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玉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晚清,直至二十世纪上半叶,其间有相当一部分流散海外。1977、1988、1993和1994年,戴应新先生陆续撰文八篇,将其1976-1979年在石峁遗址调查与试掘时征集到的126件玉器发表,这使得石峁文化玉器的面貌逐渐清晰起来。上述玉器中,包含玉牙璋28件,遂有学者以此为参照标本,全面收集、检视海内外机构、个人收藏的石峁玉牙璋并展开相关讨论,颇多建树,尤以邓淑苹、王永波、邓聪等学者为代表。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石峁文化玉牙璋的型式、演变、源流做些讨论。
牙璋,是古代玉器中一种极具特色的品类,器身为扁平长条形,刃在最前端,多作凹弧刃,另有呈斜刃、平刃,柄部为长方形,上有圆孔,柄与本体之间有一段两侧出各式扉牙,亦有省略扉牙而代之以短肩者,柄与本体相接处表面或有纹样装饰。牙璋流行于龙山时代晚期、夏代、商代。龙山时代晚期至夏代,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大汶口—龙山文化、石峁文化、齐家文化均有牙璋,进入新砦期,牙璋文化又传播至中原腹地,遂现夏代中晚期二里头文化牙璋的兴起;商代以降,牙璋开始在长江流域出现,还扩散至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以及越南等地。 研究石峁文化牙璋,必须掌握其典型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材质均为一种特殊的透闪石软玉,其具有碎屑、团块、波浪条斑等构造,视感胶糯如“布丁”,故被称作“布丁石”。石峁牙璋通常选取其中基调为茶褐、灰绿色的墨玉制作,个别为青灰、灰白色料。闻广先生认为这种玉料由质地均匀细腻的沉积白云岩变成,具有变质作用之前母岩的沉积岩构造特征,经电子显微观察,都是由很小的雏晶紧密堆积而成,故可剖制成大块薄板形的牙璋、玉刀、玉戈等片状带刃器而不会碎裂。邓淑苹先生指出此类玉料为石峁文化垄断使用,无疑是确切的。
“布丁石”
“布丁石”
“布丁石”
二,器长而薄,多为片切割分剖完整品而成,切面常有锯痕纵贯上下,有甚者体薄如纸,仅0.1厘米左右,但亦有未被分剖之厚胎者。
三,扉牙的特色鲜明,演变序列介于山东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之间,下面第三节源流分析将详述之。据上述标准,对存世材料进行甄别,可确定百余件石峁玉牙璋之文化属性。
扉牙,即牙璋柄部和本体交接处两侧凸出的部分,包括阑和齿棱。依据扉牙的形态特征,可将石峁牙璋划分为五型。 A型:角阑,无齿棱。柄部明显窄于本体,本体在与柄部相接处两侧形成折肩,折肩之下内敛,使其形成斜凸的阑角。 B型:竖立形龙扉牙。将牙璋柄上刃下观之,两侧扉牙呈竖立之龙形,复可细分为五式。 I式:单阑,无齿棱,复可细分为方齿形、握拳形、马鞍形、阶梯形。两侧之阑作檐状斜凸,一高、一矮,表现了伸颈昂首的抽象龙头。
弗利尔美术馆藏
II式:单阑,其下有列齿,阑象征龙首,有握拳、马鞍和龙首等形,阑下凸出一至两对细齿棱象征龙的四肢。
III式:双阑,主阑象征龙首,有握拳形、龙首形,附阑为圆头凸齿状,象征甩出的尾梢,阑间排列一至两对细齿棱表示四肢。
芝加哥美术馆藏
印第安波利斯美术馆藏
IV式:双阑,主阑象征龙首,有握拳形、龙首形,主阑之下的细凸齿为龙的四肢,附阑呈小龙首状,附阑下的细凸齿为小龙的肢足。
C型:人龙复合扉牙。此型颇为奇特,将牙璋柄上刃下观之,两侧扉牙为竖立之神人,然将其横置,扉牙则是伏卧龙形,复可细分为二式。
I式:单阑,竖视阑部为隆额、抿口、尖颌、探颈的侧面人首,阑下两对齿棱代表神人的四肢,横观之,阑则是张口、翘鼻、尖额、宽耳、伸脖的龙头,阑后齿棱为伏龙背脊。
上海博物馆藏
II式:双阑,主阑竖视呈侧面人首,主阑下两对齿棱为其四肢,附阑为马鞍形,表示甩出的尾端,代表横观之,主阑是龙头,阑后齿棱为背脊,附阑作翘尾。
