人,绝对不止你一个,要把自己巩固成大概率的唯一,就要靠锦上添花。

2.锦上添花,就是交易的附加值,就是超出对方的交易期望,能够带来认同感,产生重复购买行为的关键。

古人有句话,叫亲兄弟明算账,你去饭店吃饭,就算是到了自家兄弟开的饭店,打个小小的折扣,或者赠送一两个不值钱的菜,也要表示真诚的感谢,妄图不买单或者更大的折扣,让人家连成本都顾不上,这情谊自然是长久不了,更何况是素不相识的人呢?

锦上添花,就是你在交易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交易的附加值,尤其是情感的附加值,促进购买的行为,慢慢成为一种习惯,从而维持长久的合作关系。

3.一定是先有雪中送炭的交易,后有锦上添花的附赠,才能培养重复购买的习惯。

雪中送炭的交易是根本,这点很容易理解,锦上添花是持续交易的促进因素,这往往是首次交易之后的核心,原因很简单,雪中送炭的交易,并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就像卖菜;当然如果说,你非要以产品经理的思维方式,极致追求达到或引领客户的需求,这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锦上添花。

那么就对我们看待职场,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

1.劳资双方根本关系,就是交易,也是一种交易关系的确立,如同菜市场买菜一样,带有偶然性因素。

劳资双方的第1次交易,仔细想一想,跟菜市场买菜道理一样一样的,首先是货比三家,几乎没有哪家公司,不管什么岗位,都要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筛选,才能最终确定录用人员,为什么说具有偶然性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没有唯一性,就算是一个高级别的职位,受限于可选范围,在同等条件下,可能因为某个候选人的一个小细节,满足了录用决策人的某个心理需求,然后这笔交易就成交了,哪怕那个小细节,是表演出来的,或者下意识的动作。

但是这种偶然性,是必然性之后的偶然性,所谓的必然性,就是你首先得评价自己的价值,进入偶然性的区间,简单的说,就是你的能力首先进入复试环节,所谓的复试环节,就是交易发生的可能性吗?所以核心点还在于,是否具备交易的价值,否则连初试都过不了,更不要说培养交易习惯的问题了。

2.支付硬货币的前提是硬能力,这是第1次交易成功的基本前提。而要完成第1次成功交易,就涉及到锦上添花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学习极大的便利性,对于一个核心岗位而言,由于接触最新信息的差异性越来越小,这对于要求学习能力比较强的核心岗位而言,在复式沟通环节信息互动交流方面,差异性变得越来越小,所以,锦上添花的东西,开始成为第1次成功交易的判定标准,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公司选人时,丢个纸团儿放在地上,谁捡了丢在垃圾桶里面,就会被录用的原因。

这有什么意义呢?意义就在于靠细节性的语言或动作,完成增值的锦上添花,促成雪中送炭的交易。

3.岗位价值的保值,不仅体现在雪中送炭的价值,更体现在锦上添花的价值,锦上添花是持续交易的关键。

一直把雪中送炭,定义为超出期望值的那部分,为什么这部分对岗位价值的保值,会在入职之后变得如此重要呢?

第一,领导在做录用决策时,大多还是期望能够解决某个问题,但问题是,问题总有解决的时候,那么问题来了,一旦问题解决的时候,是不是当初的录用角色就没有价值了呢?这个要看领导对问题重复出现的概率判断有多大,风险有多大,以网络管理为例,以前很多公司都有专职的网络管理员的,随着杀毒软件,尤其是免费杀毒软件的普及,很多担心放下了,甚至有的公司不在设置这个岗位,采取外包的方式。

第二,知识沉淀,为什么这么说呢?从知识架构的角度来讲,任何一项复杂的技能,都是有一层一层的技能累积出来的,一旦这一技能完成了外显化,形成了文本性的流程,技能就会出现贬值,这就是为什么古人云教会土地饿死师傅的原因,也是很多企业愿意多花钱招人过来,而不愿意花钱用在培养人身上的原因。

那么怎么样才能实现职业价值的保值甚至增值呢?

第一,投入情感元素。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在中国的历史上,终归有一段宦官当权的时期,这群宦官对治理天下有价值吗?历史证明没什么价值,那为什么皇帝还如此信任这帮人呢?问题很简单,感情归属!

有人说感情归属是一种拍马屁,这都是不会拍马屁的人所说的,拍马屁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而且你发现拍马屁的人,有一种特殊的才能,叫调动资源的能力,如果你认为,这些人靠拍马屁,获得了生存能力,这叫大错特错,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没有人喜欢,别人老是给自己制造麻烦,因为拍马屁换来领导的无穷麻烦,注定是走不远的,所以精灵的马屁精,借着拍马屁的机会,总是在积累资源,拉拢人心,说简单点,你的一纸申诉,他靠下面一帮小弟就能摆平。

情感因素只是锦上添花的事情,但这种锦上添花,对于持续维持交易关系,的确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第二,持续的学习力。

职场上有一种比较好的模式,叫做轮岗制度,采用轮岗制度的企业,大多数是期望通过轮岗制度,培养综合能力,从而让轮岗的对象,具备胜任更高职位的能力。

轮岗制度只是一种表象,表象的背后就是考验一个人的学习能力,能够解决企业的某个问题,是企业录用你的核心标准之一,能够持续的解决企业所遇到的问题,这是对自己学习力的考验。

前段时间,看了很多职场焦虑的问题,我发现问你的核心是,过程中没有什么学习力,才导致了职业焦虑的结果,成为职场上被动选择的对象,如果说有了交易思维,知道自己交易的底线,尽早的启动增加交易成本的学习活动,哪来这么多职场焦虑,又有什么35岁现象。

第三,积累核心资源。

不知道从哪天开始,我特别讨厌“我朋友”这句台词,随着交际平台的此起彼伏,加一个微信或添加一个好友,除了时间成本之外,几乎没有什么成本,认识那么多人有什么价值呢?能给你真正帮助的有几个人呢?这对企业也是同样的道理。

28原则在企业营销领域的应用就是,20%的人带来80%的收益,那么这20%的人究竟靠什么为公司带来80%的收益呢?一定是这20%的人,掌握了为公司带来80%收益的资源,不仅要问了,为公司带来80%收益的资源究竟是什么呢?是核心人脉。

那么为企业带来80%收益的核心人脉是什么呢?

我们abc的管理法则来分析一下:

A类人脉:重要采购的决策人。

B类人脉:决定性影响采购决策人的人。

C类人脉:影响采购决策人低于50%可能性的人。

这样一分,核心人脉资源就比较清晰,每个人在职场上,在人脉的处理方面,也变得比较清晰,时间分配也有侧重点,有人说这不近人情,但这更接近于现实:把握核心人脉的人,才是职场最核心的竞争力,注意,不是专业能力,不是专业能力。

总而言之,按照23岁入职场,60岁退出职场,按照每天8小时的工作时间,职场时间的人的一生中,几乎占据了人生最黄金时间的1/3,我们每个人都有理由,把这黄金时间的1/3,过得像黄金一样,更有价值,而价值的思维模式只有一个:交易, 所以,先不要相信眼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