个别石峁文化玉刀、玉戚、玉牙璧边沿亦有侧视人面形扉牙,其具体形态虽与石峁牙璋有异,但风格相类可比。以侧视人面作为扉牙之内涵,应为石峁文化玉器之特色。
D型:横卧形龙扉牙。横视之,阑作台基状,顶端凸出细齿棱,左右对称,阑台两侧有三角形豁,本体近阑处有列齿,此型表现了横卧龙形,阑代表龙首,阑顶之齿象征龙首的鼻、额、角,列齿为背脊。
清水出土
E型:无阑,有列齿。
弗利尔美术馆藏
以上所分析的,基本囊括了石峁玉牙璋的型式。这些玉牙璋每种型号内各式之间前后的发展演变关系是较清晰的,不同类型的玉牙璋之间亦存在着发展演变关系。石峁玉牙璋扉牙的演变模式,大致遵循着一个自简单至繁复,由抽象到具体,由竖视及横置的规律进行的。笔者构建出石峁玉牙璋的发展演变序列。
三、源流分析
石峁文化玉牙璋在牙璋这一器类的整体发展进程中占据了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邓聪指出牙璋起源于海岱地区,应为平首玉圭演变而成,当可从之。石峁玉牙璋承袭了海岱史前文化,即大汶口文化晚期、山东龙山文化玉牙璋扉牙之传统,如A型、BI式、E型均渊源于海岱地区,然石峁先民在BI式扉牙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创新,衍生出BII—IV式扉牙。
石峁牙璋又是二里头文化牙璋的主要源头,二里头牙璋的横置龙扉牙明显直接继承了石峁文化的D型扉牙传统(邓聪先生也认为二里头牙璋受到了来自石峁文化东进的影响),惟其阑部改变了石峁对称的平台状,变的繁复具体,齿棱更为醒目、密集;此外,石峁牙璋柄部、本体相接处,偶见由笔直长线构成的弦纹、菱形纹、三角形纹等几何纹样,二里头牙璋亦将此作风承袭,基本上所有的二里头牙璋的柄部和本体相接处均琢有直线纹,但其组合形式较为单一,多为平行弦纹,且纹样较石峁文化更为细密。邓淑苹先生亦曾指出二里头牙璋之弦纹为石峁文化基因。
(上)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下)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古籍文献中,有对“玄圭”的记述。如《尚书·禹贡》载:“禹锡玄圭,告厥成功。”《史记·秦本纪》云:“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汉书·王莽传上》记:“伯禹锡玄圭。”可见,玄圭是大禹平治水患,划定九州,膺受天命的标志物。孙庆伟教授认为牙璋作为夏王朝的核心礼器,夏王朝政权的象征物,就是《尚书·禹贡》中所说的“玄圭”。从时空分布看,牙璋的确是龙山时代晚期至夏代最重要的一类玉器,其广泛传播的背后,承载着夏王朝的政权与礼制,孙庆伟先生解释为“玄圭”是确切的。 “玄圭”的“玄”字无疑是在描述玉器的颜色或质地。传统认为玄色就是黑色。但“玄”字本身有幽远、深奥、玄妙、变化的含义,且“禹锡玄圭”,孔传:“玄,天色”;正义:“玄,水色”。水和天的颜色明显不是纯粹的黑色。故玄色似乎不能简单等同于黑色,应是泛指接近水天颜色,具有深幽之感的暗冷色调。帝赐大禹玄圭,向普天之下宣告其治水功成,玄色为水天之色,实乃以水天象征其功德之高。从现有考古材料和可信传世品看,唯石峁文化玉牙璋的材质最接近玄圭之玄。前文已提及,石峁牙璋所用的玉材均为“布丁石”,这种透闪石玉多为青灰、灰蓝、黄褐、灰褐、茶绿、墨绿、赤黑等暗冷色调,加之其自身浑浊凝胶质感以及波浪、团块状岩理,从而产生深幽变化之感,更加接近水天玄色。 至于玉牙璋的功能,应主要有二:其一,为象征权力、标明等级的信瑞礼器;其二,为事神祭祀所用的玉礼器,石峁牙璋常被对剖为二,推测乃是刚祭为之。这也是夏商时期兵器形玉器,诸如玉戈、玉钺、玉戚等的功能。
参考文献:邓淑苹:《牙璋研究》,1994年。郑光:《略论牙璋》,1994年。王永波:《耜形端刃器的分类与分期》,1996年。邓聪等:《东亚最早的牙璋——山东龙山式牙璋初论》,2014年。邓聪:《牙璋与国家起源:牙璋图录及论集》,2018年。邓淑苹:《万邦玉帛——夏王朝的文化底蕴》,2014年。朱乃诚:《牙璋研究与夏史史迹探索》,2014年。孙庆伟:《礼失求诸野—试论“牙璋”的源流与名称》,2013年。
课程报名方式
手机/微信 15214390570